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它们均需长期治疗。尽管亚洲国家IBD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呈上升趋势。有学者预言,新世纪中我国的IBD研究将同日本、欧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一样,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目前IBD药物治疗仍主要是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本文将近年来用于IBD治疗的一些药物作一综述。
1. 氨基水杨酸类
1.1 5-氨基水杨酸类
自20世纪40年代初Svartz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sulfasala zine,SASP,SAZ)治疗UC有效以来已成为治疗轻中度病例的主药,也是维持缓解最为有效的一类药物。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结肠粘膜释放白三烯,清除活性氧等损伤因子,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这些物质。SASP系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与磺胺吡啶(sulphapyridine,SP)以偶氮键相连的化合物,口服后有15%直达结肠,在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裂解为5-ASA和SP。前者是起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后者为引起副作用的因素。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药疹、关节痛、肝炎、粒细胞减少、叶酸缺乏、可逆性男性不育症等,发生率为25%,故限制了临床应用。5-ASA类既有不同的制剂形式,如:Etiasa(艾迪莎)、Mesalamine(美塞拉明)、asacol、pentasa、salofalk;也有不同结构形式的药物,如:olsalazine、balsalazide、ipsalazide等。这些制剂在临床上各有特点。
, http://www.100md.com
该药亦可制成灌肠剂、栓剂等局部治疗剂,且常与口服氨基水杨酸类合并使用。此外,还有多种与氨基酸、多聚体结合的制剂形成该类药物治疗IBD的大家庭。
1.2 4-氨基水杨酸类
4-氨基水杨酸(4-aminosalicylic acid,4-ASA)化学结构与5-氨基水杨酸类似。Ginsberg等对25例左侧UC患者以200mg 4-ASA每晚灌肠,可使83%患者的临床症状、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改善,优于安慰剂组(15.4%)。与5-ASA比较,4-ASA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在溶液中比较稳定、有抑菌作用和比较强的抗炎作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大剂量不良反应有高热、消化不良、腹泻、转氨酶升高、脂酶水平升高等。4-ASA的治疗机理与5-ASA不同,尚待进一步研究。
2. 皮质类固醇类
, 百拇医药
1955年,Truelove应用强的松龙治疗UC取得良效,至今皮质类固醇类仍为治疗IBD的主药,对控制发作特别有效,对中重度患者和活动期病例亦然。尤适用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无效或急性发作期或爆发型,以及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皮质类固醇类通过口服治疗IBD效果不佳。因为大量的药物在抵达结肠之前已被吸收入体循环,而通过体循环重新输送到结肠部位的量十分有限,药物进入体循环又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发展了一些靶向结肠的糖皮质激素类前体药物。
如:糖苷前药:代表药物有21-β-D-葡萄糖苷-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21-β-D-glucoside);糖苷酸前药:代表药物如β-D-葡糖苷酸-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β-D-glucuronide)和β-D-葡糖苷酸-布地奈德(budesonide- β-D-glucuronide);葡聚糖前药:代表药物有葡聚糖地塞米松;多聚氨基酸前药:代表药物为多聚(L -天门冬氨酸)-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poly(L-aspartate)]。另外投放市场的间苯磺酸强的松龙(prednisolone
, 百拇医药
metasulphobenzoate)及丁地去炎松(布地奈德,budesonide)为分子量大、局部浓度高、吸收后经肝脏首过消除迅速的药物,临床也用于灌肠、肌注、静注等方式来治疗IBD。
3. 免疫调节剂
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类固醇类能有效控制多数病人病情,但大约10%~50%的难治性IBD常需要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但这类病人往往伴有贫血及衰竭症状,给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带来困难,只能有选择地应用,并同时配合输血、输液等高能支持。
