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225557
自身骨髓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疾病疗效良好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28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2年第45期
     本报讯 日本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用自身骨髓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和心绞痛,取得显著疗效。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成人血管再生的机制是由血管侧支分化而成。但是1997年日本学者浅原孝之在成人末梢血中发现了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EPC经血流到达缺血部位并增殖分化,这种在胎儿期可见的现象成人也可能出现,由此提出了一种假说,即EPC来源于骨髓,因组织缺血而产生,并经末梢血动员后作用于血管再生。

    在此基础上日本关西医科大学第二内科心血管病中心的松原弘明教授认为,骨髓单核细胞(BM-MNC)中存在CD34+细胞和成熟的CD34-细胞,在这些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由于EPC的加入,因而可能释放出某些血管再生因子。目前在CD34-细胞中先后发现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angiopoietin-1的mRNA,同时CD34+细胞中证实了有多种血管再生因子的受体存在,而且移植的CD34+细胞中18%发现了类似内皮功能的细胞(endothekiak kineage cekk)。因此松原弘明教授认为,BM-MNC可以提供内皮和血管再生因子,通过末梢血促进血管再生。松原教授等人制作了兔闭锁性动脉硬化(ASO)和猪心肌梗塞模型,将其自身的BM-MNC移植到缺血组织中,结果在65%的增生毛细血管中发现了BM-MNC,100%发现了侧支血管的显著增生。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松原弘明教授领导的小组于2000年1月开展了循环系统中世界上最早的细胞移植临床治疗。以内外科治疗效果不佳、下肢安静时有疼痛或溃疡、下肢关节与上肢血压比(ABI)在0.6以下的慢性缺血性下肢疾病(ASO及伯格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全麻下经髂骨采取骨髓液500 mk,分离单核淋巴细胞,浓缩至30

    mk,于患者的下肢分40处肌注,以1个月和6个月后的ABI、组织氧分压(TcO2)及安静时疼痛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显示,25例ASO患者中有17例1个月后ABI增加0.1以上,无痛步行时间由1.6分钟延长至3.4分钟;15例侧支血管显著增生,血流明显改善(见图1)。另一组伯格病患者中有93%的人ABI增加0.1以上,100%疼痛症状消失。

    图1

    患ASO的73岁女性,行自体BM-MNC移植前

    后的血管造影和激光下的血流变化

    此外他们还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对1例64岁男性重度心绞痛患者行心肌BM-MNC移植,6周后发现心室壁运动正常,心前区疼痛完全消失,左室内径收缩率从19%提高到3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由61子mm下降至43 mm(见图2);左室射血分数由42%升至53%,而且1年后再未出现严重的心律不齐。

    图2 患重度心绞痛的64岁男性行自体BM-MNC移植前后心室壁的改善

    今后对缺血性下肢疾病的治疗松原弘明教授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较轻的病例先行基因治疗,如无效再行BM-MNC移植,这是由于BM-MNC内的血管新生物质较多,还可能存在改善疼痛症状的更多的未知因子。(日本《医学论坛报》2002,35∶38)

    李晓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