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中药二向性
略举如下九味药物,予以引证说明:
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经》:“主中风人脑头痛。寒痺,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生姜:发表散寒(表),降逆止呕(里)。《别录》:“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呃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黄芪: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
益母草:行瘀血,生新血。《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
麻黄:发汗;根、芦止汗。《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芦止汗,效如影响。”
茯苓:白(内层部分)补;赤(外层部分)利。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红花:多,破留血;少,养血。朱丹溪:“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
酸枣仁:生,治睡多;炒,治不眠。《本草拾遗》:“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甘草:生,凉而泻火;炙,温而补中。《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痈;比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且脾之功也。”
以上这些二向性作用的中药,是临床上常用药,如能辨证论治,可提高疗效。中药配方部门应按处方(如汤方)上写的药用部位、产地、生熟炮制和剂量配方要求,“来方照配”。只有医与药共同配合,才能发挥中医中药治病的应有作用。, 百拇医药(潘东元)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调味品类 >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