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子 Baihuacaiz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种子。
[历史]
白花菜始载于《食物本草》。《本草纲目》载:"三月种之。柔茎延蔓,一枝五叶,叶大如拇指。秋间开小白花,长蕊。结小角,长二三寸。其子黑色而细,状如初眠蚕沙,不光泽。菜气膻臭,惟宜盐菹食之。"再参阅其附图,可以确证即是本品。
[原植物]
白花菜 别名:羊角菜(江苏、福建),五梅草(福建),臭花菜(河南、广东),猪屎草(山东)。
Cleome gynandra L. [Gynandropsis gynandra (L.) Briq., G. Pentaphylla DC.]--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旷野,或栽培于庭园。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制]
7~9月种子成熟时,割下地上部,或分期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挑净杂质即得。
[药材及产销]
白花菜子Semen Cleomidis主产于河北安国,在京津地区也有栽培。除京津地区外,其他地区少销。
[化学成份]
含硫甙-白花菜子甙(Glucocapparin),尚含醉蝶花素(Cleomin)约0.25%及脂肪油17.6%。
白花菜甙.................................醉蝶花素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以粒饱满、色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较厚,呈乳头状突起或数个乳突连接毛状,内含棕色色素,于横切面四周呈轮齿状;表皮下为色素层,细胞呈长条形,切向延长,略呈规则波状;其下方为1例石细胞,长条形,栅状径向排列,长40~60μm,直径4~10μm;种皮内表皮为1~2列石细胞,切向延长排列,长60~80μm,直径12~16μm。胚乳及胚全为薄壁组织,内含脂肪油等物质。
[点击上图放大] |
白花菜子种子
1. 横切面简图(×73) 2.种仁纵剖面(×16.7) 3.种皮横切面详图(×333)
理化鉴别
纸层析 样品制备:取种子粉末1.5g(60目),在索氏提取器中用乙醚回流脱脂4小时,弃去乙醚,然后用乙醇50ml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回收乙醇后,用乙醚少量溶解,点样。支持剂:Whatman NO:1滤纸,20×5cm。展开剂:丁醇-醋酸-水(4:1:3)上行,展距:16.5cm。显色剂:硝酸银-氢氧化铵试剂,喷雾后105℃烤5~10分钟,显1个棕色斑点。(喷雾前在棕色斑点位置上方显一黄绿色斑点,喷雾后不消失)。注:据文献棕色斑点为白花菜甙。
白花菜子薄层层析图谱
1. 白花菜子乙醚提取物
[性味及功效]
味苦、辛,性温,有小毒。有散寒、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肢体、关节冷痛。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http://www.100md.com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