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专家
编号:213942
梁晓天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80年代初,我国北方地区每年2~3月,总有部分人由于食用了保存不善而霉变的甘蔗,引起食物中毒,有的终身残废,甚至死亡,死亡率达23.2%。后经梁晓天等研究发现其病原菌为节菱孢,它所产生的毒素是3-硝基丙酸。在一节霉变甘蔗中曾分离出1g这种毒素。此项研究曾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获。

    假密环菌甲素(亮菌甲素),其化学结构经梁晓天等测定为3-乙酰基-5-羟甲基-7-羟基香豆素,是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新药。此项研究获得了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疟疾目前仍是危害亚热带地区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青蒿素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抗疟药——过氧化合物型,青蒿酯是其衍生物之一,二者对一般恶性疟、脑型疟和间日疟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对耐氯喹株疟原虫感染也有效。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制成青蒿素-氧-乙酸-牛血清蛋白复合物,以此为基础而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为进一步研究青蒿酯的代谢和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该研究曾获卫生部1988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获。
, 百拇医药
    克山病是一种心脏病,因首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而得名。后来,在我国23个省(区)也相继发现此病。它曾肆疟东北诸省,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可是,关于它的病因,经过半个多世纪,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病因说中,以“缺硒学说”传说最广。可是不缺硒的地区也有此病,而且有高发季节,“缺硒学说”也难解释。我国有人发现,国外串珠镰刀菌所产生的毒素在动物体上所产生的病变与我国克山病人病变有惊人相似。因此,认为此真菌素很可能是克山病因。为了证实这一观点,梁晓天组织人力合成了此毒素,并用在动物体上也得到了与文献相近的结果。特别是由病家食粮(大米、玉米)中或多或少都发现有串珠镰刀菌素存在,这就有力地支持了“毒素致病”说。此项研究虽然尚不深入,但它已为寻找克山病因另辟蹊径,开拓了道路。

    在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测定和化学反应方面,梁晓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二萜生物碱具有镇痛、麻醉、抗菌消炎等作用,其化学结构较复杂。已知的二萜生物碱约有300种。在我国近年来发现的60多个新碱中,有近20个都是在梁晓天的直接指导下确定其化学结构的。特别是他发现了在某些二萜生物碱的氮原子上的卤甲基化产物,不易进行霍夫曼(Hofmann)降解,而能失去带正电荷的卤素,在分子中引进一个碳原子,进而发生扩环的反应。
, 百拇医药
    诲人不倦 不尚名利 梁晓天曾为许多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煞费苦心。在工作中,从一个课题的设计到一个化学反应的分析,他都是一丝不苟地给以指导。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有人找他解决科研难题,他总是热情接待,积极提出解决难题的意见。但每当难题一旦解决,取得了成果,对方发表论文要他署名时,他总是婉言谢绝。有时,对方已将他的名字署上,给他寄来,他认真修改后再将论文寄回去,但“自己”的名字却被他去掉了。问他为什么,他说,“一个药物的化学成分,从提取、分离到鉴定,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人家有了难题,找上门来,帮助解决是应该的。其实,我只是起了点参谋作用,花不了多少时间,不该署名。再说,这种同行协作,并不单纯是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科学工作者不应把署名看得过重。”因此,仅从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到1982年间,他先后帮助别人解决了40多项测定化学结构方面的难题,除了个别情况不得不署名外,其余一律婉言谢绝。他这种高尚品德深受人们敬重。

    热心参加学术活动 近年来,他除了数度访问原联邦德国、日本、美国和法国外,1981年,还应邀出席了美国科学促进年会及戈登会议中天然产物专题会议。会后曾举行电视记者招待会。1984年,在香港中草药讨论会上作了《含过氧键的抗疟药物的化学》报告。1989年曾访问保加利亚,同年9月,在北京仪器分析会议上被选为学术委员会主席。当年,还出席了国际纯化学会议。1990年2月,应邀在汉城召开的日韩有机化学讨论会上作“二萜生物碱的化学”报告。
, 百拇医药
    梁晓天于1984年和1987年在长沙和烟台主持了全国第2、3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他还应邀先后到南京、桂林、兰州、成都、重庆、合肥、西安、天津、石家庄、承德、乌鲁木齐等地讲学,不仅活跃了那里的学术空气,而且为当地科技人才的成长做出了贡献。现在,除研究工作之外,他正着力培养研究生。他所带的研究生已有5名硕士生和16名博士生相继毕业,并大都成了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他目前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作者:姬政)

    简历 1923年7月28日 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小汤庄。

    1942—1946年 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46—1948年 在河南省舞阳县开元中学任教。

    1948—1952年 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1952—1954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5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1958年改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78年任有机化学合成室副主任、主任。,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