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Yimucao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细叶益母草的地上部分。其幼株称童子益母草,功用相同。
[历史]
本品原名茺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本草纲目》载:"其草及子皆茺盛密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固有益母之称"。又载:"茺蔚近水湿处甚蘩,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棱,粒大如茼蒿子,有三棱,褐色"。又载其功效:"白花者入气粉,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此记述与现今所用益母草的原植物[Leonurus artemisia(Lour.) S. Y. Hu及L. sibiricus Linn.]和疗效相吻合。
[原植物]
1.益母草 别名:益母夏枯(《慎南本草》)益母蒿、坤草(统称),野麻、益母花(江苏),铁麻干、溪麻(浙江)红花艾(福建、江西、广东),红梗玉米膏(河北),低母草(云南),红花益母草、月母草(四川),森蒂(西藏)。
Leonv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L. heterophyllus Swel; L.sibiricus auct. Non L.)--唇形科Labiat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草地、田埂、路旁、溪边等处,尤以阳处为多。
分布于全国各地。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本种的变种白花益母草L. artemisia (Lour.) S. Y. Hu var. albiflorus (Migo) S. Y. Hu与正种同等入药。主要区别点在于本变种的花冠白色。分布于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四川等省区。
2.细叶益母草 别名:四美草、风葫芦草(内蒙古),龙串彩、石麻(陕西),风车草(山西)。
Leonurus sibiricus L. (L. sibiricus L. var. b. Grandiflora Bewth L. manshuricus Yabe) --唇形科Labiat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石质及砂质草地或松林中,海拔可达1500m。
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及陕西北部。
本种的白花变型f. albiflorus(Nakai & Kitagawa) G. Y. Wu et H. W. Li与正种同等入药。与正种不同在于花冠白色。产内蒙古。
[采制]
夏季植株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及产销]
1. 益母草Herba Leonuri artemisae产全国大部地区,销全国各地。一般自产自销。
2. 细叶益母草Herba Leonari sibiricae产内蒙、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自产自销。
[化学成份]
1. 益母草全草含益母草碱(Leonurine)约0.05%(花初期含微量,花期中逐渐增高),水苏碱(Stachydrine),芦丁(Rutin),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Fumaric acid),益母草碱甲和益母草碱乙。
2. 细叶益母草全草含生物碱约0.05%。全草中益母草碱的含量随开花时期而变化,花初期含量甚微,7~8月中旬花中期含量为0.01~0.03%,最高可达0.04%,并含水苏碱,益母草定碱(Leonuridine),4-胍基丁醇-1(4-Guanidino-1-butanol),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精氨酸(Arginine),微量芦丁,水苏糖(Stachyose),植物甾醇,树脂,脂肪油,月桂酸(Lau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β-亚油酸(β-sitosterol),α-香树脂醇(α-Amyrin)。
益母草碱............................水苏碱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白花益母草 外形与益母草相似,但花为白色。
[点击上图放大] |
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1. 益母草 茎(直径2.3mm)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外壁较厚,并有角质层;非腺毛由1~4个细胞组成,长160~320μm;基部直径24~40μm,腺毛头部由1~4个细胞组成,直径20~40μm,单细胞柄。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含小针晶,长4~16μm,四棱处皮层外侧有6~8列厚角细胞。内皮层细胞较大,中柱鞘纤维束散在,纤维直径8~28μm,微木化。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在棱角处较发达。髓细胞内含长方晶,长12~48μm,宽4~20μm,并有针晶,长8~28μm。(图1)
[点击上图放大] |
图1:益母草茎横切面简图(×50)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波状弯曲,有许多单细胞非腺毛,呈圆锥状,长64~110μm,壁厚约6μm,壁上有疣状突起,毛茸基部直径20~40μm,周围有4~7个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表面有角质条状纹理。腺毛头部由1~4个细胞组成,直径20~24μm,单细胞柄。下表皮细胞较小,非腺毛较密,多数由2个细胞组成,长100~24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顶端细胞腔较窄,另有少数腺毛及8个细胞组成的腺鳞,直径32~36μm。(图2,3)
[点击上图放大] |
图2:益母草叶上表皮表面观(×333) 图3:益母草叶下表皮表面观(×333)
白花益母草叶上表面与益母草的不同点;除有锥状单细胞非腺毛外,尚有少数2个细胞的非腺毛,长达280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明显,2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较多,长可达300μm,单细胞非腺毛较细长,长80~140μm,胞腔亦略宽。腺鳞较多。直径36~48μm。(图4、5)
图4:白花益母草叶上表皮表面观(×250) 图5:白花益母草叶下表皮表面观(×250)
2. 细叶益母草 叶表面观:与益母草不同点是: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腺毛较多,头部由4个细胞组成,尤以叶脉上为多。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波状弯曲,非腺毛单细胞,头部8个细胞,直径40~53μm。(图6、7)
图6:细叶益母草叶上表皮表面观(×250) 图7:细叶益母草叶下表皮表面观(×250)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蒸干滤液,残渣加稀盐酸4ml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橙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40目)5g,加入盐酸-甲醇(1:100)液50ml冷浸过夜,滤过,取滤液45ml减压浓缩,再加入蒸馏水5ml,滤过,蒸干,加入正丁醇1ml溶解,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加0.1%CMC溶液铺板。展开剂:正丁醇-乙酸乙酯-盐酸(4:0.5:1.5)。展距12cm。显色剂:改良碘化铋钾试剂喷雾后,生物碱斑点显橙红色。
