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 Zaojiaoci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历史]
皂角刺始载于《图经本草》。苏颂谓皂刺与米醋熬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本草纲目》将本品列于"皂荚"项下。李明珍云:"治痈肿妒乳,风历恶疮,胎衣不下。"又云:"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原植物]
皂荚 别名:皂角(通称),台树(江苏),皂节(江西),悬刀(山西、广西)。
Gleditsia sinensis Lam. (G. officinalis Hemsl.)--豆科Leguminosae
[点击上图放大] |
生于山坡、溪谷或平原等地。
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肃等省区。
[采制]
全年均可采收,以9月至翌年3月为宜。将棘刺剪下,晒干或趁鲜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后,晒干。
[药材及产销]
皂角刺Spina Gleditsiae 主产于河南洛阳、信阳、南阳,江苏泰兴、句谷、溧阳,湖北恩施、宜昌,广西全县、龙胜、永福、凌乐。以河南、江苏、湖北、广西产量大,销全国,并有出口。此外,安徽、四川、湖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河北、江西、山东、山西、辽宁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
本品含黄酮类化合物:黄颜木素(即漆二氢素fustin)、非瑟素(即漆黄素fisetin)、无色花青素。此外,尚含有酚类、氨基酸等。
[药材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性状鉴别
[点击上图放大] |
皂角刺在商品中多切成斜薄片,一般呈长披针形,长2~6cm,宽3~7mm,厚1~3m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切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松软,呈淡红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以片薄、纯净、无枝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糠心者为佳。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薄,有的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环列。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韧皮部呈新月形,极小。木质部发达,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纤维和导管组成。髓宽广,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髓细胞大形,不规则,常含少量棕色物质。
[点击上图放大] |
皂角刺耳 上:横切面简图(×40)下:皂角粉末图(×160)
1. 表皮细胞及气孔 2.纤维及分隔纤维 3.晶鞘纤维及草酸钙簇晶
4.木薄壁细胞 5.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 6.髓细胞
粉末:棕褐色,纤维性,臭微弱。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表面观可见气孔。中柱鞘纤维多碎断,微黄色,壁厚,胞腔不明显,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μm,簇晶直径6~8μm,形成晶鞘纤维。纤维束厚壁性,分隔纤维,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形,具纹孔。有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碎片散在。髓细胞大形,具众多单纹孔。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检查黄酮)
2.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样品1g,加乙醇15ml,温浸一小时,滤过。滤液浓缩,供点样用。吸附剂:0.8%CMC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展开剂: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0:30:10:10)展距14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荧光斑点。
皂角刺的薄层层析图谱
1.日本皂角刺 2.皂有刺
[性味及功效]
味辛,性温。有活血消肿,排脓通乳的功能。用于痈肿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乳汁不下。外治疮癣。剂量3~9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注意:痈肿已溃及孕妇忌用。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试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有一定效果,一般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