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对减少甾醇用量或减轻炎症症状的有效率为87%,但因潜在的不良反应,医生和患者多不愿应用。近30年的毒性研究已证明了其使用的安全性,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发生率低且多为可逆性,通过剂量调整或停药可恢复。环孢菌素、甲氨喋呤、色甘酸钠在临床上已使用,氯喹、羟氯喹、霉酚酸等经试验也有效。 新型免疫抑制剂FK506可抑制T细胞反应,静脉滴注用于UC有良效。
, 百拇医药
由于多种细胞因子参与IBD发病,并与其严重度、复发有关,近年研究细胞因子单抗和重组细胞因子对IBD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抗TNF-α单抗已应用于临床,该药于1998年秋获FDA和欧洲相继批准上市,从而开辟了IBD治疗的新领域。Targan等报告该药治疗CD近期的疗效良好。另外IL-1、IL-12与IL-18的实验研究亦正在进行,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不少学者倡导联合使用细胞因子治疗以有效地控制肠道炎症,迄今这一疗法已用于CD治疗。
4. 抗生素类
对轻、中度病例勿需常规投以抗生素,重症病例应积极抗菌治疗。近年来,推崇喹诺酮类制剂如环丙沙星及磺胺。灭滴灵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尚有免疫抑制作用,对顽固CD伴瘘管、肛裂及脓肿等并发症尤为有效。对确有细菌感染的UC应选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喹诺酮类及抗结核药等。
5. 短链脂肪酸
, 百拇医药
自从1980年澳大利亚Roediger博士提出UC的病因结肠上皮短链脂肪酸(SCFA)利用障碍,引起人们对短链脂肪酸与IBD关系的重视。常用药物是醋酸盐、丙酸盐、丁酸盐的混合制剂,由于丁酸盐是短链脂肪酸中对结肠粘膜作用最强者,因此有人单独应用丁酸盐。与其它药物相比,短链脂肪酸最大优势是无毒性。
6. 中药
中医药治疗本病急重症者的疗效的确比不上皮质激素等西药迅捷,但其疗效稳定,且具有综合性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抵御病原微生物,减轻或缓解症状,因此对于病情不重或不急的病例,中药具有一定优势。本病活动期可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及香连丸加减;缓解期治疗宜健脾益肾,如参苓白术散及归芪六君子汤加减。此外,中药制剂灌肠如锡类散、冰硼散,对轻、中度患者常有良效。
此外,在IBD治疗中也有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微循环改善剂,如硝苯地平等,这些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类疾病的症状。近年来治疗IBD的药物显著增多,这必将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取的方案。, 百拇医药(王满元)
1. 氨基水杨酸类
1.1 5-氨基水杨酸类
自20世纪40年代初Svartz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sulfasala zine,SASP,SAZ)治疗UC有效以来已成为治疗轻中度病例的主药,也是维持缓解最为有效的一类药物。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结肠粘膜释放白三烯,清除活性氧等损伤因子,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这些物质。SASP系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与磺胺吡啶(sulphapyridine,SP)以偶氮键相连的化合物,口服后有15%直达结肠,在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裂解为5-ASA和SP。前者是起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后者为引起副作用的因素。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药疹、关节痛、肝炎、粒细胞减少、叶酸缺乏、可逆性男性不育症等,发生率为25%,故限制了临床应用。5-ASA类既有不同的制剂形式,如:Etiasa(艾迪莎)、Mesalamine(美塞拉明)、asacol、pentasa、salofalk;也有不同结构形式的药物,如:olsalazine、balsalazide、ipsalazide等。这些制剂在临床上各有特点。
, http://www.100md.com
该药亦可制成灌肠剂、栓剂等局部治疗剂,且常与口服氨基水杨酸类合并使用。此外,还有多种与氨基酸、多聚体结合的制剂形成该类药物治疗IBD的大家庭。
1.2 4-氨基水杨酸类
4-氨基水杨酸(4-aminosalicylic acid,4-ASA)化学结构与5-氨基水杨酸类似。Ginsberg等对25例左侧UC患者以200mg 4-ASA每晚灌肠,可使83%患者的临床症状、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改善,优于安慰剂组(15.4%)。与5-ASA比较,4-ASA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在溶液中比较稳定、有抑菌作用和比较强的抗炎作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大剂量不良反应有高热、消化不良、腹泻、转氨酶升高、脂酶水平升高等。4-ASA的治疗机理与5-ASA不同,尚待进一步研究。
