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果 Boluohuiguo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江西、浙江地区民间草药,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的果实。
[历史]
博落回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谓:"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茎叶如蓖麻,茎中空,吹之作声,如博落回,折之有黄汁,药人立死,不可入口也。"又谓:"主恶疮瘿根,瘤赘瘜肉,白癜风,蛊毒。"《本草纲目》列于蓖麻附录项下,均指此种而立。
[原植物]
博落回 别名:号筒草(江西),山大筒(浙江)。
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罂粟科Papaver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丘陵或低山草地,林边,路旁等处。
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制]
秋季采集成熟未开裂的果实、晒干。
[药材及产销]
博落回果Fructus Macleayae主产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主销江西、浙江、上海等地。
[化学成份]
果实含生物碱达5%,从中分得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别隐品碱 (α-Allocryptopine)及β-别隐品碱 (β-Allocrytopine)。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子表皮为一列扁平细胞,壁有网状纹理;下方为一列巨细胞,无内含物;其内层细胞径向排列,大小不一,内含棕色物质。胚乳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充满糊粉粒及淀粉粒,并含方形或长方形晶体。
理化鉴别
1. 本品粉末1.5g,加0.5%盐酸5ml,在沸水浴上加热1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显橙红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显淡黄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样品0.5g,加0.5%盐酸溶液5ml,在沸水浴上加热10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铵至碱性,用10ml 氯仿提取,氯仿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样,以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对照品。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铺板。展开剂:氯仿-丙酮-甲醇(10:1:1)。展距13cm。在常光下观察。
博落回果薄层层析图谱
S:a白屈菜红碱 b血根碱 1.博落回果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寒;有大毒。有消肿、解毒、杀虫的功能。用于疔毒脓肿,恶疮溃疡,烫伤、顽癣等。本品有毒,不作内服。民间多用新鲜果实,根或全草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据上海中药制药二厂等研究,本品所含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在体外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比较敏感,其抑菌作用较黄连素强。并有抗线虫和钩端螺旋体作用。用感染肺炎双球菌的家兔进行动物体内试验,证明其注射液可抑制和延缓肺炎双球菌所引起的体温升高的作用,具抗菌解热功能。其它生物碱如原阿片碱,别隐品硷等毒性大、抑菌作用小。
毒性试验:血根碱注射剂小鼠LD50(皮下注射)为125mg/kg。大白鼠或家兔静脉注射血根碱,一次剂量达70~80mg/kg时出现心电图变化:在大鼠是抑制窦房结,以致引起窦性停博及心肌缺血性损害,在兔是出现心室性异位节律,如室性期前收缩和过速等。
临床上血根硷和白屈菜红硷的栓剂用于治疗宫颈糜烂。其注射剂治疗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腺炎,中耳炎及甲状腺肿瘤等。
[附注]
民间多用鲜根和全草,但根据抑菌试验,发现果实的抑菌作用最强,且毒性较其它部位小,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含有效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比其他部位高,而其它毒性成分较少,采收方便。
根和地上部分亦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别隐品碱,此外尚含博落回根碱(Bocconine),黄连碱(Coptisine),小蘖碱(Berberine),沙明碱(corysamine)等,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含量不及果实中高。根中尚有甲氧基白屈菜红碱(Chelilutine),白屈菜如宾碱(Chelirubine)及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 百拇医药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