益母草薄层层析图谱
S:a.水苏碱 b.益母草碱 1.益母草 2.白花益母草
[性味及功效]
味苦、辛,性微寒。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利尿消肿的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肾炎浮肿、小便不利、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用量10~3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对子宫的作用:本品水浸膏或乙醇浸膏对兔、豚鼠、犬的离体子宫、在位子宫(静脉注射)、子宫瘘(灌胃)的试验中,均证实有兴奋作用,煎剂效力比酊剂强,能使子宫的收缩作用显著增强,其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相似,但较弱。经临床验证本品确有收缩子宫的作用。益母草碱、益母草碱甲、益母草总碱均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其作用类型与麦角新碱相似。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本品水浸剂、益母草碱、益母草碱甲、益母草总碱、花的煎剂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均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益母草乙醇制剂对在位兔心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兔心,先抑制后兴奋,但作用较弱,大量则呈抑制现象;益母草碱对离体蛙心有小量兴奋、大量抑制作用,此碱灌注蟾蜍后肢、家兔之耳、肾均可见血管收缩现象。其降压作用不受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却能被事先注射阿托品而显著削弱,此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水苏碱可减慢蛙心收缩率。
3. 其他作用:益母草碱能兴奋呼吸中枢,能抑制蛙的中枢神经系统;花煎剂能提高犬小肠的蠕动。益母草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皮肤真菌之生长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对急性肾炎的疗效较满意。
[附注]
尚有下列唇形科植物在不同地区亦作益母草入药。
⑴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 Maxim.产辽宁、吉林及河北北部,在河北部分地区及河南、江苏等地使用,民间称白花益母草。药材的显微特征与益母草的不同点: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上下表面的非腺毛由1~3个细胞组成,长165~526μm,两细胞相接处稍膨大,胞腔很窄,毛茸基部粗,直径58~70μm,壁厚12~20μm;细胞表面有细密螺纹及隐现疣状突起,腺毛头部由4个细胞组成,直径20~24μm,柄为单细胞。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波状弯曲,非腺毛较少,腺鳞较多,头部由8个细胞组成,直径40~60μm,气孔不定式。(图左,右)
图左:大花益母草叶上表皮表面观(×250) 图右:大花益母草叶下表皮表面观(×250)
⑵突厥益母草Leonurus turkestainicus V. Krecz. Et Kupr.产新疆北部,本地使用,功用相同。
⑶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产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安徽及江苏。陕西部分地区使用,治产后腹痛。药材显微特征与大花益母草的不同点:非腺毛密集,由1~3个细胞组成,长140~640μm,基部直径40~80μm,壁厚10~16μm,胞腔较窄,表面隐现螺状纹理,并有疣状突起,毛茸顶端的细胞较长,约占全长2/3;有少数腺毛,头部由1~4个细胞组成,直径20~24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腺鳞,头部由8个细胞组成,直径52~52μm;气孔多,不定式;非腺毛与腺毛特征与上表面相同。(图左,右)
[点击上图放大] |
图左:錾菜叶上表皮表面观(×250) 图中:錾菜叶下表皮表观(×250)
图右:非腺毛(×175)左:錾菜右:大花益母草
⑷脓疮草Panzeria alaschanica Kupr.产内蒙古南部、陕西、宁夏等地,内蒙古西部地区使用,称白花益母草。
⑸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 IK-Gal(Marrubium incisum Benth.)产全国各地,甘肃个别地区使用,称白花益母草。
以上7种植物检索表
1.花冠筒藏于花萼内;雄蕊、花柱藏于花冠筒内…………………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1.花冠筒通常不藏于花萼内;雄蕊、花柱不藏于花冠筒内。..2.花萼漏斗状,5脉;花冠紫红、粉红至白色,筒内具微柔毛或有毛环,其上直伸或呈.....囊状膨大;上唇微外凸,在基部大部分狭窄,下唇直伸或平展;森林或喜湿种。....3.叶3裂;花序上的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萼不明显二唇形,雄蕊近于直伸。......4.叶深裂达基部而成3个窄裂片,其上再羽状分裂成小裂片。........5.叶分裂成的小裂片宽3mm以上,花序上的苞叶全缘或具稀少牙齿;花冠较小,...........长1~1.2cm,外被柔毛,下唇与上唇约等长;花萼外面贴生微柔毛。..........6.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6.花冠白色…………………白花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var. albiflorus........5.叶分裂成的小裂片宽1~3mm,线形,花序上的苞叶明显3深裂,小裂片呈线形;...........花冠较大,长约1.8cm,外被长柔毛,下唇短于上唇1/4;花萼外面尤其在中部...........密生疏柔毛。..........6.花冠粉红至紫红色……………………………细叶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6.花冠白色………………细叶白花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f. albiflorus......4.叶裂片宽大,其上有缺刻或粗锯齿状牙齿,不呈小裂片状。............7.萼齿长3~5mm,花冠长1.5~2.1cm,通常白色,略具紫纹;叶具皱纹,坚硬...............……………………………………………錾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7.萼齿长5~10mm,花冠长2.5~2.8cm,通常淡红或淡红紫色;叶不具皱纹…...............………………………………………草质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3.叶5裂;花序上的苞片菱形,花萼明显二唇形,前对雄蕊向前下弯………………….......…………………………………………………突厥益母草Leonurus turkestanicus..2.花萼一般较长大,管状钟形,10脉(5附脉不明显);花冠黄白色,筒部狭,无毛环,.....上唇盔状,基部不狭窄,下唇直立而仅有中裂片展开,荒漠或荒漠草原种…………….....………………………………………………………………脓疮草Panzeria alaschanica,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