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编号:10180324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谈半夏泻心汤在消化内科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6期
     半夏泻心汤有抗消化道粘膜炎症、抗消化性溃疡、调节胃肠动力(解痉和促胃肠运动)、止泻、抗菌、促消化、对抗消化道出血、保肝等方面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的方剂,由辛开温散的姜、夏,苦寒清热的芩、连和甘补调中的参、草、枣3组共7味药物组成。张仲景说它的主要功效是“泻心”,泻心的“心”并不是指解剖器官的心脏,而是指心下部位,也就是上腹部,相应的腹腔内器官是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等消化器官。按照张仲景的论述,半夏泻心汤的主治症为心下痞满,多伴呕吐、下利,病在脾胃,为寒热之气交错,壅塞心下,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半夏泻心汤所治疗的心下痞可能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大抵为:(1)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病变,如炎症,或溃疡、充血、水肿、糜烂,病灶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使患者产生心下痞满的感觉;(2)各种原因导致胃壁肌肉张力异常,弛缓或张力过高,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减慢,由此导致心下痞满;(3)幽门部位狭窄,如痉挛、充血,或水肿,胃排空受到机械性阻碍,出现心下痞满。
, http://www.100md.com
    本方一般多用于胃、十二指肠病的治疗。不过根据笔者经验,本方的作用是全消化道的,除了胃、十二指肠外,口腔、咽、食道、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肛门,以及肝、胆病变,如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食道炎症、口腔溃疡、急慢性肠炎、结肠炎、肛门周围湿疹,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只要具备寒热错杂特性,都可用本方加减,能够取得肯定效果。按文献报道,结合本人通过临床观察获得的认识,半夏泻心汤有抗消化道粘膜炎症、抗消化性溃疡、调节胃肠动力(解痉和促胃肠运动)、止泻、抗菌、促消化、对抗消化道出血、保肝等方面的作用。

    下面谈谈本人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几点经验:

    一、关于寒热错杂的辨证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寒热错杂性质的消化系疾病。如何确定寒热错杂的诊断?《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列的脉症,如心下痞、呕吐、下利等,不具有寒热错杂特异性。笔者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归纳出来一个寒性脉症和热性脉症指标,可作为寒热错杂病症的辨证依据:
, 百拇医药
    寒性脉症:面呈虚寒之色,声低气怯,疲惫少力、懒动,纳差,胃中停水感,口淡不渴,口气无明显异常,大便清利,小便清利,手足清冷,恶寒喜暖;脉象呈阴脉特征,如细、迟、缓、弱、小、沉;舌淡苔白;胃镜下胃粘膜苍白、水肿、糜烂、色白。

    热性脉症:面呈实热之色,声高气壮,烦躁、多动,食欲不减,返酸烧心,口苦、或燥或渴,口气臭浊,大便臭秽、粘滞不爽,小便黄、短、涩,手足温,或恶热喜凉;脉象呈阳脉特征,如大、数、滑、浮、实;舌红苔黄;胃镜下胃粘膜充血、出血、糜烂、色红。

    如果寒性脉症和热性脉症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例,既有热性脉症,也有寒性脉症,错综复杂,那么这可以确立寒热错杂的诊断。根据笔者的观察,不少于60%的消化系疾病属于寒热错杂性质。

    二、关于用药剂量

    临床辨证时,要分析寒热多少,是热多寒少,还是寒多热少,抑或寒热等同,然后根据寒热多少增减芩、连、姜、夏、参、草诸药物的用量。仲景给本方规定了剂量,可以视为临床参考用量。在具体应用时,不必拘泥,也不可拘泥,因为临床病例的寒热多少是不同的。如果热气较多,寒气较少,则芩、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的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如果寒气较多,热气较少,则姜、夏、参、草的用量宜大,而芩、连用量应适当减少。如黄连有时只需用1~3g,而有时却需用10~12g;黄芩少则6g、8g,多则需要用12~15g,甚至20g;姜、夏、参、草诸物也可在6~15g的范围内增损。
, 百拇医药
    三、关于抗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系疾病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而且也增加了上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有人在用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时,倾向于多用苦寒清热之品,其指导思想是苦寒清热之品有杀菌作用。临床资料提示,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甚至杀灭作用,其作用并不仅仅来源于黄芩、黄连,而是与方中任何一味药物都有关系。所以,如果没有过多的热气,不要因为幽门螺杆菌阳性,便加大芩、连用量,或另外大量加入清热解毒药物,因为过用苦寒有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不唯于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苦寒清热之物的抑菌作用较为显著,所以在确认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情况下,适当加重芩、连用量,或另外加入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必要,但此时要适当增加姜、夏等用量,温以制之。

    四、关于黄连止泻
, 百拇医药
    由于黄连素是人们较熟悉的一个抗炎止泻药物,所以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半夏泻心汤止泻作用主要来自于黄连。实际上本方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止泻作用,它们各适用于不同的病症,相互间有协同作用。特别是甘草,缓中补虚,止泻作用甚为显著,此从张仲景甘草泻心汤在用量上的变化即可看出。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病症,泻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泻利可谓重矣。泻利重的病症,仲景并不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增添黄连的用量,而是增添甘草的用量。笔者在临床上用甘草泻心汤治愈过许多严重的慢性腹泻病例,深知甘草的止泻之功。下利重,既有可能是热甚,亦有可能由于脾胃虚甚,若属于后者,一定要重用甘草,而不是重用黄连。

    五、关于胃动力作用

    心下痞是半夏泻心汤的主症,心下痞这一症状的形成机制已如前述,与胃动力不足有关。临床观察到,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有促进作用。全面地讲,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有双相调节作用:如果胃肠动力不足,它可增强之;如果胃、肠张力过高,它又可缓和之。胃壁张力过高可以导致心下痞,《伤寒论》所论痞,多由误下所致,可能与胃张力偏高有关。如果心下痞、腹胀满较重,可以在半夏泻心汤中加入适量的辛香行气、醒脾胃气的药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等,这些药物都具有胃动力促进作用,适量加用这类药物,临床疗效更好。

    六、关于甘草、大枣的作用

    甘草、大枣味甘,一般认为甘味入脾胃,能补虚和胃。由于考虑到甘味药物有壅滞之弊,似于心下痞满不宜,所以有些医家往往不能正确应用甘草、大枣,用量偏小。笔者经验,草、枣在半夏泻心汤中除了能发挥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如《神农本草经》所言:“和诸药。”和诸药就是调和药剂,减弱药汤的苦味,使胃能受药,使患者能受药,故大枣用量不可小。张仲景用枣7枚,大概有30g~40g之重。大枣必须破开入煎。, 百拇医药(傅延龄)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