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蜡梅 Shanlame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民间草药。商品为蜡梅科植物山蜡梅的叶。
[历史]
历代本草未见有山蜡梅记载。但安徽与江西民间早有应用山蜡梅叶泡茶治感冒的习惯。70年代起,使用量逐年增加。《中国药典》(1977年版)有记载。
[原植物]
山蜡梅 别名:香风茶(安徽),毛山茶、秋蜡梅(江西),铁筷子(贵州)。
Chimonanthus nitens Oliv.─蜡梅科Calycanth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路旁,林缘阳处或疏林中。
分布于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
[点击上图放大] |
[采制]
夏、秋二季采叶,拣去细梗及其它杂质,筛去泥屑,干燥。
[药材及产销]
山蜡梅 Folium Chimonanthi Nitenstis 主产于安徽、江西等地;长江以南各省亦产,自产自销。
[化学成份]
1. 挥发油:开花期含量为1.62%~2.90%,营养期含量为1.82%~2.46%。均为淡黄色澄明油状液体,具特殊的香气。据气相色谱分析,开花期油中主成分为桉叶素与龙脑等,营养期油中主成分为芳樟醇与桉叶素。
2. 总黄酮0.87%~1.27%,经鉴定为槲皮素、山奈酚及其与葡萄糖、鼠李糖形成的甙。
3. 生物碱0.1%,已分得蜡梅碱(Calycanthine)结晶。
4. 鲨肌醇(scyllitol)。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以叶大、无梗、色绿而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主脉横切面:上表皮细胞1列,长椭圆形或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 ,散有少数单细胞非腺毛,壁厚,基部较宽;下表皮细胞1列,较小,扁平,有众多气孔。栅栏细胞短柱形,2~3列,海绵组织5~6列,叶肉中散有油细胞,直径30~80μm。主脉明显向下表面突出,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较发达,导管常3~13个排列成行,韧皮部较窄,新月形,中柱鞘纤维发达,几连成环状。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各有2~3列厚角细胞,薄壁细胞中散有油细胞。
[点击上图放大] |
山蜡梅叶横切面详图(×150)
下表皮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具众多平轴式气孔,常两两相连,副卫细胞较宽,略呈椭圆状,并散有单细胞非腺毛,长26~81μm,壁厚7~8μm,基部直径26~39μm,其周围的表皮细胞呈狭长放射状排列。
[点击上图放大] |
山蜡梅叶下表皮(×385)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乙醇溶液(1g/ml)1滴于滤纸上,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呈亮蓝色荧光,氨熏后呈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
2.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按药典方法制得山蜡梅挥发油,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用乙醚稀释,使成10mg/ml,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105℃活化30分钟。对照品:桉叶素(1,8-cineole)10mg/ml。点样量:10μl。展开剂/;Ⅰ.氯仿;Ⅱ.正己烷-乙醚(8:2);Ⅲ.苯。显色剂:茴香醚-浓硫酸喷雾,105℃烘烤后呈色。
3. 取山蜡梅叶2g,加乙醚5ml,水浴回流20分钟,滤过,得乙醚提取液,取10μl点样。同"2"操作,也可检出桉叶素的斑点。
山蜡梅叶薄层层析图谱
S:桉叶素 1.山蜡梅叶挥发油
[性味及功效]
味微苦、辛,性凉。有解表祛风,清热解毒功能。用于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用量18g。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镇咳作用:本品挥发油对猫及豚鼠均有一定的镇咳作用,于腹腔注射20分钟后效果最佳。
2. 抗病毒作用:本品水浸液或挥发油均有直接抑制或杀灭流感A3或副流感1病毒的作用。
3. 降压作用:本品总生物碱盐酸盐给猫与狗静脉注射(7mg/kg),血压下降在40%以上,降压效应维持在半小时以上。
临床应用山蜡梅片(2.5g生药/片),治疗感冒338例,一日3次,每次二片,三天为一疗程,有效率达92.9%。
[附注]
同属植物柳叶蜡梅(C.salicifolius)、蜡梅(C.praecoxz) 与西南蜡梅(C.campanulatus)叶中均含挥发油,经气相色谱分析,这些油中也含桉叶素。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花类 > 蜡梅花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