杨光圻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3)克山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发病的,其中人体内低硒是基本发病因素。杨光圻等曾研究人群中克山病多发性和低硒的关系,证实了:在黑龙江省吃稻米的居民不发病,而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居民则吃稻米发病;城市居民及职工户不发病而混居的农业户则多发病。证实了克山病的这些流行特点均与不同地区的稻米的含硒量及不同人群体内硒量的差异有关。因此,在病区内,克山病只发生在低硒状态的人群中,但同一病区中的病儿与非病儿血硒水平相似,显然,此病又与其它因素有关。他们在观察克山病季节高发和低硒的关系后,证实了季节高发不是由单一的低硒因素引起。此外,从全国病区来看,低硒地区并非全是病区。他们提出不能排除膳食维生素E及含硫氨基酸的缺乏与发病间的联系,机体在上述诸种缺乏状态下,若受应激因素的作用,将引起心肌损害。小分队还发现人体补充硒具有拮抗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作用,但拮抗作用的机制不明。
2.克山病的硒缺乏学说
当1973年杨光圻首次报告病区居民血及发中的硒处于世界罕见的低水平时,国外也同时证实了硒是动物组织中谷脘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之后,病区居民的缺硒状态和硒预防效果先后得到证实。大量的环境及流行病学调查又重复证明了克山病仅发生在低硒区的事实,杨光圻遂提出病区硒贫乏是病区的水土因素。结合条件因素研究的结果,他概括出克山病的硒缺乏学说为:“克山病是基于环境中低硒所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低硒是生物地球化学因素,也是克山病多因素发病中的基本因素。其它因素与低硒因素结合后发挥其致病作用。这些复合因素可因地而异,它们可来自人的膳食或环境中某些与硒功能有关的营养物质或非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也可来自食物的外来成分,作为一种氧化应激因素,加重人的机体内硒的缺乏,此外,硒的极度缺乏又可增加膳食中临界营养素的需要而使之缺乏。晚近发病机理研究说明:克山病的心肌病变与由于极度缺硒所引起的机体抗氧化体系的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生物膜的损伤有关,研究结果倾向于证实克山病的硒缺乏学说。
, 百拇医药
此学说也为预防克山病的补硒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由于人体内低硒是发病的基本因素,一旦人体内硒贫乏得到补充,即使存在其它因素,其有害作用也将减轻或完全被防止。由于复合因素尚未完全搞清,因此,当前对克山病以补硒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是合理、可行的。
克山病与大骨节病的病因学联系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均分布在低硒区,我国克山病及大骨节病病区居民血硒平均值低达每升含0.24微摩。此外,病区居民的主食中硒的含量也极低,人体补充硒后对两种病均有疗效。另一重要事实为:这两种病的天然地区分布几乎划分不清。在我国北方,两病多同时存在;在南方,即使孤立的阿坝自治州大骨节病区,克山病仍分布在自治州的边沿茂汶县;而西昌及大竹等地孤立的克山病区,其中也分布着小面积的大骨节病区。杨光圻认为这种相同的低硒地区分布不是偶然现象,说明这两种病在病因学上可能均与低硒相联系。但在某些地区,两病又分开存在,说明两者发病因素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特点上,大骨节病可出现在牧区,而克山病无此报告,说明大骨节病的发生,除膳食因素外,可能尚与环境中有害物质有关。
, 百拇医药
对我国传统膳食和地方病的探讨 近年来,欧美的高脂肪膳食已暴露出不少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我国传统的素膳的优越性。杨光圻认为,我国传统膳食的优点无疑应予以肯定,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却曾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病情的严重程度虽然大大减轻,但却仍有新病区出现,因此人们有必要考虑农村传统的膳食所带来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居民由于极端单调和特殊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该地区居民的营养缺乏病,如癞皮病等。