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4)A.此再举损至之为问答也。
1)盖前之损至,以五藏自病得之于内者而言。后则以经络血气,为
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
2)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5)A.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
,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然又以前大后小,前小后
大,而言病能也。前后非言寸尺,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
末言也。
B.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故脉洪大者,苦烦满,病在高也
。沈细者,腹中痛,病在下也。各以其脉言之。
1)滑为伤热者,热伤气而不伤血,血自有余,故脉滑也。濇为中雾
露者,雾露之寒,伤人荣血,血受寒,故脉濇也。
C.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困矣,若脉更见浮大沈细,则各随画夜
而加剧,以浮大顺昼,阳也,沈细顺夜,阴也,若不见二者之脉,
人虽困犹可治,小大即沈细浮大也。
D.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极也,故为死脉,沈细夜死,浮大昼死
,阴遇阴,阳遇阳也。
E.1)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以血气皆不足也。
2)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谓两息之间,脉再动,减之极也,经曰“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故曰无魂而当死也。
(6)A.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
B.○此又以脉之有无,明上下部之病也。
1)纪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邪实井于上,即当吐也。若无
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云当死。
2)东垣李氏曰:下部无脉,此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于胸中太阴
之分,而春阳之令不得上行故也,是为木郁,木郁则达之,谓吐
之是也。
3)谢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阴气盛而阳气微,故虽困无能
害。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可以望其
生也。
C.四明陈氏曰:至,进也,阳独盛而至数多也。损,减也,阴独盛而
至数少也。至脉从下上,谓无阴而阳独行,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
矣。损脉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
D.一难言“寸口以决藏府死生吉凶”,谓气口为五藏主也。四难言“
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是五藏皆以胃为主,其脉则主关上也。此
难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则以尺为主也。此越人所错综其义,散见诸篇,以见寸关尺各有所
归重云。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