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子
http://www.100md.com
葫芦网中草药专业资讯网
[别名]
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
[来源]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块茎。
[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本。地下块茎单生,逐年向先端增大,扁球形或圆锥形,肥大多肉,直径4~10cm,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茎圆柱形,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光滑无刺,但有棱线,叶腋常有黄褐色珠芽(零余子),直径约1~5cm。叶互生,心状卵形至心形,长7~14cm,宽6~13cm,先端锐尖,基部阔心形,全缘,无毛。7~10月开花,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小而多,黄色;穗状花序腋生,雄花序纤弱,1~5条,下垂;雌花序较长,达20cm。果序下垂。蒴果长圆形,有三翅。种子一面有翅。

黄药--一般植株

黄药--零余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丛林间;台湾大部分都是栽培供观赏。
[栽培要点]
适应性强,房前、屋后、路旁及树荫下均能生长。
[采集加工]
冬前采挖块茎,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
半干燥块茎含蔗糖约22.5%,还原糖0.69%,淀粉2.5%,皂苷,鞣质。薯蓣皂苷元视产区不同而有变化,或有或无。另含黄药子乙素,β-谷甾醇。另据报导,全植物中存在8种属于一种新的呋喃去甲基二帖类成分,名为黄药子素A-H(diosbulbin A-H)。最近报道块茎还含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2,4,6,-tetrahyroxy-9,10-dihydrophenanthrahe)和2,4,5,6-四羟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hrene)。
[药理作用]
1. 黄药子对缺碘食物所致的甲状腺肿具有一定的疗效。一些原因不明的甲状腺肿也有一些治疗作用。
2. 黄药子对于动物饮用含小量硫氰酸钾所致的轻度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
3. 黄药子对于硫尿嘧啶(TU thiouracil)和磺胺嘧啶(Sod. Slufadiazine)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无治疗作用。
4. 止血试验:
在小鼠剪尾前半个小时给与小鼠腹腔注射黄药子流浸膏,证明有止血作用。
5. 黄药子对肝肾组织有一定损害,对肝组织的损害在短时间内即可表现出来,对肾组织的损害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对狗的慢性毒性试验可见黄药子能引起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及肝功能不正常。
6. 黄药子提取物对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
7. 黄药子对小鼠肉瘤S180和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
8. 黄药子配剂和煎剂对离体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亦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和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呈现强直性收缩和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
9. 抑菌试验:
水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辛,凉。有小毒。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主治]
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疗。
[用法用量]
用量9~15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涂敷患处。
[附方]
1. 甲状腺肿大:
黄药子200克,以白酒1000ml浸泡1周后,去渣备用。每日100ml,分3~4次服。
[附注]
1. 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且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眩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250克,用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又块茎对肝脏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全国中草药汇编》
2. 《中华本草》
3. 《台湾植物药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