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败酱 Bei Bai Jiang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目前在北方地区多当作败酱草入药,商品为菊科植物苣荬菜的干燥幼苗。
苣荬菜一名最早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载"北地极多,亦曰甜苣,长根肥白微红,味苦回甘……其叶长数寸,锯齿森森,中露白脉,开花正如蒲公英"。并有附图。在"野苦荬"项下并载:"苣荬菜叶末略似剑形"。又在"苦菜"项下记载苦苣与苦荬的区别:"苦荬花小而繁,苦苣俗呼苣荬,花稀而大,正同蒲公英花。"可见古代还有称"苣荬菜"为"苦苣"之说,因此追溯了历代本草有关苦苣的记载,《救荒本草》载:"苦苣菜,俗名天精菜。今处处有之,苗塌地生,其叶光者似黄花苗,叶花者似山苦荬,茎叶中有白汁。"并有附图。从以上本草对"苣荬菜"与"苦苣"的记载附图看,似与今之苣荬菜相一致。
, 百拇医药
苣荬菜 别名:败酱草、荬菜、取麻菜(河北)、苣菜(河北)、小蓟(东北)、苦荬菜、苦葛麻、野苦荬(广东)、山苦荬(广西)、牛舌头、牛舌片(四川)。
Sonchus arvensis L.-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全体含白色乳汁,根茎常直生,细根多数。茎单一,直立,高25~80cm,表面光滑,基部常呈紫红色,嫩茎被毛茸,后脱落。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6~20cm,宽1.5~6.5cm,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先端钝或短尖,有尖刺,具稀疏的缺刻或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边缘有大小不等的小尖齿,幼叶表面密被毛茸。基生叶基部渐窄成柄,花时多枯萎;茎生叶无柄,基部呈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直径2~4cm,2~15个,排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6~7列,总苞与小花梗上均被白色毛茸;全为舌状花,舌片黄色,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聚合,花丝分离;雌蕊1枚,子房下位,1室,具1直立的倒生胚珠,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瘦果长椭圆形,扁平,无喙,两面各有纵肋3~5条,表面颗粒状,冠毛白色,多层。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生于田间或路旁。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为世界广有布种。
, 百拇医药
4~6月间花开前挖采幼苗,洗净泥沙,晒干。
苣荬菜 Herba Sonchi arvensis (商品通称"败酱草"或"北败酱"。)主产于河北、甘肃、陕西、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多自采自销。
全草含多聚糖、树脂、橡胶、胆碱、酒石酸〕、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3-β-D-葡萄糖甙、金圣草素(Chrysoeriol)、槲皮素-7-β-D-吡喃葡萄糖甙。叶中含木犀草素(Luteolin)及其7-O-葡萄糖甙(Isocinaroside)、刺槐甙(Acaciin),醉鱼草甙(Buddleoside)、莨菪亭(Scopoletin)。乳汁中含莴苣苦素(Lactuco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伪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L-肌醇(L-inositol)、甘露醇(D-mannitol)与多量的氨基酸。花中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苦苣甙(拟)(Sonchuside)。另据报导,苣荬菜的花粉含有丰富的黄烷醇类(Flavanols)、无色花青素(Leucoanthocyanins)、三萜酸以及多量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包括β-胡萝卜素(β-ca-rotene)。
, 百拇医药
性状鉴别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向下渐细,长3~10cm,直径2~5mm;表面浅黄棕色,有纵皱纹,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叶痕,下部有细小的不定根,或突起的根痕。幼茎长1~6cm,基生叶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4~16cm,宽0.5~3.5cm,先端多圆钝或短尖,有小尖刺,叶缘具稀疏的缺刻或不整齐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边缘有小尖齿,每cm内5个以上,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色较浅,基部渐窄成柄;幼叶表面密被毛茸;茎生叶互生,与基生叶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茎。质脆。气微,味微咸。
, http://www.100md.com