因此,改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显然能使此类疾病得到控制。但对另一类基于地球化学特点所形成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地方病,单调的全素饮食以及自产自给的农村习惯膳食实际上起到传递地球化学特点的作用。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如自1950年至1986年我国粮食产量从平均每亩77.5公斤增到252公斤,即增产3.2倍,加重了低硒地区土壤供硒能力的不足,这就有助于解释新病区出现的原因。此外,一般植物性食物较之动物性食物更具有传递本地地球化学特点的能力。杨光圻等曾在克山病病区大量地分析了蔬菜、野菜及野果等植物性食品的含硒量,希望能找到相对的高硒食物供病区居民选用,但却未能得到理想结果。例如,他们测定的21种蔬菜及17种野菜的含硒平均值,按干重计仅分别达每公斤含0.13微摩及0.25微摩;菌蕈类含硒量虽然较高,但生物利用率过低;病区鱼虾、鸡肉、蛋以及牲畜肾和肝的含硒量则较高。而在高硒区,蔬菜及饲料含硒量又往往大大超过动物食品,如萝卜缨含硒量按干重计,每公斤含11.3微摩,在原因未明脱发掉甲病的爆发前期曾被误视为传病的食品。由于动物体不能象植物体那样经受极度低硒和高硒的作用,所以,病区动物食品较之植物食品安全。上述传统的全素膳食特点和依赖本地食物的生活方式曾为某些生物化学疾病在我国广大地区内蔓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杨光圻曾阐明有些国家,如新西兰,虽然也有低硒区,但其居民膳食中硒的82%来自动物食品,因而未见发生硒缺乏病。这就是有关硒缺乏地方病过去大面积出现在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营养学会曾建议:人的膳食中,脂肪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20%—25%,较为适宜。1982年,我国城市已达25%,但农村居民仅为14%。此外,动物食品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百分比:全世界人民平均为16%,我国城市居民为12%,发展中国家居民为9%,而我国农村居民1982年仅为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传统的膳食习惯已发生了某些改变,如食物的相对多样化和部分食物流入市场等。近年来,我国的克山病等地方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可能与之有关。但是,由于某些地球化学特点对地区食物,特别是植物性食品的影响普遍而深刻,为了确保人体健康,并在短期内控制地方病的流行,在提倡改进膳食习惯的同时,有必要在病区采取改进居民对硒的摄入量的措施,如在克山病区推广居民食用硒盐措施及种植农作物施硒肥等。因此,研究人体对硒的安全摄入量范围,成为预防我国地方病的一项重要课题。, 百拇医药
2.克山病的硒缺乏学说
当1973年杨光圻首次报告病区居民血及发中的硒处于世界罕见的低水平时,国外也同时证实了硒是动物组织中谷脘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之后,病区居民的缺硒状态和硒预防效果先后得到证实。大量的环境及流行病学调查又重复证明了克山病仅发生在低硒区的事实,杨光圻遂提出病区硒贫乏是病区的水土因素。结合条件因素研究的结果,他概括出克山病的硒缺乏学说为:“克山病是基于环境中低硒所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疾病,低硒是生物地球化学因素,也是克山病多因素发病中的基本因素。其它因素与低硒因素结合后发挥其致病作用。这些复合因素可因地而异,它们可来自人的膳食或环境中某些与硒功能有关的营养物质或非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也可来自食物的外来成分,作为一种氧化应激因素,加重人的机体内硒的缺乏,此外,硒的极度缺乏又可增加膳食中临界营养素的需要而使之缺乏。晚近发病机理研究说明:克山病的心肌病变与由于极度缺硒所引起的机体抗氧化体系的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生物膜的损伤有关,研究结果倾向于证实克山病的硒缺乏学说。
, 百拇医药
此学说也为预防克山病的补硒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由于人体内低硒是发病的基本因素,一旦人体内硒贫乏得到补充,即使存在其它因素,其有害作用也将减轻或完全被防止。由于复合因素尚未完全搞清,因此,当前对克山病以补硒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是合理、可行的。
