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草 Lizhicao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荔枝草为江南部分地区常用草药。为唇形科植物荔枝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历史]
荔枝草首载于《本草纲目》,列入草部,有名未用类,无植物形态描述。《本草纲目拾遗》载:"一名皱皮葱。百草镜云:……三月抽茎,高近尺许,开花细紫成穗。……予寓临安暑中,见苗圃中多此物。叶深青,映日有光,边有锯齿,叶背淡白色,丝筋纹辍,凹凸最分明。凌冬不枯,皆独瓣,一丛数十叶,点缀砌草间。"所指即为本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之。
[原植物]
荔枝草 别名:雪见草、皱皮草、癞蛤蚂草、野芥菜(江苏、江西),癞子草、青蛙草(四川、贵州),雪里青、黑紫苏(江苏),土荆芥、猴背草(云南),小活血、麻鸡婆(江西),沟香薷、膨胀草(福建),雪见草、过冬草(浙江)。
Salvia plebeia R. Br.--唇形科Labiat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路旁、荒地、河边湿地上。
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外,几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制]
6、7月间,割取地上部分,扎成小把,除去泥杂,晒干。炮制时,切去残根,用清水洗去泥屑,略润,切成0.5~1cm小段,晒干。
[药材及产销]
荔枝草Herba Salviae plebeiae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各省均自产自销。
[化学成份]
全草含黄酮类化合物:高车前甙(Homoplantagenin)(即4′,5-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甙)、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即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尼辟黄酮甙 (Nepitrin)(即3′,4′,5-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甙)、楔叶泽兰素(Eupafolin,nepetin)(即3′,4′,5,7-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种子含脂肪油、硬脂酸、油酸、亚油酸。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略小,壁弯曲。气孔直轴式为主,以下表皮为多。上下表皮均有多数非腺毛,由2~3细胞组成,长116~160μm,基部的细胞膨大,直径约40μm,上部细胞缢缩变狭而渐尖,外壁有小刺状突起。非腺毛基部附近的表皮细胞壁常增厚。(图左,右)
图左:荔枝草叶上表皮表面观(×267)图右:荔枝草叶下表皮表面观(×267)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适量,热提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煮沸,趁热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盐酸数滴,溶液显樱红色。(检查黄酮类)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适量,热提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煮沸,趁热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呈鲜黄色。(检查黄酮类)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适量,热提10分钟,滤过,将滤液浓缩至约1ml,点样。吸附剂:硅胶G,加1%CMC制板。展开剂:苯-甲醇-乙酸(35:5:5)。展距17.5cm。显色剂:喷1%三氯化铝试剂后,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荧光
荔枝草薄层层析图谱
1.荔枝草
[性味及功效]
味苦、辛,性凉。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的功能,用于咽喉肿痈,痈肿疮毒,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跌打损伤,蛇犬咬伤,支气管炎,咳血,吐血,水肿腹胀。用量9~30g,鲜品15~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荔枝草煎剂能延长二氧化硫所致的小鼠咳嗽潜伏期,但无镇咳作用,能延长组织胺所致豚鼠翻倒时间,即有平喘作用。醇提取液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枯草杆菌。煎剂体外能抑制或杀死钩端螺旋体。应用片剂、针剂、挤汁煮沸、鲜草蒸馏煮沸等多种制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鲜草制剂和针剂疗效较高。用荔枝草阴道栓治疗宫颈糜烂、宫颈炎效果较好。, http://www.100md.com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