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1.5mm)横切面:木栓细胞2~5列,棕黄色,扁平,壁薄,栓化,外侧1~2列通常木化;有的无木栓层,但其表皮细胞壁栓化且木化。皮层为4~10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有的近等径形,最内1列细胞呈切向或径向延长,壁多木化。韧皮部有乳管,直径10~26μm,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内含物浅棕色,有众多细小的无色颗粒状物和少数树脂块,均可被紫草试液染成红紫色。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10个径向相连或成群,有的导管可见平置的梯网纹穿孔板。髓常中空。本品的薄壁细胞中多充满大形的菊糖块。无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
北败酱根茎 左:横切面详图 (×250) 右:横切面简图(×25)
叶表面观:基生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气孔较少,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气孔众多,气孔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幼叶的上、下表面均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由2~7个细胞组成,壁极薄,有的细胞扁缩,顶端1~2个细胞常膨大。
, http://www.100md.com
北败酱叶 左:嫩叶基部上表皮表面观 (×250) 右:基生叶下表皮表面观 (×250)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1g,加入醋酐2ml,冷浸过夜,吸取上清液1~2滴于白磁板上,滴加浓硫酸1~2滴,即显紫红色。(检查植物甾醇)
2. 取本品粉末2g,加入石油醚(沸程30~60℃)1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渣挥尽溶剂,加入甲醇10ml,于70℃水溶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片上,挥去溶剂,置紫外光灯(254~365nm)下斑点呈天蓝色,用氨薰后,常光下显亮黄色,于紫外光灯下,呈黄绿色。(检查黄酮类)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2g,加入70%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尽,滤过,从滤器上加水使滤液全量为2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铺板,室温干燥。展开剂:苯酚-水(75∶25,w/v)。展距10cm。显色剂:茚三酮试剂,喷雾,110℃烘烤数分钟,显紫红色。
北败酱薄层层析图谱
S: a.胱氨酸 b.组氨酸 1.苣荬菜 2.苦苣菜 3.紫花山莴苣 4.中华苦荬菜 5.抱茎苦荬菜
苦,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化瘀的功能。用于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疔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用量:煎汤内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苣荬菜的水煎液浓缩后的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和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脱氢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百拇医药
苣荬菜在我国北方地区作"败酱草"药用,究其原因,可能与李时珍称败酱俗名"苦菜"有关,因为北方地区民间常把苣荬菜等多种菊科植物称作"苦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中,将苣荬菜作为本品的正名,别名"北败酱",以利与败酱科败酱相区别。此外,尚有下列菊科植物在我国北方不同省区也作"败酱草"药用。
1.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其夏秋两季采收的干燥带花全草在甘肃省作"败酱草"药用。本品的主要特征是:根细长圆锥形。叶长圆状广披针形,长7~15~20cm,宽2.5~5~10cm,羽状分裂,顶裂片大头状,边缘有刺状尖齿。花序梗和总苞片外表面有褐色槌状腺毛。
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
1-2.植物全形 3.舌状花 4.聚药雄蕊 5.果实
全草含蒲公英甾醇、氨基酸,花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对肉瘤37(Sarcoma 37)有明显损伤作用。
2.紫花山莴苣Lactuca tatarica (L.)C.A.Mey.其干燥幼苗在山西省作败酱草药用,已有较长历史。本品与苣荬菜的性状很相似,主要区别如下:基生叶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窄成柄,多数呈倒向羽状分裂,边缘有稀疏的小尖齿,每cm内3个以下。
紫花山莴苣 Lactuca tatarica (L.)C.A.Mey.
