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锡纯
50年代初,他对中国南方血吸虫病性肝硬变所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进行了一系列的外科治疗研究,于1952年8月,首次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这一手术的成功,大大提高了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使很多食管静脉破裂,大量出血的危重病人免于死亡,不少人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脾肾静脉吻合术的施行,使血管疾病的治疗由结扎法改进到缝合术的新阶段。他的学术论文Shunt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Portak hypertension(门静脉高压症的分流术疗法)和Emer-gency treatment of massive hemorrhage from varices of the up-perg astrointestinak tract(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大量出血的紧急处理),在Chinese Meicak Journak(《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后,又被《苏联外科杂志》、《罗马尼亚医学杂志》转载,引起世界医学界广泛重视。
为发展胆道外科奠基 胆道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兰锡纯发现上海地区沙泥样胆色素结石症患者所占比例很高。针对这种胆道结石症的特殊性,他于1953年初提出独创的治疗措施,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再次手术的机会,提高了胆结石症的治愈率,为发展中国胆道外科奠定基础。他的论文《胆道结石症》、《俄狄氏括约肌切开术探讨》等,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后,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他的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
, 百拇医药
在中国开展心脏手术 二尖瓣狭窄是常见心脏病。1948年美国外科医生贝利(Baikey)及哈肯(Harken)先后施行二尖瓣分离手术。50年代初,兰锡纯和他的助手广泛参阅国外医学文献,做了大量动物实验和操作练习,在内科、放射科和麻醉科等医师的配合下,于1954年2月在宏仁医院施行二尖瓣分离术,病人在术后第5天就能起床走动,不久即完全恢复健康出院。这是中国第一例心脏手术。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举行学术报告会,兰锡纯作二尖瓣分离术的报告,场内座无虚席,《人民画报》刊载了兰锡纯教授做二尖瓣分离手术的大幅照片。他的论文《二尖瓣狭窄症外科治疗的探讨(报告1200例)》、《二尖瓣分离术》等在《中华外科杂志》刊登后,1965年古巴等国的医学杂志予以转载。
勤于著述 兰锡纯善于把科研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写成论文。他从1940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受伤性破裂》和1941年在Chinese Medicak Journak(《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胆囊原发性癌》以来,已经发表了论文110多篇,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20篇、心脏外科的26篇、心室辅助装置和人工心脏的10篇,用英文发表的论文31篇。此外,还指导他人写论文30篇。50年代中期起,他在繁忙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之余,又承担了全国外科学教材的编写任务。1955年初,他和黄家驷赴苏访问回国后,参加卫生部召开的教材编写会议时,他们商议在总结中国医学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知识,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外科学》。该书于1960年1月出版,获得医学界普遍好评。
, 百拇医药
兰锡纯主编和撰写的著作有:1959年9月出版的《心脏外科学》(1964年3月出第二版),1983年4月出版的《血管外科学》,1984~1985年陆续出版的《心脏血管外科学》上、下册,这些都是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第一部最完整的论证严谨、资料翔实的学术著作。
此外,兰锡纯还参加黄家驷主编的《外科学》第二版,沈克非主编的《外科学》第二版,黄家驷、吴阶平主编的《外科学》第三版,武汉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编写的《外科学》第一版,裘法祖、孟承伟主编的《外科学》第二版,吴阶平、裘法祖主编的《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的工作(为心外科分篇负责人);他还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研究专题组主编的《晚期血吸虫病之研究》,李宗明主编的《人工器官》,吴英恺和美国彼得斯(R.M.Peters)主编的《国际心胸外科实践》(英文版),吴英恺,王一山、李平、林训生编的《国际心胸外科实践》(中文版),郑宗锷主编的《国际心脏病学教科书》(英文版),吴英恺、孙衍庆、汪忠镐主编的《国际血管外科学》(英文版)等著作的部分章节的撰写、校审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兰锡纯文笔流畅,论理透彻,概念清晰,华实相宜。他对自己的文稿,总是反复修改,再三推敲,凡引用的病例,每个数据都细心核实。有一次他为了核实教材中关于农村缺医少药的资料,亲自到松江县人民医院和嘉定县的南翔中心医院翻阅历年的病例卡,作详细统计。
(作者:陈石)
