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中药鉴别知识是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受西医西药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而日益提高和成熟。《中药鉴定学》是从中药学(本草学)中分支出来的一门新兴专业学科,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广大中药工作者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药(包括药材、饮片、中成药)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是传授鉴别知识、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要工具。首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药鉴定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77年7月出版,截至2003年已先后有五版教材问世。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为主,联合八所中医学院、一所医科大学、两家药材公司集体编写的《中药鉴定学》,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为后来中药鉴定学教材的更新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高等教育中药鉴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全书分绪论、第一篇植物药类、第二篇动物药类、第三篇矿物药类、附录五大部分。在绪论中着重讨论了我国中药的丰富资源、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任务、中药的采收与贮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首次明确定义了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和发展祖国药学遗产的方针指引下,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并进一步阐述,“中药鉴定学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新分支,……这门学科是在继承祖国医药科学和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别,以及寻找新药、扩大新药源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将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的复杂品种;二、鉴定中药品种,保证药材质量;三、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四、中成药的鉴定。在“中药的鉴定”一章中,将中药鉴定的目的表述为“是确定药材是否符合医药上应用的要求,以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明确鉴定依据是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要求在鉴定中药时,注意所取样品的代表性和数量,强调中药检验人员“必须对各类药材有一定的鉴别经验,即是要学会老药工的传统鉴别经验”。将中药的鉴定方法归纳为四大鉴定法: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在各论部分,以植物、动物、矿物分大类,以药用部分(位)分章,每章又以生物的分类系统编排(矿物药以主要成分归类),内容分重点、一般和简介三种形式。具体药材的收载项目包括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附注等。这些关于中药鉴定学的最基本论述和作为教材的体例编排与内容记叙方式,在以后的几个版本中基本未变。
, http://www.100md.com
该版教材收载药材372种,附药37种,合计409种。性状描述运用了大量的经验鉴别术语,如:过江枝(黄连)、糟皮白里无香气(地骨皮)、胶口镜面(僵蚕)等等,形象生动,易学好记。列表比较类似药材是本教材的又一大特色,仅在附录中就列举了30个区别表,便于教学总结。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全书仅少数药材有薄层层析(川芎、藁本、金钱草、熊胆),浸出物限度检查(大黄)及成分含量限度(黄连、甘草、黄柏、马钱子、砂仁、细辛),无含量测定。
1979年由卫生部组织编写了第二版《中药鉴定学》教材(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体例上与首版教材保持一致,内容上吸收了一些新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虎掌原植物的考证、广藿香不同产地、甘草不同部位存在成分差异、有毒蜂蜜的介绍等。在总论中,单列一章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概况”;在“中药的鉴定”一章中,增加了药材取样、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生理灰分的含义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显微升华的一般方法以及灰分、甲苯法、挥发油的测定方法。在各论部分,有9种药材收载了“含量测定”,测定方法包括重量法(黄连、安息香)、银量法(苦杏仁)、中和法(洋金花、马钱子、槟榔、麻黄)、氧化还原法(青黛)、分光光度法(丹参)。其他较重要的修订有:1.改换药名,如太子参(原名孩儿参)、大血藤(原名红藤)、苘麻子(原名冬葵子)、金钱白花蛇(原名白花蛇);2.附药转正,如天花粉、大青叶;3.更改来源,如莪术来源有莪术、郁金、广西莪术三种(原为莪术一种),降香来源为豆科降香檀树干和根的心材(原为芸香科降真香树茎干的心材);4.明确有效成分,如青蒿素为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并因此在其功效中增添“抗疟”二字;5.新增常用品种,如拳参、罗布麻叶、灵芝、松萝、蛤士蟆油、轻粉、红粉。
, 百拇医药
任仁安主编的第三版《中药鉴定学》是在第二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于1986年出版。在总论部分,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中药的拉丁名;对历代重要本草进行了列表总结,便于学习和掌握;在“中药的贮藏”一节中介绍了气调养护技术;在“中药的鉴定”一章中,新增了膨胀度、色度、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水分的红外线干燥器测定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有害物质的检查等理化鉴别项目。在各论部分,每种药材新增了中药拉丁名和本草记载两项重要内容,对教学和实际工作意义重大。其他较重要的修订有:将前两版的贯众改名为绵马贯众,即将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作为唯一正品来源收载,其他作为商品贯众的来源附后;将二版删掉的雷丸又重新收载,并更改来源为白蘑科(原为多孔菌科);将琥珀归入“其他类中药”(原为矿物类);对青蒿素的临床研究、产地及采收期对其含量的影响等予以进一步阐述;新增了一些常用品种,如金荞麦、干姜、白及、艾叶、松花粉、火麻仁、胖大海、薏苡仁、龟板、鸡内金等;洋金花项下除中和法外着重介绍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总生物碱含量;另外有含量测定的药材达17种。
