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的“三大背离”之三:中医医疗技术的“蜕变”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有志之士的增补完善,这株中华民族的智慧之花,仍争艳于世界科学之林。然而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其学术形成、理论构建、思维方法以及认识方法等学科特性决定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基础学科难以向中医学渗透,从而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到现代,又将本为一体的医和药分离并列,设为中医与中药两个学科,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学自诞生一开始医药就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本义。中医学与西医学不同,西医与西药二者都是以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同时诞生和发展的,而中医学中的药物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完善,反过来又修正和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的。目前中医界医疗工作者对中药了解不多,而中药药物研究人员中对中医理论的了解,也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加快了中医、中药的分离,同时也阻碍了中医研究的发展。
在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医疗方面,由于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中医医疗在市场中、人们的心目中,正在竭尽全力地固守着最后的一点点阵地。那么,是谁动了中医的“奶酪”?我想,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中医学科本身才是肇事的魁首。
, 百拇医药
一、中医医疗与市场的错位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作节奏、消费规格、医疗需求都在提高,所以医疗的手段也在随着人们的要求而发生变化,但其文化素质尚未达到从更深层次、更远眼光去看待医疗或药物对人的长期作用,所以更方便、更直接、更快捷的医疗需求,就成为目前中国医疗消费者的目标,使得各级各类医院争相迎合患者的口味。中医药的无创伤性或微创伤性、疗效长期性和安全性、治病的广谱性和整体调节性不能直观地显现出来,但其制剂的粗糙和口味的不适,服用的不便和耗时则是显而易见,这就使得人们对中医药的应用裹步不前,甚至下降。而西医药疗效的直接性、易见性、快捷性等特点,正好符合现阶段人们的要求,这一事实在中国医疗正从福利事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口,使得中医院的西医化在所难免。中医院的西医化,从适应社会、适应病人、适应科技发展等无论哪个方面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之所以提出来,是为了检讨中医发展中的错位,检讨中医学的发展为什么不能与现代医学以相近的速度并驾齐驱,为什么各级各类中医院在良好政策保护的“温床”中,反而被西医学异化,是中医的科学性太差?还是中医学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我们每个中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再好的政策环境,再好的学科基础,再悠久辉煌的历史,也都是外因,也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人员知识结构的西医化
通过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6%以上,他们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院中医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这一点可以从以下论述中得到证明。
首先其发表的论文多数不能准确地运用中医药理论解释病变机理、药物作用机制,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医药知识阐述个人观点和见解,更谈不上对中医理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有所发现。其次是在医疗文书中,虽然能够依据规定的格式书写病历及其他医疗文件,但大多只是一种填空形式的练习或者是复制,鲜有能够在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前提下,深入分析疾病的产生、变化者,更不用说能对其发展趋势和预后转归依照中医的疾病传变理论进行分析预测了。另外,在会诊中,多以现代医学的知识阐述个人的看法,甚至一些年轻的高层次人才,认为标签性的时髦语言越多,使用的英文或拉丁文缩写越多,就越能反映出学术水平,至于依照中医理论分析和诊断疾病,则会极其简略,一带而过。当然我们不是说中医就不能利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去分析诊断疾病,问题的关键在于邀请中医会诊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当然是希望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疾病有一个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种现象说明有许多中医的知识结构已经西医化,从客观上已经变得“我已非我”了。
, 百拇医药
新近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其西医知识的增长和中医知识的减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中医发展中存在着不协调现象。固守中医药学中的不科学成分或者是糟粕部分,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对中医学科发展的漠然态度和背叛思想,却是中医学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
三、中医院设备及医疗技术的非中医化