简历 1907年2月3日 生于山西省河津县东母庄村(今属万荣县)。
1925年 毕业于山西太原第一中学。
1933年 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并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3—1938年 在齐鲁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任外科医师。
1938—1939年 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进修外科。
1939—1952年 任上海仁济医院、宏仁医院外科主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临床外科教授。, http://www.100md.com
为发展胆道外科奠基 胆道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兰锡纯发现上海地区沙泥样胆色素结石症患者所占比例很高。针对这种胆道结石症的特殊性,他于1953年初提出独创的治疗措施,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再次手术的机会,提高了胆结石症的治愈率,为发展中国胆道外科奠定基础。他的论文《胆道结石症》、《俄狄氏括约肌切开术探讨》等,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后,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他的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
, 百拇医药
在中国开展心脏手术 二尖瓣狭窄是常见心脏病。1948年美国外科医生贝利(Baikey)及哈肯(Harken)先后施行二尖瓣分离手术。50年代初,兰锡纯和他的助手广泛参阅国外医学文献,做了大量动物实验和操作练习,在内科、放射科和麻醉科等医师的配合下,于1954年2月在宏仁医院施行二尖瓣分离术,病人在术后第5天就能起床走动,不久即完全恢复健康出院。这是中国第一例心脏手术。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举行学术报告会,兰锡纯作二尖瓣分离术的报告,场内座无虚席,《人民画报》刊载了兰锡纯教授做二尖瓣分离手术的大幅照片。他的论文《二尖瓣狭窄症外科治疗的探讨(报告1200例)》、《二尖瓣分离术》等在《中华外科杂志》刊登后,1965年古巴等国的医学杂志予以转载。
勤于著述 兰锡纯善于把科研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写成论文。他从1940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受伤性破裂》和1941年在Chinese Medicak Journak(《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胆囊原发性癌》以来,已经发表了论文110多篇,其中有关普通外科的20篇、心脏外科的26篇、心室辅助装置和人工心脏的10篇,用英文发表的论文31篇。此外,还指导他人写论文30篇。50年代中期起,他在繁忙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之余,又承担了全国外科学教材的编写任务。1955年初,他和黄家驷赴苏访问回国后,参加卫生部召开的教材编写会议时,他们商议在总结中国医学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知识,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外科学》。该书于1960年1月出版,获得医学界普遍好评。
, 百拇医药
兰锡纯主编和撰写的著作有:1959年9月出版的《心脏外科学》(1964年3月出第二版),1983年4月出版的《血管外科学》,1984~1985年陆续出版的《心脏血管外科学》上、下册,这些都是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第一部最完整的论证严谨、资料翔实的学术著作。
此外,兰锡纯还参加黄家驷主编的《外科学》第二版,沈克非主编的《外科学》第二版,黄家驷、吴阶平主编的《外科学》第三版,武汉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编写的《外科学》第一版,裘法祖、孟承伟主编的《外科学》第二版,吴阶平、裘法祖主编的《黄家驷外科学》第四版的工作(为心外科分篇负责人);他还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研究专题组主编的《晚期血吸虫病之研究》,李宗明主编的《人工器官》,吴英恺和美国彼得斯(R.M.Peters)主编的《国际心胸外科实践》(英文版),吴英恺,王一山、李平、林训生编的《国际心胸外科实践》(中文版),郑宗锷主编的《国际心脏病学教科书》(英文版),吴英恺、孙衍庆、汪忠镐主编的《国际血管外科学》(英文版)等著作的部分章节的撰写、校审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兰锡纯文笔流畅,论理透彻,概念清晰,华实相宜。他对自己的文稿,总是反复修改,再三推敲,凡引用的病例,每个数据都细心核实。有一次他为了核实教材中关于农村缺医少药的资料,亲自到松江县人民医院和嘉定县的南翔中心医院翻阅历年的病例卡,作详细统计。
(作者:陈石)
简历 1907年2月3日 生于山西省河津县东母庄村(今属万荣县)。
1925年 毕业于山西太原第一中学。
1933年 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并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3—1938年 在齐鲁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任外科医师。
1938—1939年 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进修外科。
1939—1952年 任上海仁济医院、宏仁医院外科主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临床外科教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