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 Difuz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藜科植物地肤的胞果。
[历史]
地肤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李时珍说:"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枚,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以上所述,即指本种。
[原植物]
地肤 别名:扫帚菜、扫帚苗。
Kochia scoparia (L.) Schrad.--藜科Polygon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园栽培。
分布几遍全国。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药材及产销]
地肤子Fructus Kochiae主产于江苏北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销全国各地。
[化学成份]
果实含三萜皂甙,脂肪油15%。另据沈阳药学院中草药学教研室预试,果实中含生物碱、黄酮类成分。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以饱满、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1. 果实纵切面:果皮细胞1~2列细胞内充满细小方晶。种皮细胞1~2列,黄棕色。外胚乳菲薄;胚乳位于马蹄状胚的中心,含微细淀粉粒。
[点击上图放大] |
地肤子 左:果实(除去花被)纵切面简图(×36)
右:胞果(包括宿存花被)粉末图(×200)
1. 表皮细胞及气孔(花被裂片) 2.非腺毛(花被裂片)
3.果皮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4.种皮细胞 5.石细胞(花被筒部)
2. 粉末(包括宿存花被):灰绿色或黄褐色。主要特征:①非腺毛,存在于花被裂片边缘,由2~3个细胞组成,有的具壁疣。②石细胞,存在于宿存花被筒部,壁稍厚,纹孔稀少,有的石细胞呈短纤维状,长65~150μm,壁较厚,微木化。③花被裂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类圆形,黄棕色,副卫细胞4~5个。④果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细胞内充满细小方晶,直径3~13μm,偶见簇晶。⑤种皮细胞黄棕色,略呈长方形或方形。(图)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约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温浸10分钟,滤过,取滤液在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分钟,泡沫没有明显的消失。(检查皂甙)取本品粉末10g,加15%硫酸30ml,以100ml氯仿提取,取氯仿提取液5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显棕紫色。(检查甾萜类)取本品甲醇浸出液2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少许,水浴上加热2分钟,显浅红色。(检查黄酮类)取本品10g,加酸性水温浸30分钟,分别取滤液2ml置4支试管中,分别加碘化铋钾试剂、碘化钾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汞钾试剂,均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样品粉末10g,置圆底烧瓶中,加15%硫酸30ml,氯仿100ml,回流水解2小时,滤过,分出氯仿层回收氯仿至10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酸G(上海荧光化学厂)湿法铺板。展开剂:氯仿-丙酮-环己烷(2:1:7)。显色剂:5%磷钼酸乙醇试液加热后显蓝色斑点。
地肤子薄层层析图谱
1.地肤子 2.藜
[性味及功效]
味甘、苦,性寒。有清利湿热,止痒功能。用于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小便不利。用量干品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药理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样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50%煎剂用干板挖沟法,对伤寒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附注]
1. 药用地肤子,发现少数地区有误用情况,应注意鉴别,其原植物及药材特征如下: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藜Chenopodium album L.
1. 花枝 2.下部叶 3.花 4.苞果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
1~2.花、果枝 2.果
⑶桃金娘科植物岗松Baeckea frutescens L.的果实,在广西误作地肤子用。植物为矮小灌木,多分枝,高30~150cm,叶对生,线形或线状锥形。花小,黄白色,基部有2枚小苞片,萼筒钟形,花瓣5,近圆形,雄蕊10,较少8,短于花瓣;子房下位。蒴果。药材为蒴果,具果柄,萼筒直径2mm,表面具多数小点(油腺),下部黄绿色或绿褐色,上部为红棕色,先端5齿裂,常向内卷。萼筒内蒴果多开裂,花柱细长,宿存。种子细小,扁卵形,红黄色,常脱落。
[点击上图放大] |
岗松Chenopodium album L.
1. 果枝 2.叶放大 3.花 4.花纵剖 5.果实 6.种子
2.地肤的地上部分含菸碱,花穗含甜菜硷;叶含皂甙。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櫇瑜帮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愮儤鍎岄柣鎰靛墮椤庯拷
闁荤姴娲ょ€氼垶顢欓幋锕€绀勯柣妯诲絻缂嶏拷
闂佺懓鍚嬬划搴ㄥ磼閵娾晛鍗抽柡澶嬪焾濡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