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研究动态 > 临床应用
编号:237002
补骨脂新用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77期
    补骨脂为临床常用的补阳药,主要用于阳痿、滑精、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等。现补骨脂的临床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介绍如下:

    一、心血管疾病

    1.病窦综合证:本病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眩晕”等范畴。常见胸闷气短,心悸或心前区疼痛,头晕乏力,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脉见迟脉、结代脉、乍迟乍数脉等。中医辨证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结。应温通心阳,补气养心,常用方药:补骨脂15g,桂枝12g,制附子9g,人参10g,黄芪、炙麻黄各12g。兼血瘀者加丹参、川芎、红花等;兼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黄精等;痰湿者加半夏、薤白等。肾内藏元阴元阳,五脏之机能活动全赖元阳的温煦、推动。心肾阳虚,温煦无权,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诸症;若阳气充足,气血畅通,则诸症皆无。现代药理学认为,补骨脂含补骨脂乙素等,具有扩展冠状动脉、兴奋心脏的作用,故可用于本病的治疗。
, 百拇医药
    2.肺心病:补骨脂性味辛、大温,入肾温阳,上可纳气归根,下可促肾化气,开合肾关。其贯通心脉,助心行血,调畅经络,为调治肾、心、肺之主药。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心肾阳虚、肺气浮越、水泛血瘀之病机,恰为要药。常用方药:补骨脂15g,人参10g,丹参10g,附子6g,泽泻15g,白术12g,炙麻黄9g,杏仁12g。诸药温阳化气,活血化瘀。

    二、妇科病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责之于任冲失调,病本在肾。临床以肾阳虚、肾阴虚、气滞血瘀及血热为常见,而以肾阳虚者为多。补骨脂补肾壮阳,兼有收涩之性,单用补骨脂即可有效,加味疗效更佳。对于肾阴虚、气滞血瘀、血热等,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补骨脂于方中,有协同作用。常用方药:补骨脂15g,乌贼骨40g,阿胶15g。阳气虚者选加艾叶、炮姜、淫羊藿、山药、升麻、菟丝子等;气滞血瘀者,选加三七、川芎、枳实、蒲黄、当归等;血热者,加大小蓟、茜草、黄柏、马齿笕、金银花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补骨脂有效成分有补骨脂素、补骨脂乙素及补骨脂黄酮等,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收缩,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
, 百拇医药
    2.宫外孕:中医认为宫外孕为少腹血瘀之实证,常以活血化瘀为主。近年来,有医家对未破损型宫外孕,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补骨脂,有一定疗效。可用补骨脂15g,益母草30g,藏红花10g,桃仁12g,鸡血藤15g,三棱、莪术各9g,赤芍10g,生蒲黄10g,急性子15g,丹参30g。其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补骨脂可消癥杀胚,故对于保胎而有肾虚之症时应禁用本品。

    三、其他病症

    1.小儿神经性尿频:神经性尿频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肾不足。肾虚则下元不固,气不化水;脾虚则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致小便频数,尿量不多,甚则淋沥不畅。治宜温补肾阳,健脾益气:补骨脂12g,黄芪15g,益智仁、菟丝子、乌药各9g,五味子、桑螵蛸、山药各6g。

    2.足跟痛:中医认为,足跟痛为肾虚寒凝所致。《灵枢·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其发病与足少阴肾经有关。治宜补肾散寒:补骨脂10g,吴茱萸、五味子各15g。补骨脂补肾阳祛寒湿,吴茱萸暖肝散寒,五味子益肾软坚,如此组方,使寒湿去,骨刺软而痛自止,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3.便秘:肾司二阴,肾气虚无力固涩前阴则尿频不利,肾阳衰寒凝气滞则糟粕难解。老年患者病程长,伴尿频或余淋不尽,或颜面及足跗浮肿,或腹部肥胖等表现的便秘患者,应用温润治法:补骨脂15g,肉豆寇10g,肉苁蓉12g。

    4.白细胞减少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补骨脂有升白细胞和抗癌的作用,为目前常用的抗癌扶正药,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有独特疗效。补骨脂、女贞子各12g,杜仲、菟丝子、炒白术各10g,党参、黄芪各30g,茯苓、鸡血藤各15g,当归、川芎、何首乌各10g,炮山甲9g(先煎)。

    , http://www.100md.com(高秉谔 焦爱兰)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补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