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Jinjie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栽培品,系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或全草。
《神农本草经》未见荆芥名,但载有假苏。吴普始称假苏一名荆芥,并指出"叶似落藜而细"。后来诸家本草多沿其说,但陈士良、苏颂则称假苏叶锐圆,多野生,香气似苏,与荆芥应是二物。李时珍则认为陈士良、苏颂系臆测之词,而吴普之言不谬。《证类本草》载有"成州假苏"及"岳州假苏"图,观其形状亦均与现在市售荆芥相似。又《名医别录》称假苏一名姜芥,其音类荆芥。以上数点均支持吴普的说法,也可证实《神农本草经》所载假苏即荆芥。至于《本草纲目》所载假苏荆芥图,可能是与荆芥同科的鼠尾草属植物荠苧Salvia plebeia R. Br.。
, http://www.100md.com
荆芥 别名:线芥(江西、湖南),四棱杆蒿(河北)。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Nepeta tenuifolia Benth.)--唇形科Labiatae
一年生草本,高60~80cm。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基部棕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茎基部的叶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裂片3~5,线形,长1.2~2cm,宽2~4mm,全缘,两面均被白色柔毛,背面具凹陷腺点,叶脉不明显。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长3~8cm,基部花序较疏,具无柄线形苞叶,长0.4~1.7cm,宽1~3mm。花小,浅红紫色。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长约3mm,被白色柔毛,并具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二唇形,长约4mm,上唇较小,呈凹头匙形,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二歧。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mm,表面光滑,棕色。
, http://www.100md.com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分布于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秋季花穗绿色时采收。北方是距地面数寸处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南方是连根拔出,晒干,捆把。也有先单独摘取花穗晒干,称"荆芥穗";再割取茎枝晒干,称"荆芥"。
荆芥Herba Schizonepetae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河北安国、易县、唐县、承德;江苏江都、扬兴、泰兴;浙江肖山、杭州;江西吉安、吉水;湖北、湖南等地,供应全国并出口。
, http://www.100md.com
据医科院药物所测定全草含挥发油约1.3%,穗含挥发油约4.11%。据文献,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约42.9%、消旋薄荷酮、左旋胡薄荷酮(l-pulegone)约33.9%及少量右旋柠檬烯(d-limonene)。此外,还从荆芥穗中分离出两个新成分,荆芥甙(Schizonepetoside)A及B。
薄荷酮...........................胡薄荷酮
荆芥甙A.................................荆芥甙B
, 百拇医药 性状鉴别
本品为干燥的带有花穗的茎枝,叶片多已脱落,全长60~90cm。枝茎方柱形,表面黄紫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8cm,花冠多脱落不全,花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花萼内有棕黑色小坚果。气微弱,搓碎时则具薄荷样香气,味微涩而辛凉。
, http://www.100md.com
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直径约7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厚而角质化;气孔少数;腺毛柄为单细胞,头为双细胞;腺鳞有8个分泌细胞直径约85μm;非腺毛由3~8个细胞组成,常见4、5个细胞者,长约700μm,壁具疣状突起。茎四棱处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约3~8列细胞。皮层2~6列细胞。中柱鞘散布有纤维束,纤维壁微木化。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阔,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近髓处有初生木质部。射线细胞1~2列。中央为髓部。
荆芥茎横切面简图(×33)
1. 表皮 2.厚角组织 3.绿色组织 4.内皮层 5.韧皮部 6.木质部 7.初生木质部
8.髓 9.中柱鞘纤维 10.形成层 11.射线 12.导管 13.非腺毛 14.腺毛
叶片的表面观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表皮稀见气孔,下表皮气孔众多,叶直轴式。非腺毛及腺毛特征同茎部。
荆芥叶片表面观(×200)
1.上表皮 2.下表皮
理化鉴别
1.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滴,振摇混匀,滤液呈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等)
2.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0.5ml,振摇,溶液呈黄色并呈混浊状。继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溶液澄清,分层,上层显红色。(检查酮类成分)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荆芥全草100g切碎,放入瓶中,按挥发油测定方法提取出挥发油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铺板,晾干,105℃活化半小时。展开剂:己烷-乙酸乙酯(90:10)。展距:12cm。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试剂。喷雾后于100℃烘5分钟。
荆芥薄层层析图谱
S:a.薄荷酮 b.胡薄荷酮 c.柠檬烯 1.荆芥全草挥发油
味辛,性微温。生用解表散风,透疹;炒炭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瘰疠,麻疹不透,荨麻疹初期。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荆芥穗效用相同,但发散之力较强。用量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1. 解热作用:用耳静脉注射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口服浸剂2g(生药)/kg,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 抗菌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3. 止痛及抗炎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荆芥油中右旋薄荷酮(d-menthone)具止痛效果;左旋胡薄荷酮(l-pulegone)具抗炎效果。
