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刘寄奴 Beiliujinu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商品称北刘寄奴(北方地区)或金钟茵陈(南方地区),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干燥全草。
[历史]
北方地区以阴行草作为刘寄奴使用,本草书上并无记载。阴行草之名见于《植物名实图考》,据载:"阴行草产南安(今江西南康西南)。丛生,茎硬有节,褐黑色,有微刺,细叶,花苞似小罂上有歧,瓣如金樱子形而深绿。开小黄花,略似豆花,气味苦寒。………湖南岳麓亦有之,土呼黄花茵陈,其茎叶颇似蒿,故名………阴行、茵陈,南言无别,宋《图经本草》谓茵陈有数种,此又其一也,滇南谓之金钟茵陈,既肖其尖形,亦闻名易晓。主利小便,疗胃中湿,痰热发黄,或周身黄肿,与茵陈主疗同,其嫩叶绿脆,似亦可茹"。从以上记述并结合植物附图看,即是现时所用的阴行草。《救荒本草》所载"野山姜"的植物附图,与阴行草也相类似。但功效并不同于刘寄奴。只是北方地区惯用罢了。
[原植物]
阴行草 别名:除毒草(吉林),五毒草、风吹草、随风草(辽宁),刘寄奴(东北、山东),罐儿茶(河北),山芝麻(山东),灵茵陈、吊钟草(江苏),山茵陈、角茵陈、山天芝麻(浙江),兔麻油(福建),黄花茵陈、土茵陈(湖南),土茵陈草(广西),金钟茵陈(云南)。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树下、荒地或丘陵草丛中。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制]
北刘寄奴(阴行草)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杂质,晒干。
[药材及产销]
北刘寄奴(阴行草)Herba siphonostegiae主产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此外,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也产。销东北、华北、西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湖北、贵州等地区。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以叶多。枝嫩,色深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较小,密布气孔,不等式;上下表面均有毛茸。非腺毛由1~3⑹个细胞组成,长57~277μm,毛茸基部由1~2个细胞组成;在叶缘另有2~5个细胞组成的弯曲而粗的非腺毛,顶端细胞锥形;在主脉处有双细胞头,二个细胞柄组成的腺毛,长46~86μm,腺头细胞长23~38μm。
[点击上图放大] |
北刘寄奴
1.叶上表面表面观(×250) 2.叶下表面表面观(×250)
3.叶主脉横切面(×250) 4.叶绿弯曲非腺毛(×250) 5.茎横切面观(×38)
茎(直径1.4mm)横切面:最外层表皮细胞1列,有众多的非腺毛;皮层窄,由2~4列细胞组成;中柱鞘纤维成环状,韧皮部窄,木质部较宽,十余列,由导管、木纤维组成,射线细胞单列,髓薄壁细胞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具细密的壁孔。见上图: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于60℃回流20分钟,滤过。经乙醚提取过的药渣,挥尽乙醚后,再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乘热滤过,甲醇提取液浓缩至3ml。
1.取甲醇提取液1ml,加浓盐酸4~5滴和少量镁粉,在沸水浴中加热3分钟,显樱桃红色。(检查黄酮及其甙类)
2. 取甲醇提取液1ml,,于蒸发皿中蒸干,在紫外光灯下(365~245nm)显红棕色;再加入硼酸的饱和丙酮溶液和10%枸橼酸丙酮溶液各1ml,挥干溶剂后,残渣在紫外光灯下显亮黄色荧光。(检查黄酮及其甙类)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温。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能。用于经闭癥瘕,产后瘀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水火烫伤,痈肿。用量5~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孕妇不宜服。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品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区,民间有灵茵陈、黄花茵陈、金钟茵陈等称,有清热利湿之功效,民间用以治疗黄疸型肝炎。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