, http://www.100md.com
1. 植物下部 2.花枝 3.花
3.中华苦荬菜L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 其带花果的干燥全草在山东、河南、新疆等省区作"败酱草"药用。本品基生叶丛生,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3(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或全缘;茎生叶1~4枚,无叶柄,不抱茎;头状花序排成稀疏的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形;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针形,红棕色,具长喙,几与果身等长;冠毛白色, 一轮。
中华苦荬菜 L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
1. 植物全形 2.舌状花
本品的100%煎剂有抑制在体兔心及降低麻醉兔与狗的血压作用。据陕西省中药研究所李万波等报导,本品的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甲伤寒杆菌、痢疾志贺氏杆菌2型、福氏痢疾杆菌、宁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4. 抱茎苦荬菜Ixeriw sonchifolia (Bge.) Hance 其带花果的干燥全草在山东、辽宁、新疆等省区作"败酱草"入药。本品的茎生叶,先端渐尖,基部较宽,阔耳形,抱茎,全缘或羽状分裂,或具尖齿。瘦果黑色 或黑褐色,喙较果身短。
抱茎苦荬菜Ixeriw sonchifolia Hance
, 百拇医药
1.花枝 2.根 3.花序 4.舌状花
本品含绿原酸、16种氨基酸(包括除色氨酸以外的7种基本氨基酸)、腺嘌呤核甙以及黄酮类成分。药理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的总提取物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具有解痉、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改善心肌微循环的作用,已用于临床作为镇痛药及冠心病的治疗。
此外,曾发现有以蒲公英属植物误作"败酱草"药用的情况,在苣荬菜或紫花山莴苣商品中也常发现混有少量的蒲公英,应注意区别。其主要特征是:根较粗壮,表面浅紫褐色;叶基生,倒披针形,多呈倒向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于无叶的花葶上。(参见蒲公英,)
以上5种植物的检索表:
1. 果无喙,冠毛多层..2.花序梗上部及总苞片外表面均被白色毛茸,头状花序直径2~4cm……………………....………………………………………………………………苣荬菜 Sonchus arvernsis..2.花序梗及总苞片疏被褐色槌状腺毛,头状花序直径1.5cm……………………………....………………………………………………………………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 百拇医药
1. 果有喙,冠毛一层....3.总苞片多层,果喙先端扩大成冠毛盘,舌状花蓝紫色………………………………......……………………………………………………………苦花山苣Lactuca tatarica....3.总苞片2层,果喙渐次变细,舌状花黄色......4.瘦果红棕色,具长喙,几与果身等长,茎生叶不抱茎……………………………........………………………………………………………中华苦荬菜Lxeris chinesis......4.瘦果黑色或黑褐色,喙较果身短,茎生叶基部阔耳形,抱茎……………………........…………………………………………………抱茎苦荬菜 Ixeris sonchifolia
药材性状检索表:
1. 为带根茎的幼苗..2.基生叶先端多圆钝,边缘多数具稀疏的缺刻,或羽状分裂,有大小不等的小尖齿,....每cm内5个以上……………………………………………………………………苣荬菜..2.基生叶先端渐尖,多数呈倒向羽状分裂,边缘具稀疏的小尖齿,每cm内3个以下…....…………………………………………………………………………………紫花山莴苣
1.为带花果的全草....3.果无喙,冠毛多层,叶多呈大头状羽状分裂…………………………………苦苣菜....3.果具喙,冠毛一层,叶非大头状羽裂......4.瘦果红棕色,茎生叶1~4,基部无柄,不抱茎………………………中华苦苣菜......4.瘦果黑色或黑褐色,茎生叶多数,基部阔耳形,抱茎………………抱茎苦荬菜, http://www.100md.com
[历史]
苣荬菜一名最早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载"北地极多,亦曰甜苣,长根肥白微红,味苦回甘……其叶长数寸,锯齿森森,中露白脉,开花正如蒲公英"。并有附图。在"野苦荬"项下并载:"苣荬菜叶末略似剑形"。又在"苦菜"项下记载苦苣与苦荬的区别:"苦荬花小而繁,苦苣俗呼苣荬,花稀而大,正同蒲公英花。"可见古代还有称"苣荬菜"为"苦苣"之说,因此追溯了历代本草有关苦苣的记载,《救荒本草》载:"苦苣菜,俗名天精菜。今处处有之,苗塌地生,其叶光者似黄花苗,叶花者似山苦荬,茎叶中有白汁。"并有附图。从以上本草对"苣荬菜"与"苦苣"的记载附图看,似与今之苣荬菜相一致。
[原植物]
, 百拇医药
苣荬菜 别名:败酱草、荬菜、取麻菜(河北)、苣菜(河北)、小蓟(东北)、苦荬菜、苦葛麻、野苦荬(广东)、山苦荬(广西)、牛舌头、牛舌片(四川)。
Sonchus arvensis L.-菊科Compositae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田间或路旁。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为世界广有布种。
, 百拇医药
[采制]
4~6月间花开前挖采幼苗,洗净泥沙,晒干。
[药材及产销]
苣荬菜 Herba Sonchi arvensis (商品通称"败酱草"或"北败酱"。)主产于河北、甘肃、陕西、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多自采自销。
[化学成份]
