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
王懿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为了积极配合医疗,她虚心向有关医生学习求教,并启发帮助护士钻研新技术,解决新问题。1975年北京儿童医院才开始集中收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儿。这种病儿神智清楚,但运动功能全部丧失。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尤其在疾病极期治疗措施主要依靠积极合理的护理。过去没有针对此病的护理常规,工作上也缺乏经验,每年在发病高潮过后,王懿都及时组织大家总结经验,研究如何拍背吸痰、如何杜绝脱管、如何给氧等。单纯肢体麻痹的病儿在门诊治疗,合并呼吸肌麻痹的才收住院治疗。因此,有80%的住院病儿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并使用通气机。在使用通气机时,需加强巡视与观察,一旦发生停电、停氧气或脱管等情况,病儿就有死亡的危险。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此病的病死率逐年下降。1975年以前高达10%~20%,1980—1981年下降到1.2%。经过几年的总结和改进,到了1981年对此病的护理操作基本定型。她们据此写出一套护理常规,填补了对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儿科护理工作的空白。这一病种的护理经验,在1979年全国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交流会上发表,并编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卷。
, 百拇医药
为护理学研究作出贡献 王懿重视护理工作的日常实践,也重视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以之再指导实践。
她曾帮助、指导总结过许多专业护理经验,如“新生儿呕吐的护理经验”、“婴幼儿十二指肠引流的经验”、“灼伤病儿的十大卧位”、“婴幼儿腹泻的护理”、“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护理体会”等等。
1962年王懿组织各病房护士长将自开院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常规写成书面材料,经过讨论研究、统一认识之后定稿,并组织力量刻写油印成册。最初定名为《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护理细则》(其中除一般护理技术操作外,包括内科护理常规27种、外科21种、传染病科10种、耳鼻喉科3种)。当时正值暂时困难时期,纸张缺乏,用的是粗糙的再生纸。这些常规和操作技术在执行中又不断加以修改补充,从1962~1964年共油印过3版。
1981年在上述油印资料的基础上,王懿组织编写了《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疾病护理常规》共30万字,铅印成册,在内部出版。随着儿科医疗工作的进展,书内搜集的技术操作与护理常规也逐渐增加,如内科各病种护理常规增加到64种;外科增加到129种;传染病增加到15种;耳鼻喉科增加到12种。
, 百拇医药
1964年她被选为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任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分工负责《中华护理杂志》,兼任杂志编辑室主任。她非常关心杂志的质量,不管她自己的工作任务多么重,仍然每周按时到编辑部听取汇报,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她对每篇准备发排的文章都认真审阅。她非常珍惜时间,工作安排很紧,工作效率也很高。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写着她的座右铭:“时间就是生命”。她每天从早到晚,从无空闲。
粉碎“四人帮”后,王懿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她仍不忘本院的工作。她在1981年参加卫生部护理考察组访问澳大利亚归来后,打算把多年积累的材料整理出来,写出一本《儿科护理学》,计划在本书中写入有关病房管理规范化的材料。刚要动笔,不幸卧床不起。在病榻上精神稍好时,她就费劲地询问来看她的护士们: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由她主编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和疾病护理常规》铅印出来后,她就叫一位护士把目录念给她听。外国友人来信了,她就请会英语的青年护士读给她听。在重病中她念念不忘的只是工作。
1986年9月,由王懿和吕式瑗担任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出版。
, 百拇医药
王懿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一个坚强的护理工作者的道路。她给后辈树立了榜样,鼓舞着更多的护理工作者奋勇前进。
(作者:徐润华)
简历 1904年5月12日 出生于浙江湖州。
1925年9月—1927年6月 任湖州湖郡女中音乐教师。
1927年9月—1928年6月 任南京小关小学音乐教员。
1928年9月 考入燕京大学预科。
1929年 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1932—1934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病病房护士长。
1934—193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小儿科护士长。
, 百拇医药
1937年6月—1938年6月 赴英国贝德福大学学习。
1938年6月—1938年9月 赴美国纽约旧金山医院参观。
1938年11月—1941年12月 回协和医院任职。
