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神农网
【药 名】
竹沥
【拼 音】
ZHULI
【来 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功 效】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
【主 治】
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性味归经】
甘、苦,寒。①《别录》:“大寒。”②《纲目》:“甘,大寒,无毒。”③《药品化义》: “味甘淡,性凉。”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入心、胃、肺、肝经。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1~2两;入丸剂或熬膏。
【用药忌宜】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①《纲目》:“姜汁为之使。”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药物配伍】
1、配生姜叶,生姜汁辛窜主动之性,以鼓动竹沥而行;又姜汁善豁痰利窍通神明,还可与竹沥起协同作用,加强消痰利窍之力。2、配制半夏,竹沥能转半夏之温热之性而为寒凉,而半夏可减弱竹沥之寒凉之性,对寒热错杂之咳嗽,痰滞之证,均可应用。3、配瓜蒌,清肺生热,化痰止咳之力大增。4、配肉桂、附子,以桂、附子辛热之性,制竹沥之寒,可用于寒痰湿痰。5、配胆南星,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窍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疗效大增。
【别 名】
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处方名】
竹沥、鲜竹沥、竹沥膏
【商品名】
竹沥、竹沥水、竹沥膏、鲜竹沥,以汁青、味甘、新鲜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
大部分地区均产。
【拉丁名】
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 Stapf ex Rendle
【考 证】
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生药材鉴定】
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竹沥
【拼 音】
ZHULI
【来 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功 效】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
【主 治】
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性味归经】
甘、苦,寒。①《别录》:“大寒。”②《纲目》:“甘,大寒,无毒。”③《药品化义》: “味甘淡,性凉。”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入心、胃、肺、肝经。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1~2两;入丸剂或熬膏。
【用药忌宜】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①《纲目》:“姜汁为之使。”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药物配伍】
1、配生姜叶,生姜汁辛窜主动之性,以鼓动竹沥而行;又姜汁善豁痰利窍通神明,还可与竹沥起协同作用,加强消痰利窍之力。2、配制半夏,竹沥能转半夏之温热之性而为寒凉,而半夏可减弱竹沥之寒凉之性,对寒热错杂之咳嗽,痰滞之证,均可应用。3、配瓜蒌,清肺生热,化痰止咳之力大增。4、配肉桂、附子,以桂、附子辛热之性,制竹沥之寒,可用于寒痰湿痰。5、配胆南星,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窍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疗效大增。
【别 名】
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处方名】
竹沥、鲜竹沥、竹沥膏
【商品名】
竹沥、竹沥水、竹沥膏、鲜竹沥,以汁青、味甘、新鲜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
大部分地区均产。
【拉丁名】
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 Stapf ex Rendle
【考 证】
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生药材鉴定】
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