全草含多聚糖、树脂、橡胶、胆碱、酒石酸〕、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3-β-D-葡萄糖甙、金圣草素(Chrysoeriol)、槲皮素-7-β-D-吡喃葡萄糖甙。叶中含木犀草素(Luteolin)及其7-O-葡萄糖甙(Isocinaroside)、刺槐甙(Acaciin),醉鱼草甙(Buddleoside)、莨菪亭(Scopoletin)。乳汁中含莴苣苦素(Lactuco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伪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L-肌醇(L-inositol)、甘露醇(D-mannitol)与多量的氨基酸。花中含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苦苣甙(拟)(Sonchuside)。另据报导,苣荬菜的花粉含有丰富的黄烷醇类(Flavanols)、无色花青素(Leucoanthocyanins)、三萜酸以及多量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包括β-胡萝卜素(β-ca-rotene)。
, 百拇医药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 http://www.100md.com
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1.5mm)横切面:木栓细胞2~5列,棕黄色,扁平,壁薄,栓化,外侧1~2列通常木化;有的无木栓层,但其表皮细胞壁栓化且木化。皮层为4~10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有的近等径形,最内1列细胞呈切向或径向延长,壁多木化。韧皮部有乳管,直径10~26μm,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内含物浅棕色,有众多细小的无色颗粒状物和少数树脂块,均可被紫草试液染成红紫色。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10个径向相连或成群,有的导管可见平置的梯网纹穿孔板。髓常中空。本品的薄壁细胞中多充满大形的菊糖块。无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
北败酱根茎 左:横切面详图 (×250) 右:横切面简图(×25)
叶表面观:基生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气孔较少,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气孔众多,气孔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幼叶的上、下表面均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由2~7个细胞组成,壁极薄,有的细胞扁缩,顶端1~2个细胞常膨大。
, http://www.100md.com
北败酱叶 左:嫩叶基部上表皮表面观 (×250) 右:基生叶下表皮表面观 (×250)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1g,加入醋酐2ml,冷浸过夜,吸取上清液1~2滴于白磁板上,滴加浓硫酸1~2滴,即显紫红色。(检查植物甾醇)
2. 取本品粉末2g,加入石油醚(沸程30~60℃)10ml,冷浸24小时,滤过。滤渣挥尽溶剂,加入甲醇10ml,于70℃水溶回流提取1小时,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片上,挥去溶剂,置紫外光灯(254~365nm)下斑点呈天蓝色,用氨薰后,常光下显亮黄色,于紫外光灯下,呈黄绿色。(检查黄酮类)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2g,加入70%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尽,滤过,从滤器上加水使滤液全量为2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铺板,室温干燥。展开剂:苯酚-水(75∶25,w/v)。展距10cm。显色剂:茚三酮试剂,喷雾,110℃烘烤数分钟,显紫红色。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北败酱薄层层析图谱
S: a.胱氨酸 b.组氨酸 1.苣荬菜 2.苦苣菜 3.紫花山莴苣 4.中华苦荬菜 5.抱茎苦荬菜
[性味及功效]
苦,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化瘀的功能。用于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疔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用量:煎汤内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苣荬菜的水煎液浓缩后的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和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脱氢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百拇医药
[附注]
苣荬菜在我国北方地区作"败酱草"药用,究其原因,可能与李时珍称败酱俗名"苦菜"有关,因为北方地区民间常把苣荬菜等多种菊科植物称作"苦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中,将苣荬菜作为本品的正名,别名"北败酱",以利与败酱科败酱相区别。此外,尚有下列菊科植物在我国北方不同省区也作"败酱草"药用。
[点击上图放大] |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
1-2.植物全形 3.舌状花 4.聚药雄蕊 5.果实
全草含蒲公英甾醇、氨基酸,花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对肉瘤37(Sarcoma 37)有明显损伤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紫花山莴苣 Lactuca tatarica (L.)C.A.Mey.