1942年5月—1943年1月 任天津天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1943年5月—1943年10月 在重庆歌乐山医院护理部任职。
1943年10月—1946年5月 任成都华西坝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护校教师。
1946年6月—1947年6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教员。
1947年6月—1948年6月 任苏州博习护校校长。
1948年7月—1950年12月 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护校教员。
1954年5月 离开协和医院参加北京儿童医院筹建。
1962—1981年 任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副院长。, http://www.100md.com
, 百拇医药
为护理学研究作出贡献 王懿重视护理工作的日常实践,也重视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以之再指导实践。
她曾帮助、指导总结过许多专业护理经验,如“新生儿呕吐的护理经验”、“婴幼儿十二指肠引流的经验”、“灼伤病儿的十大卧位”、“婴幼儿腹泻的护理”、“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护理体会”等等。
1962年王懿组织各病房护士长将自开院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常规写成书面材料,经过讨论研究、统一认识之后定稿,并组织力量刻写油印成册。最初定名为《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常规、护理细则》(其中除一般护理技术操作外,包括内科护理常规27种、外科21种、传染病科10种、耳鼻喉科3种)。当时正值暂时困难时期,纸张缺乏,用的是粗糙的再生纸。这些常规和操作技术在执行中又不断加以修改补充,从1962~1964年共油印过3版。
1981年在上述油印资料的基础上,王懿组织编写了《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疾病护理常规》共30万字,铅印成册,在内部出版。随着儿科医疗工作的进展,书内搜集的技术操作与护理常规也逐渐增加,如内科各病种护理常规增加到64种;外科增加到129种;传染病增加到15种;耳鼻喉科增加到12种。
, 百拇医药
1964年她被选为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年任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分工负责《中华护理杂志》,兼任杂志编辑室主任。她非常关心杂志的质量,不管她自己的工作任务多么重,仍然每周按时到编辑部听取汇报,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她对每篇准备发排的文章都认真审阅。她非常珍惜时间,工作安排很紧,工作效率也很高。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写着她的座右铭:“时间就是生命”。她每天从早到晚,从无空闲。
粉碎“四人帮”后,王懿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她仍不忘本院的工作。她在1981年参加卫生部护理考察组访问澳大利亚归来后,打算把多年积累的材料整理出来,写出一本《儿科护理学》,计划在本书中写入有关病房管理规范化的材料。刚要动笔,不幸卧床不起。在病榻上精神稍好时,她就费劲地询问来看她的护士们: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由她主编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和疾病护理常规》铅印出来后,她就叫一位护士把目录念给她听。外国友人来信了,她就请会英语的青年护士读给她听。在重病中她念念不忘的只是工作。
1986年9月,由王懿和吕式瑗担任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出版。
, 百拇医药
王懿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一个坚强的护理工作者的道路。她给后辈树立了榜样,鼓舞着更多的护理工作者奋勇前进。
(作者:徐润华)
简历 1904年5月12日 出生于浙江湖州。
1925年9月—1927年6月 任湖州湖郡女中音乐教师。
1927年9月—1928年6月 任南京小关小学音乐教员。
1928年9月 考入燕京大学预科。
1929年 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1932—1934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传染病病房护士长。
1934—193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小儿科护士长。
, 百拇医药
1937年6月—1938年6月 赴英国贝德福大学学习。
1938年6月—1938年9月 赴美国纽约旧金山医院参观。
1938年11月—1941年12月 回协和医院任职。
1942年5月—1943年1月 任天津天和医院护理部主任。
1943年5月—1943年10月 在重庆歌乐山医院护理部任职。
1943年10月—1946年5月 任成都华西坝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护校教师。
1946年6月—1947年6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教员。
1947年6月—1948年6月 任苏州博习护校校长。
1948年7月—1950年12月 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护校教员。
1954年5月 离开协和医院参加北京儿童医院筹建。
1962—1981年 任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副院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