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种子类 > 芥子
编号:221961
芥 子 Jiez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商品为十字花科植物欧白芥及芥菜的成熟种子。

    

[历史]



    《名医别录》列芥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云:"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唐本草》谓:"子入药用"。至《开宝本草》才将白芥独立成条,又名胡芥、蜀芥。《唐本草》中云:"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梁米,甚辛美,从戎中来"。《蜀本草》也说:"一种叶大、子白、且粗、曰胡芥,啖之及入药最佳"。《本草纲目》载:"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此种即白芥Sinapis alba L.

    

[原植物]



, 百拇医药      1.白芥 别名:白芥子(通称)。

    Sinapis alba L. [Brassica alba (L.)Boiss.; Brassic hirta Moench.]--十字花科Cruciferae


    [点击上图放大]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20cm。茎直立,上部分枝,植株较粗壮,被白色粗毛。叶互生,茎基部叶具长柄,叶片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15cm,大头羽状裂或近全裂,侧裂片1~3对,边缘具疏齿,顶端裂片大,向下者渐小;茎生叶具短柄,叶片较小,向上裂片数渐少。总状花序腋生;萼片披针形,开展;花瓣乳黄色,宽卵形,具爪;雄蕊6,4长2短;子房长柱形,下部略大,密被白色长毛。长角果圆柱形,密被白色粗毛,种子缢缩,顶端具扁平剑形而略弯曲的喙,无毛。种子近球形,淡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6~7月。
, 百拇医药
    原产欧亚大陆,我国山西、山东、安徽、新疆、四川、云南等省区有栽培。

    2.芥菜 别名:黄芥子(通称)、芥菜子冲菜霜不老(福建)、青菜子(四川)。

    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Sinapis juncea L.) --十字花科Cruciferae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可达1.2m,植株有时稍被白粉,幼时具白色疏毛,老时无毛。基生叶大,具长柄,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5~50cm,不分裂或大头羽状裂,边缘具重锯齿或缺刻;茎生叶有短柄,不抱茎,披针形或宽条形,向上渐小,边缘具不明显锯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组成圆锥状;萼片4,宽披针形或披针形,外侧2片大,基部略呈囊状;花瓣4,鲜黄色,宽倒卵形,长约5mm,宽约2mm,顶端钝,下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角果圆柱形,长3~5cm,顶端具短细柱形的喙。花期4~6月,果期5~7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制]



    于6~7月果实成熟变黄色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即得。

    

[药材及产销]


, 百拇医药
    1. 白芥子Semen Sinapis albae在山西、山东、安徽、新疆、四川云南等省区有栽培,主销华北、东北地区。

    2. 黄芥子Semen Brassicae junceae各地均有栽培,主销华东地区。

    

[化学成份]



    1.白芥子的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甙(Sinalbin),约含2.5%,并含脂肪油20~26%,芥子酶(Myrosin),芥子碱(Sinapine)等。白芥子甙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即白芥子油),酸性芥子碱和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又可生成芥子酸(Sinapic acid)和胆碱。

    经预试尚有氨基酸、蛋白质、糖、多糖、黄酮甙、脂肪油、植物甾醇及中性树脂的反应。
, http://www.100md.com
    白芥子甙

    2.黄芥子的主成分为芥子甙(Sinigrin),约含4%,并含少量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及30~37%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脂肪油中主要为芥酸(Erucic acid),20碳烯-11酸(Eicosenoid acid),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Behenic acid)的甘油酯等。

    芥子甙酶解后生成芥子油、硫酸氢钾及葡萄糖。芥子油含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丙烯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

    经预试,样品具氨基酸、蛋白质、糖、多糖或甙类、黄酮甙、生物碱、植物甾醇、挥发油、脂肪油、异硫氰甙的反应。

    芥子甙
, 百拇医药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1.白芥子: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淡黄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去掉种皮可见2肥厚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摺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照片右)
, 百拇医药
    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

    2.黄芥子:种子形状与白芥子相似而较小,直径1.2~1.8mm,表面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气微,味极辛辣。(照片左)

    以子粒饱满,均匀,鲜黄色,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1.白芥子:种皮最外层为1列略切向延长的表皮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细胞中能见到粘液质层纹;下皮细胞为1~2列大小约相等的薄壁细胞;栅状细胞为1列厚壁细胞,其内壁和侧壁的基部1/2处增厚,外壁菲薄,宽约10μm左右;紧靠栅状细胞层为色素层。内胚乳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和胚根细胞中均含糊粉粒和油滴。
, http://www.100md.com
    左:白芥子横切面简图(×27) 右:白芥子种皮横切面详图(×133)

    2.黄芥子:与白芥子的主要区别点为下皮细胞近半月形;栅状细胞较宽,近方形,宽约20μm左右。

    左:黄芥子横切面简图(×27) 右:黄芥子种皮横切面详图(×300)

    理化鉴别

    见"菜菔子"项下。

    

[性味及功效]



    味辛,性温。有利气化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功能。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阴疽肿毒等症;外治肢体疼痛麻木。用量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 http://www.100md.com
    肺虚久咳,阴虚火旺者忌服。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芥子泥可引起皮肤潮红、疼痛、充血等。时间稍长则产生水泡。其刺激作用与芥子甙水解产物异硫氰酸烯丙酯(挥发性油)有关。抗菌作用:白芥子1:10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它作用:大量食用芥子后可使心容量和心率下降。临床上用10%或20%的白芥子液穴位注射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其平喘作用较好,但无明显消炎作用;白芥子或芥子研末加酒外敷,治疗膝部肿痛;白芥子泥膏(加葱头)治疗淋巴结核;芥子泥外敷治疗神经麻痹有效。

    

[附注]



    江苏使用的黄芥子以镇江地区为主产区,经调查其原植物为高油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gracilis Tsen et Lee的种子,本变种与芥菜主要的区别是基生叶较小而狭窄,密被刺毛和白粉,叶面稍绉缩。除自销本省外,尚外调至安徽地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