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子 Huangyaoz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主要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历史]
黄药子之名始载于宋《开宝本草》。但历代本草中所述植物种类较为复杂,明李中立《本草原始》谓黄药子"皮紫黑色多须,每须处有白眼,肉色黄。"即指本品而言。
[原植物]
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薯蓣科Dioscore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有时房屋前后或路旁的树荫下也能生长。
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在河北及山东省也有栽培。
[采制]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采者为佳。将块茎挖出,去掉茎叶,洗净泥土,横切成厚约1~1.5cm的片,晒干。
[药材及产销]
黄药子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y 主产于湖北孝感、黄冈专区,湖南湘潭、邵阳专区,江苏的宜兴、苏州;此外河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均有产。销全国各地。
[化学成份]
半干燥块茎含皂甙、鞣质、蔗糖约22.5%、还原糖0.69%、淀粉2.5%。Marker曾报导黄药子含甾体皂甙,水解后可生成三种皂甙元,以薯蓣皂甙元(Diosgenin)为主要成分,含量0.45%,并有少量雅姆皂甙(Yamogenin约0.02%)及克里托皂甙(Kryptogenin约0.03%),巴西产块茎含皂甙元5.77%,印度产品含皂甙痕迹量。南京市售商品中不含薯蓣皂甙元,但含一种熔点为285~288℃的结晶,初步分析为黄药子乙素(Diosbulbin B),含量为0.2%,云南师宗样品含薯蓣皂甙元1.69%,楚雄、丽江、蒙自、车里的样品含量甚微,西双版纳产的黄药子,含b-谷甾醇和黄药子乙素。近年来,川崎敏男等报告,黄药子的全植物中存在8种衍生物,属于一种新的呋喃去甲基二萜类型,名为黄药子素甲、乙、丙、丁、戊、己、庚、辛(DiosbulbinA、B、C、D、E、F、G、H),很难测出其含皂甙元。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显微鉴别
块茎(直径2.5~3cm)的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壁微木化,有石细胞环层,靠近外皮的基本组织中,有充满树脂状物的分泌道。维管束外韧型,散在,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20μm。粘液细胞多数,类圆形,短径95~160μm,长径150~300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0μm。薄壁组织中充满淀粉粒,长圆形、卵圆形、贝壳形或不规则长条形,短径5~12μm,长径15~21μm,脐点点状,位于一端,大粒层纹明显。
[点击上图放大] |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平。有清热、凉血、解毒、消瘿的功能。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可内服,也可外敷)、甲状腺肿。用量3~6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对甲状腺肿的治疗作用:黄药子对缺碘食物所致的甲状腺肿具有一定疗效,对一些原因不明的甲状腺肿也有一些治疗作用,对0.1%硫氰酸钾所致的轻度甲状腺肿有效。但对于硫脲嘧啶和磺胺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无效。止血作用:在小鼠剪尾前半小时,给小鼠腹腔注射黄药子流浸膏,证明有止血作用。抑菌作用:水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据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用黄药子酊(2%)、黄药子浸膏片(2g生药/片)、黄药子素片(10ml/片)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瘤有一定的疗效,其中以复方黄药子浸膏片(含碘化钾)疗效较好。
[附注]
陕西、甘肃等地尚有以下列植物的根茎或根当黄药子用应注意区别:
1. 朱砂七Polygonum cillinerve (Nakai) Ohwi的药用块根:断面黄褐色,粗糙,维管束多数,散列,纵横交错;加碱液变红色。
2. 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的药用根茎:断面浅棕红色,维管束多数,断续排列成数个同心性圆环,有多数簇晶;加碱液不变红色。
3. 在历代本草中,黄药子种类颇乱,宋《证类本草》和明《本草纲目》中都以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dum Sieb,et Zucc,作为黄药子,清《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黄药子除虎杖外,还将毛茛科的圆锥铁线莲Clematis terniflora DC.当作黄药子。我们认为古代本草中所说的黄药子正品应是虎杖。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棘閸モ晝褰�
闁稿繗娅曢弫鐐烘儌閻愵剙顎�
閻犲洤瀚鎴﹀礄閻樻彃缍�
闁瑰吋绮庨崒銊╁即閺夋埈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