克山病与大骨节病的病因学联系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均分布在低硒区,我国克山病及大骨节病病区居民血硒平均值低达每升含0.24微摩。此外,病区居民的主食中硒的含量也极低,人体补充硒后对两种病均有疗效。另一重要事实为:这两种病的天然地区分布几乎划分不清。在我国北方,两病多同时存在;在南方,即使孤立的阿坝自治州大骨节病区,克山病仍分布在自治州的边沿茂汶县;而西昌及大竹等地孤立的克山病区,其中也分布着小面积的大骨节病区。杨光圻认为这种相同的低硒地区分布不是偶然现象,说明这两种病在病因学上可能均与低硒相联系。但在某些地区,两病又分开存在,说明两者发病因素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特点上,大骨节病可出现在牧区,而克山病无此报告,说明大骨节病的发生,除膳食因素外,可能尚与环境中有害物质有关。
, 百拇医药
对我国传统膳食和地方病的探讨 近年来,欧美的高脂肪膳食已暴露出不少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我国传统的素膳的优越性。杨光圻认为,我国传统膳食的优点无疑应予以肯定,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却曾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病情的严重程度虽然大大减轻,但却仍有新病区出现,因此人们有必要考虑农村传统的膳食所带来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居民由于极端单调和特殊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该地区居民的营养缺乏病,如癞皮病等。因此,改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显然能使此类疾病得到控制。但对另一类基于地球化学特点所形成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地方病,单调的全素饮食以及自产自给的农村习惯膳食实际上起到传递地球化学特点的作用。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如自1950年至1986年我国粮食产量从平均每亩77.5公斤增到252公斤,即增产3.2倍,加重了低硒地区土壤供硒能力的不足,这就有助于解释新病区出现的原因。此外,一般植物性食物较之动物性食物更具有传递本地地球化学特点的能力。杨光圻等曾在克山病病区大量地分析了蔬菜、野菜及野果等植物性食品的含硒量,希望能找到相对的高硒食物供病区居民选用,但却未能得到理想结果。例如,他们测定的21种蔬菜及17种野菜的含硒平均值,按干重计仅分别达每公斤含0.13微摩及0.25微摩;菌蕈类含硒量虽然较高,但生物利用率过低;病区鱼虾、鸡肉、蛋以及牲畜肾和肝的含硒量则较高。而在高硒区,蔬菜及饲料含硒量又往往大大超过动物食品,如萝卜缨含硒量按干重计,每公斤含11.3微摩,在原因未明脱发掉甲病的爆发前期曾被误视为传病的食品。由于动物体不能象植物体那样经受极度低硒和高硒的作用,所以,病区动物食品较之植物食品安全。上述传统的全素膳食特点和依赖本地食物的生活方式曾为某些生物化学疾病在我国广大地区内蔓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杨光圻曾阐明有些国家,如新西兰,虽然也有低硒区,但其居民膳食中硒的82%来自动物食品,因而未见发生硒缺乏病。这就是有关硒缺乏地方病过去大面积出现在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营养学会曾建议:人的膳食中,脂肪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20%—25%,较为适宜。1982年,我国城市已达25%,但农村居民仅为14%。此外,动物食品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百分比:全世界人民平均为16%,我国城市居民为12%,发展中国家居民为9%,而我国农村居民1982年仅为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传统的膳食习惯已发生了某些改变,如食物的相对多样化和部分食物流入市场等。近年来,我国的克山病等地方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可能与之有关。但是,由于某些地球化学特点对地区食物,特别是植物性食品的影响普遍而深刻,为了确保人体健康,并在短期内控制地方病的流行,在提倡改进膳食习惯的同时,有必要在病区采取改进居民对硒的摄入量的措施,如在克山病区推广居民食用硒盐措施及种植农作物施硒肥等。因此,研究人体对硒的安全摄入量范围,成为预防我国地方病的一项重要课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