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参 Lanhuashen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南方地区常用草药。商品为桔梗科植物蓝花参的全草。
[历史]
本品始载于《滇南本草》。《救荒本草》所载之细叶沙参曾误为本品,此名为误释,迄今仍被广泛使用。据考订,兰花参当作蓝花参,兰蓝音同字误,蓝花盖指花色,参则指其功效耳。易门土名蓝花草是其证。本品已载入《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中。
[原植物]
蓝花参 别名:娃儿草、乳浆草、蓝花草、拐棍参、疳积药(云南),罐罐草、蛇须草、沙参草(四川),小绿细辛(贵州),细叶沙参(湖南),金线草、天蓬草、葫芦草(广东),寒草(福建)。
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桔梗科Campanul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低山区及丘陵区的原野草丛,山坡路边或地梗周围。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采制]
花期采挖,除去泥沙,杂质,晒干。
[药材及产销]
蓝花参Herba Wahlenbergiae主产云南等省,多自产自销。
[化学成份]
化学预试示含植物甾醇、三萜成分、内酯、香豆精、多醣、酚性成分。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显微鉴别
根(直径5mm)的横切面:木栓层棕色,由6~12余列木栓细胞组成。皮层狭,外侧现裂隙,薄壁细胞间乳管成群散在,周围可见黄色分泌物;皮层薄壁细胞中,可见较多的圆形团块状细胞内含物,直径15~25μm。内皮层不明显,韧皮部狭窄,韧皮射线2~8列细胞,韧皮部亦散在乳管群。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发达,由木纤维、导管、管胞组成,木射线、韧皮射线中亦见圆形细胞内含物。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呈放射状排列。无髓部。(图及下图左)
[点击上图放大] |
蓝花参根横切面简图(×13)
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细胞壁稍厚,边缘较平坦。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不定式。叶基部边缘可见3~6根非腺毛,非腺毛为单细胞组成,长169~310μm,锥形,表面不平坦,外壁有疣状突起。(图右)
[点击上图放大] |
图左:蓝花参根横切面详图(×79)图右:蓝花参叶表皮表面观(×354)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5ml,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加冰醋酸2ml溶解,倾出上清液于干燥试管中沿管壁加入醋酐-浓硫酸(1:1)三滴,接界面呈棕色环,上层由蓝色变为污绿色。(植物甾醇或三萜成分)。
[性味及功效]
味甘、微苦、性平。有补虚健脾,止咳化痰的功能。用于小儿疳积,自汗盗汗,白带过多,咳嗽痰多。用量15~30g。
[附注]
蓝花参有一别名细叶沙参,诸书久加录用,但决非本种,系日人之误释。, 百拇医药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