大部分省级中医院,小到心电图机,大到核磁共振、CT、B超、碎石机、高压氧仓等现代化的诊断、治疗器械,一应俱全,整个医院的设备设施要占整体固定资产的90%以上,市、县级的中医院虽然比起省级中医院现代化医药设备有所逊色,但也同样占到医院固定资产的90%以上,而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中医药设备和仪器,在各个中医医院的资产清单上,却难得找到。不是说那些大型的,以物理、化学技术产生的仪器、化验手段就是西医学私产,而是这些仪器设备及化验手段在使用中的指导思想是西医化的,是从治疗“人的病”的角度,而非是治疗“病的人”的角度去诊疗病人的,所以说它是非中医化的。看一看简陋的中医诊室,似乎又回到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坐堂医病的时代。中药的剂型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剂型的改革存在着与新药研究同样的弊端,所以新的剂型往往以牺牲疗效作为代价。但这责任不在剂型,而在于剂型研究改革中的方法和手段。套用简单的化学药物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极其复杂的中药及其复方的剂型,显然不是中医药能够走通的路子。中医药人员知识的西医化和医院设备的西医化,把中医学术的发展凝固在“三指禅”、“一根针,一把草”的空间,这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严重背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院设备的现代化没有错,中医药人员知识的西医化也没有错,关键是能否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而不要像熊猫一样,作为国宝被政策和同情保护起来。
四、拯救中医刻不容缓
中医学从其所使用的理论载体和说理工具来看,与其说是传统科学,毋宁说是传统文化,因为它移植和渗透了大量的人文和哲学内容。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起,自然科学出现了空前的鼎盛,思辩学也因人类对社会及自然认识的增加而丰富起来。《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和《尚书》中的五行学说,被作为阐明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学科中,当然也应用到了中医学中,并成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虽然把中医从“巫”、“祝”的神权医的模式禁锢中开脱出来,但又陷入了思辩虚无的怪圈中去,使中医学停留在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阶段。
对于在阴阳、五行的理论怪圈中禁锢了两千余年的中医学,没有一种震聋发聩的巨大变革,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医药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勇气。“破就是立”的辩证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60、70年代,青蒿素的提取成功、针刺麻醉的发明和临床使用、头针耳针等的理论及应用的形成和推广、中草药知识及应用的推广普及、地方中草药质量标准的整理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形成等,虽然不能算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但无疑为中医学的推动注入了强心剂。笔者认为,中医这个古老学科的发展,中医的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全体中医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的研究,才能取得明显的成绩。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西医化”,不是用西医学的手段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和疗效的确切性,而是要以“现代科学”而非纯西医学的方法渗透和发展中医理论,最终诞生一种高于现有中医和西医的新的医学学科。用已经落伍或即将落伍的西医学的手段去验证中医理论和疗效,只能怀疑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或禁锢中医理论的发展,甚至加速中医学的泯灭。, 百拇医药(梁华龙)
在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医疗方面,由于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中医医疗在市场中、人们的心目中,正在竭尽全力地固守着最后的一点点阵地。那么,是谁动了中医的“奶酪”?我想,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中医学科本身才是肇事的魁首。
, 百拇医药
一、中医医疗与市场的错位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作节奏、消费规格、医疗需求都在提高,所以医疗的手段也在随着人们的要求而发生变化,但其文化素质尚未达到从更深层次、更远眼光去看待医疗或药物对人的长期作用,所以更方便、更直接、更快捷的医疗需求,就成为目前中国医疗消费者的目标,使得各级各类医院争相迎合患者的口味。中医药的无创伤性或微创伤性、疗效长期性和安全性、治病的广谱性和整体调节性不能直观地显现出来,但其制剂的粗糙和口味的不适,服用的不便和耗时则是显而易见,这就使得人们对中医药的应用裹步不前,甚至下降。而西医药疗效的直接性、易见性、快捷性等特点,正好符合现阶段人们的要求,这一事实在中国医疗正从福利事业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口,使得中医院的西医化在所难免。中医院的西医化,从适应社会、适应病人、适应科技发展等无论哪个方面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之所以提出来,是为了检讨中医发展中的错位,检讨中医学的发展为什么不能与现代医学以相近的速度并驾齐驱,为什么各级各类中医院在良好政策保护的“温床”中,反而被西医学异化,是中医的科学性太差?还是中医学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我们每个中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再好的政策环境,再好的学科基础,再悠久辉煌的历史,也都是外因,也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
, 百拇医药
二、中医药人员知识结构的西医化
通过调查,目前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层次学生中,经过西医系统进修者占96%以上,他们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已远远超过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医院中医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这一点可以从以下论述中得到证明。
