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编号:213761
杨光圻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寻求人体对硒的安全摄入量范围 由于技术上的困难,中外专家对人的膳食中硒供给量的制定均系从动物数据推算而来。至于人体对硒的最大安全摄入量,出于相似的原因,中外专家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几属空白。杨光圻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上述困难后,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任务。

    1.膳食硒的需要量

    杨光圻等用不同的方法将人对硒的需要量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即最低需要量和生理需要量,前者为预防克山病人的膳食硒最低需要量,后者除能维持硒在体内的正常功能以预防克山病外,尚能保证体内硒有一定的富裕量。他们曾在低硒区用两种方法测定人体对硒的最低需要量,其一为直接用膳食调查方法测出在病区“健康岛”上居民的日硒摄入量;其二为用计算法根据居民的主粮在全国主要病区和非病区的分界值为每公斤含硒0.02毫克,计算出病区和非病区分界的膳食硒摄入量。用两种方法得出成人膳食中硒的最低需要量,再用安全因子1.3处理后,得出每日膳食硒的最低供给量为22微克。人的生理需要量是在低硒区用逐日补充硒蛋氨酸的方法测定,即当人的每日膳食中硒的摄入量接近40微克时,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达到饱和,用安全因子1.3处理,得出满足生理需要量的膳食硒供给量为每日50微克。该地区居民的血、发中某些拮抗元素如汞、砷、镉及锌等的含量均在正常水平。在北京市用大剂量硒重复作补充观察,证实了上述生理膳食需要量结果。考虑到国内外存在着广大的低硒区,在1985年第十三届国际营养学会上曾建议暂用40微克作为成人膳食硒供给量,在1988年第四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作用国际讨论会”及1989年第十四届国际营养学会上,杨光圻从全国及长远考虑,仍建议推荐膳食硒供给量为每日50微克。
, 百拇医药
    他们这种将人体对硒的需要量划分为两个等级并在我国低硒区人群中进行测定的方法,得到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中心O.A.利万德(O.A.Levander)和W.默茨(W.Mertz)的支持。1987年利万德采用了人的膳食对硒生理的需要量为每日40微克的结果,并用个体变异系数为16%进行处理,按体重折合成美国男女成人每日膳食硒的供给量分别为70及55微克。第10版(1989)美国《推荐膳食供给量》采用了此换算值。婴幼儿及青少年按此值根据体重及生长需要折算。本书是当代有关膳食供给量的国际权威著作,根据当代营养学科的进展,不断扩大和更新其内容。由于此阶段硒及维生素K在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该书将这两种营养素的推荐膳食供给量从第9版(1980)的附表移入第10版(1989)的正表中。自此,在微量元素的膳食推荐量表中,除以往的碘、铁及锌外,增添了硒,共为四种微量元素。

    我国营养学会于1989年采用了每日50微克作为7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及老年的膳食硒供给量,7岁以下儿童大体按体重及生长需要折合。
, 百拇医药
    在克山病综合性预防措施中,杨光圻曾建议各病区应因地制宜地采用亚硒酸钠片、硒强化食盐或施硒肥等措施,并选择本地相对富硒食物,如水产品、家禽以及家禽的肝、肾、蛋等作为辅助食品。以往所用亚硒酸钠片的实验剂量是根据小分队的动物毒性试验结果而来,考虑到大面积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杨光圻自身服用原建议剂量的1—4倍,观察指甲脆性的改变,观察期长达11年之久。这个结果,是他规定最大安全摄入量的重要参考。在需要量研究完成以后,他计算出含亚硒酸钠为每公斤含15毫克的硒盐或施硒肥后将主粮含硒量提高到每公斤含0.1毫克时,人群硒摄入量可望提高到接近生理需要量水平;当人的主粮含硒量达每公斤0.04毫克时,人体对硒的摄入量可接近最低需要量水平。这些参考数据使病区居民补充硒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2.最大安全膳食硒摄入量

    在湖北省恩施县高硒区,杨光圻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用人的指甲症状及硒在人体血浆及红细胞中的分布等指标,测出最高界限的硒摄入量为每日800微克。用1.5及2.0作为安全因子,得出高硒地区及正常地区居民最大安全膳食硒摄入量分别为每日550及400微克。杨光圻在1988年第四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作用国际讨论会”上报告了上述结果,受到与会者的重视。根据所得结果,他又计算出高硒区居民的主食含硒限量为每公斤0.8毫克。在1990年三个国际组织(FAO/WHO/IAEA)联合召开的“微量元素和人类营养国际会议”上曾建议采用400微克硒作为人体每日最大安全摄入量。在制订我国食品卫生标准时,此建议也被采用。经杨光圻等的一系列努力,使得他们的研究结果能有效地用在地方病的预防和人体的保健工作上。

    杨光圻等有关人体对硒的需要量和安全摄入量范围的研究,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者:古爵)

    简历 1919年6月15日 出生于四川成都。

    1945年7月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8年7月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50—1956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营养学系助理研究员。,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