4. 临床曾试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及急、慢性荨麻疹。
东北等地区有将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 (L.) Briq.作荆芥使用。二种相似,但裂叶荆芥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约1/2。, 百拇医药
[历史]
《神农本草经》未见荆芥名,但载有假苏。吴普始称假苏一名荆芥,并指出"叶似落藜而细"。后来诸家本草多沿其说,但陈士良、苏颂则称假苏叶锐圆,多野生,香气似苏,与荆芥应是二物。李时珍则认为陈士良、苏颂系臆测之词,而吴普之言不谬。《证类本草》载有"成州假苏"及"岳州假苏"图,观其形状亦均与现在市售荆芥相似。又《名医别录》称假苏一名姜芥,其音类荆芥。以上数点均支持吴普的说法,也可证实《神农本草经》所载假苏即荆芥。至于《本草纲目》所载假苏荆芥图,可能是与荆芥同科的鼠尾草属植物荠苧Salvia plebeia R. Br.。
[原植物]
, http://www.100md.com
荆芥 别名:线芥(江西、湖南),四棱杆蒿(河北)。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Nepeta tenuifolia Benth.)--唇形科Labiatae
[点击上图放大] |
, http://www.100md.com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分布于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采制]
秋季花穗绿色时采收。北方是距地面数寸处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南方是连根拔出,晒干,捆把。也有先单独摘取花穗晒干,称"荆芥穗";再割取茎枝晒干,称"荆芥"。
[药材及产销]
荆芥Herba Schizonepetae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河北安国、易县、唐县、承德;江苏江都、扬兴、泰兴;浙江肖山、杭州;江西吉安、吉水;湖北、湖南等地,供应全国并出口。
[化学成份]
, http://www.100md.com
据医科院药物所测定全草含挥发油约1.3%,穗含挥发油约4.11%。据文献,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约42.9%、消旋薄荷酮、左旋胡薄荷酮(l-pulegone)约33.9%及少量右旋柠檬烯(d-limonene)。此外,还从荆芥穗中分离出两个新成分,荆芥甙(Schizonepetoside)A及B。
薄荷酮...........................胡薄荷酮
荆芥甙A.................................荆芥甙B
[药材鉴别]
, 百拇医药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 http://www.100md.com
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直径约7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厚而角质化;气孔少数;腺毛柄为单细胞,头为双细胞;腺鳞有8个分泌细胞直径约85μm;非腺毛由3~8个细胞组成,常见4、5个细胞者,长约700μm,壁具疣状突起。茎四棱处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约3~8列细胞。皮层2~6列细胞。中柱鞘散布有纤维束,纤维壁微木化。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阔,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近髓处有初生木质部。射线细胞1~2列。中央为髓部。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荆芥茎横切面简图(×33)
1. 表皮 2.厚角组织 3.绿色组织 4.内皮层 5.韧皮部 6.木质部 7.初生木质部
8.髓 9.中柱鞘纤维 10.形成层 11.射线 12.导管 13.非腺毛 14.腺毛
叶片的表面观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表皮稀见气孔,下表皮气孔众多,叶直轴式。非腺毛及腺毛特征同茎部。
, http://www.100md.com [点击上图放大] |
荆芥叶片表面观(×200)
1.上表皮 2.下表皮
理化鉴别
1.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滴,振摇混匀,滤液呈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等)
2.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0.5ml,振摇,溶液呈黄色并呈混浊状。继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溶液澄清,分层,上层显红色。(检查酮类成分)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荆芥全草100g切碎,放入瓶中,按挥发油测定方法提取出挥发油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铺板,晾干,105℃活化半小时。展开剂:己烷-乙酸乙酯(90:10)。展距:12cm。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试剂。喷雾后于100℃烘5分钟。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
荆芥薄层层析图谱
S:a.薄荷酮 b.胡薄荷酮 c.柠檬烯 1.荆芥全草挥发油
[性味及功效]
味辛,性微温。生用解表散风,透疹;炒炭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瘰疠,麻疹不透,荨麻疹初期。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荆芥穗效用相同,但发散之力较强。用量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解热作用:用耳静脉注射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口服浸剂2g(生药)/kg,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 抗菌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3. 止痛及抗炎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荆芥油中右旋薄荷酮(d-menthone)具止痛效果;左旋胡薄荷酮(l-pulegone)具抗炎效果。
4. 临床曾试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及急、慢性荨麻疹。
[附注]
东北等地区有将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 (L.) Briq.作荆芥使用。二种相似,但裂叶荆芥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约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