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 Baifuz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常用中药。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脚莲的块茎。
[历史]
白附子之名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并称"生蜀郡,三月采"。苏恭曰:"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今甘肃武威)以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李珣曰:"徐表南州异物记云,生东海、新罗国及辽东,苗与附子相似"。而李时珍曰:"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由此可知历代本草记述之白附子,应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即今药材称之关白附。禹白附作为白附子入药,在历代本草中未见有明确记载,但近代多数地区均以独脚莲作白附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以白附子(禹白附)之名收载。
[原植物]
独脚莲 别名:白附子(通称),牛奶白附、疗毒豆(东北),红南星、麻芋子(陕西、甘肃)。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T. giraldii(Baroni) Engl.]--天南星科Ar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林下或山涧阴湿地。也有栽培。
野生于河北、山东、山西、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藏等省区;此外吉林、辽宁、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有栽培。
[采制]
每年9~10月间采挖,挖取块茎,除去残茎及须根,撞去或用竹刀削去外皮,也有不去皮的,晒干。四川多不去皮,斜切成片,用姜片浸蒸,再晒干。
[药材及产销]
白附子 Rhizoma Typhonii gigantei 主产河南禹县、长葛,甘肃天水、武都,湖北等地;此外山西、河北、四川、陕西等地也产。除自产自销外,也销外省市。
[化学成份]
块茎含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甙、dl-肌醇、蔗糖、可能尚有皂甙。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直径1cm)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基本组织外侧有大形粘液腔;散有类圆形的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28~84μm;维管束散列,以外韧型为多见,侧有周木型,导管直径至62μm。淀粉粒众多,细小,单粒球形、半圆形或多面形,直径2~16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偶见层纹,复粒多见,由2~8分粒组成,偶有多至10粒的。
[点击上图放大] |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方法同半夏。在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D-葡萄糖甙Rf值相应位置有两个斑点。“见图”
[性味及功效]
味辛、甘,性大温,有毒。有祛风痰、镇痉、止痛功能。用于中风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痈肿,一般炮制后用,用量3~4.5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敷。注意:孕妇忌服。生者内服宜慎。
闁诲海鏁婚崑濠囧窗閺囩喓鈹嶅┑鐘叉搐濡﹢鏌涢妷銏℃珖鐟滃府鎷�
闂備胶枪缁绘鈻嶉弴銏犳瀬闁绘劗鍎ら崕宀勬煟閹伴潧澧い搴嫹
闂佽崵濮村ú銈団偓姘煎灦椤㈡瑩骞嬮敃鈧粈鍕煟濡绲荤紓宥忔嫹
闂備胶鎳撻崥瀣垝鎼淬劌纾奸柕濞炬櫅閸楁娊鏌℃径瀣劸婵☆垽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