2. 皮质类固醇类
, 百拇医药
1955年,Truelove应用强的松龙治疗UC取得良效,至今皮质类固醇类仍为治疗IBD的主药,对控制发作特别有效,对中重度患者和活动期病例亦然。尤适用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无效或急性发作期或爆发型,以及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皮质类固醇类通过口服治疗IBD效果不佳。因为大量的药物在抵达结肠之前已被吸收入体循环,而通过体循环重新输送到结肠部位的量十分有限,药物进入体循环又易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发展了一些靶向结肠的糖皮质激素类前体药物。
如:糖苷前药:代表药物有21-β-D-葡萄糖苷-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21-β-D-glucoside);糖苷酸前药:代表药物如β-D-葡糖苷酸-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β-D-glucuronide)和β-D-葡糖苷酸-布地奈德(budesonide- β-D-glucuronide);葡聚糖前药:代表药物有葡聚糖地塞米松;多聚氨基酸前药:代表药物为多聚(L -天门冬氨酸)-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poly(L-aspartate)]。另外投放市场的间苯磺酸强的松龙(prednisolone
, 百拇医药
metasulphobenzoate)及丁地去炎松(布地奈德,budesonide)为分子量大、局部浓度高、吸收后经肝脏首过消除迅速的药物,临床也用于灌肠、肌注、静注等方式来治疗IBD。
3. 免疫调节剂
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类固醇类能有效控制多数病人病情,但大约10%~50%的难治性IBD常需要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但这类病人往往伴有贫血及衰竭症状,给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带来困难,只能有选择地应用,并同时配合输血、输液等高能支持。
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对减少甾醇用量或减轻炎症症状的有效率为87%,但因潜在的不良反应,医生和患者多不愿应用。近30年的毒性研究已证明了其使用的安全性,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发生率低且多为可逆性,通过剂量调整或停药可恢复。环孢菌素、甲氨喋呤、色甘酸钠在临床上已使用,氯喹、羟氯喹、霉酚酸等经试验也有效。 新型免疫抑制剂FK506可抑制T细胞反应,静脉滴注用于UC有良效。
, 百拇医药
由于多种细胞因子参与IBD发病,并与其严重度、复发有关,近年研究细胞因子单抗和重组细胞因子对IBD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抗TNF-α单抗已应用于临床,该药于1998年秋获FDA和欧洲相继批准上市,从而开辟了IBD治疗的新领域。Targan等报告该药治疗CD近期的疗效良好。另外IL-1、IL-12与IL-18的实验研究亦正在进行,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临床。不少学者倡导联合使用细胞因子治疗以有效地控制肠道炎症,迄今这一疗法已用于CD治疗。
4. 抗生素类
对轻、中度病例勿需常规投以抗生素,重症病例应积极抗菌治疗。近年来,推崇喹诺酮类制剂如环丙沙星及磺胺。灭滴灵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尚有免疫抑制作用,对顽固CD伴瘘管、肛裂及脓肿等并发症尤为有效。对确有细菌感染的UC应选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喹诺酮类及抗结核药等。
5. 短链脂肪酸
, 百拇医药
自从1980年澳大利亚Roediger博士提出UC的病因结肠上皮短链脂肪酸(SCFA)利用障碍,引起人们对短链脂肪酸与IBD关系的重视。常用药物是醋酸盐、丙酸盐、丁酸盐的混合制剂,由于丁酸盐是短链脂肪酸中对结肠粘膜作用最强者,因此有人单独应用丁酸盐。与其它药物相比,短链脂肪酸最大优势是无毒性。
6. 中药
中医药治疗本病急重症者的疗效的确比不上皮质激素等西药迅捷,但其疗效稳定,且具有综合性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抵御病原微生物,减轻或缓解症状,因此对于病情不重或不急的病例,中药具有一定优势。本病活动期可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及香连丸加减;缓解期治疗宜健脾益肾,如参苓白术散及归芪六君子汤加减。此外,中药制剂灌肠如锡类散、冰硼散,对轻、中度患者常有良效。
此外,在IBD治疗中也有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微循环改善剂,如硝苯地平等,这些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类疾病的症状。近年来治疗IBD的药物显著增多,这必将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取的方案。, 百拇医药(王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