, http://www.100md.com
1. 植物下部 2.花枝 3.花
[点击上图放大] |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中华苦荬菜 Lxeris chinensis (Thunb.)Nakai
1. 植物全形 2.舌状花
本品的100%煎剂有抑制在体兔心及降低麻醉兔与狗的血压作用。据陕西省中药研究所李万波等报导,本品的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甲伤寒杆菌、痢疾志贺氏杆菌2型、福氏痢疾杆菌、宁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点击上图放大] |
抱茎苦荬菜Ixeriw sonchifolia Hance
, 百拇医药
1.花枝 2.根 3.花序 4.舌状花
本品含绿原酸、16种氨基酸(包括除色氨酸以外的7种基本氨基酸)、腺嘌呤核甙以及黄酮类成分。药理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的总提取物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具有解痉、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改善心肌微循环的作用,已用于临床作为镇痛药及冠心病的治疗。
此外,曾发现有以蒲公英属植物误作"败酱草"药用的情况,在苣荬菜或紫花山莴苣商品中也常发现混有少量的蒲公英,应注意区别。其主要特征是:根较粗壮,表面浅紫褐色;叶基生,倒披针形,多呈倒向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单生于无叶的花葶上。(参见蒲公英,)
以上5种植物的检索表:
1. 果无喙,冠毛多层..2.花序梗上部及总苞片外表面均被白色毛茸,头状花序直径2~4cm……………………....………………………………………………………………苣荬菜 Sonchus arvernsis..2.花序梗及总苞片疏被褐色槌状腺毛,头状花序直径1.5cm……………………………....………………………………………………………………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 百拇医药
1. 果有喙,冠毛一层....3.总苞片多层,果喙先端扩大成冠毛盘,舌状花蓝紫色………………………………......……………………………………………………………苦花山苣Lactuca tatarica....3.总苞片2层,果喙渐次变细,舌状花黄色......4.瘦果红棕色,具长喙,几与果身等长,茎生叶不抱茎……………………………........………………………………………………………中华苦荬菜Lxeris chinesis......4.瘦果黑色或黑褐色,喙较果身短,茎生叶基部阔耳形,抱茎……………………........…………………………………………………抱茎苦荬菜 Ixeris sonchifolia
药材性状检索表:
1. 为带根茎的幼苗..2.基生叶先端多圆钝,边缘多数具稀疏的缺刻,或羽状分裂,有大小不等的小尖齿,....每cm内5个以上……………………………………………………………………苣荬菜..2.基生叶先端渐尖,多数呈倒向羽状分裂,边缘具稀疏的小尖齿,每cm内3个以下…....…………………………………………………………………………………紫花山莴苣
1.为带花果的全草....3.果无喙,冠毛多层,叶多呈大头状羽状分裂…………………………………苦苣菜....3.果具喙,冠毛一层,叶非大头状羽裂......4.瘦果红棕色,茎生叶1~4,基部无柄,不抱茎………………………中华苦苣菜......4.瘦果黑色或黑褐色,茎生叶多数,基部阔耳形,抱茎………………抱茎苦荬菜,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全草类 > 败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