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生命科学 > 生物发展史
编号:224094
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9日 Tom.com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利用生物资源,必须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这些认识不断明确并逐步深化完善。

    《史记·殷本纪》里,讲了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一次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且祝祷说:“天下四方的鸟啊,都入我的网吧!”汤说:“鸟会被捕尽了!”就把三面的网撒了,他说:“不要命的鸟,入我的网吧!”。这个故事表明当时已经注意到不要进行破坏性的捕猎。这是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

    《国语·鲁语》中讲述了鲁宣公时(公元前608年)的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鲁宣公要到泗水撒网捕鱼,他的臣属里革将网撕破抛在一边,并对鲁宣公宣传了一番保护资源的道理。他说自古以来都是只在每年大寒之后,春发之时,先由掌管川泽禁令的“水虞”(官名)讲述捕鱼方法,才开始开放禁令,让百姓捕捞大鱼。在鸟兽怀子,水产动物成长的时候,掌管鸟兽禁令的“兽虞“(官名)就颁布禁捕鸟兽令和开放捕鱼令,这是为了鸟兽得以正常生长繁育。等到鸟兽长成,而水产动物产子繁殖时候,“水虞”就执行禁止捕鱼令和开放猎捕鸟兽令,以便供给鸟兽类食品。另外在山上要禁砍嫩枝小树,在泽中禁割嫩草,禁捕子鱼、子兽、禁取鸟卵、禁杀小鸟。这些都是为了使草木、虫鱼、鸟兽得以繁衍增产,这是古训。最后宣公听从了劝阻,承认了错误。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而且已经有了比较有力的具体措施。
, http://www.100md.com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在2000多年前,就惊呼当时齐国首都临淄郊区山林被破坏的情况。他在谈牛山变成秃山时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国,斧斤伐之,可以为美呼?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充分认识到,山林环境被破坏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他也将保护资源,作为他的发展经济、使国家稳定的重要政治主张之一。他说:只要不违农时,粮食就吃不完;捕鱼不用细网,鱼鳖就吃不完;按时砍伐,材木就用不完。这样百性生老病死,就没有挂念。

    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前人关于资源保护的思想,根据生物资源消长规律,提出了具体措施。他说:“草木荣华滋硬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粮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从关心百姓、治国安邦出发,充分讲述科学道理,定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荀子还将“以时禁发”、“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等保护生物资源,发展经济的任务列为“虞师”的重要职责。《淮南子·主术训》提出了具体的环保要求:“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林。肥硗高下,各因其宜。丘陵孤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荫、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还规定:“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孕育不得杀,彀卵不得控,鱼不得终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结果就会“草木之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泉流,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从效果反证措施的正确和理论的科学,叙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对资源保护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历代人们都保持了这些思想,并在行政制度上加以肯定(如设有虞衡等官员机构);以及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修建苑囿,成立保护地等,也都体现了古代人的环境、过度垦殖、掠夺式开采、战乱破坏、造成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和教训。在对待环境问题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作为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引以为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