首先其发表的论文多数不能准确地运用中医药理论解释病变机理、药物作用机制,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医药知识阐述个人观点和见解,更谈不上对中医理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有所发现。其次是在医疗文书中,虽然能够依据规定的格式书写病历及其他医疗文件,但大多只是一种填空形式的练习或者是复制,鲜有能够在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前提下,深入分析疾病的产生、变化者,更不用说能对其发展趋势和预后转归依照中医的疾病传变理论进行分析预测了。另外,在会诊中,多以现代医学的知识阐述个人的看法,甚至一些年轻的高层次人才,认为标签性的时髦语言越多,使用的英文或拉丁文缩写越多,就越能反映出学术水平,至于依照中医理论分析和诊断疾病,则会极其简略,一带而过。当然我们不是说中医就不能利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去分析诊断疾病,问题的关键在于邀请中医会诊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当然是希望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疾病有一个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种现象说明有许多中医的知识结构已经西医化,从客观上已经变得“我已非我”了。
, 百拇医药
新近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其西医知识的增长和中医知识的减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中医发展中存在着不协调现象。固守中医药学中的不科学成分或者是糟粕部分,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对中医学科发展的漠然态度和背叛思想,却是中医学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
三、中医院设备及医疗技术的非中医化
大部分省级中医院,小到心电图机,大到核磁共振、CT、B超、碎石机、高压氧仓等现代化的诊断、治疗器械,一应俱全,整个医院的设备设施要占整体固定资产的90%以上,市、县级的中医院虽然比起省级中医院现代化医药设备有所逊色,但也同样占到医院固定资产的90%以上,而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中医药设备和仪器,在各个中医医院的资产清单上,却难得找到。不是说那些大型的,以物理、化学技术产生的仪器、化验手段就是西医学私产,而是这些仪器设备及化验手段在使用中的指导思想是西医化的,是从治疗“人的病”的角度,而非是治疗“病的人”的角度去诊疗病人的,所以说它是非中医化的。看一看简陋的中医诊室,似乎又回到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坐堂医病的时代。中药的剂型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剂型的改革存在着与新药研究同样的弊端,所以新的剂型往往以牺牲疗效作为代价。但这责任不在剂型,而在于剂型研究改革中的方法和手段。套用简单的化学药物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极其复杂的中药及其复方的剂型,显然不是中医药能够走通的路子。中医药人员知识的西医化和医院设备的西医化,把中医学术的发展凝固在“三指禅”、“一根针,一把草”的空间,这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严重背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院设备的现代化没有错,中医药人员知识的西医化也没有错,关键是能否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而不要像熊猫一样,作为国宝被政策和同情保护起来。
四、拯救中医刻不容缓
中医学从其所使用的理论载体和说理工具来看,与其说是传统科学,毋宁说是传统文化,因为它移植和渗透了大量的人文和哲学内容。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起,自然科学出现了空前的鼎盛,思辩学也因人类对社会及自然认识的增加而丰富起来。《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和《尚书》中的五行学说,被作为阐明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学科中,当然也应用到了中医学中,并成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虽然把中医从“巫”、“祝”的神权医的模式禁锢中开脱出来,但又陷入了思辩虚无的怪圈中去,使中医学停留在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阶段。
对于在阴阳、五行的理论怪圈中禁锢了两千余年的中医学,没有一种震聋发聩的巨大变革,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医药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勇气。“破就是立”的辩证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60、70年代,青蒿素的提取成功、针刺麻醉的发明和临床使用、头针耳针等的理论及应用的形成和推广、中草药知识及应用的推广普及、地方中草药质量标准的整理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形成等,虽然不能算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但无疑为中医学的推动注入了强心剂。笔者认为,中医这个古老学科的发展,中医的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全体中医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的研究,才能取得明显的成绩。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西医化”,不是用西医学的手段去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和疗效的确切性,而是要以“现代科学”而非纯西医学的方法渗透和发展中医理论,最终诞生一种高于现有中医和西医的新的医学学科。用已经落伍或即将落伍的西医学的手段去验证中医理论和疗效,只能怀疑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或禁锢中医理论的发展,甚至加速中医学的泯灭。, 百拇医药(梁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