第四版《中药鉴定学》是由李家实主编,1996年5月出版发行的。在总论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远红外加热与微波干燥方法、核辐射灭菌技术、蛋白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分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光谱联仪分析法等现代加工技术和检测手段;将显微化学反应作为理化鉴定的一个单项,包括了药材切片或粉末的直接反应和药材提取物的反应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有害物质检查项下新增了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查。在各论部分,药材品种改动较少,但增补了国内外中药研究的新成就,如:将青蒿的来源改为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一种(原为黄花蒿或青蒿两种来源);将茵陈(蒿)的药用部位确定为地上部分,并说明春季采收幼苗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将钩藤的来源明确定为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无柄果钩藤五种(原为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石决明的原动物由原来的二三种扩大到六种;木瓜、山楂、乌梅、僵蚕、斑蝥等药材增加了粉末或者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五味子、补骨脂、酸枣仁、牛黄等新增了薄层色谱鉴别;葶苈子、蛤士蟆油等增加了膨胀度检查;乌梅增加了酸度比较;乌梢蛇等介绍了蛋白电泳鉴别;朱砂、赭石、自然铜等采用了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删除了世界及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材)犀牛(角)、虎(骨)。
, 百拇医药
2003年1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中药鉴定学》教材(康廷国主编)在体例和内容上作了较大的变化。除收载药材318种、附药44种共计362种外,还收载中成药20种(重点论述显微鉴定),并列专篇讨论(第四篇中成药类)。总论中新增加了“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中药资源的保护”、“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制定”三个章节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质量标准意识、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科研意识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总论内容之丰富从页面的数量上便可见一斑,各版教材依次为18、31、33、44、61页。在各论中,吸收了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引用了部分新的化学成分,新增大量的薄层色谱法鉴别以及含量测定,比如第四版教材中34种药材有含量测定项目,而新版教材高达92种,且多数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34种)和薄层色谱扫描法(15种)。
纵览《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扬弃、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其内容与药典,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商品流通,中成药的生产与科研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充分反映了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随着中药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其中最基础的是中药名称的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中药命名的规范化,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作为传播知识、培养新人的教材更是责无旁贷。对于中药的鉴别应力求保持传统与现代、生动与严谨的完美结合,各版教材在这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相信随着学科的分化与交叉,《中药鉴定学》的内容会进一步丰富和规范,更有利于教与学。(湖北中医学院药学系 杨红兵 石 磊), 百拇医药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为主,联合八所中医学院、一所医科大学、两家药材公司集体编写的《中药鉴定学》,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为后来中药鉴定学教材的更新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高等教育中药鉴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全书分绪论、第一篇植物药类、第二篇动物药类、第三篇矿物药类、附录五大部分。在绪论中着重讨论了我国中药的丰富资源、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任务、中药的采收与贮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首次明确定义了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和发展祖国药学遗产的方针指引下,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并进一步阐述,“中药鉴定学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新分支,……这门学科是在继承祖国医药科学和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别,以及寻找新药、扩大新药源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将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一、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的复杂品种;二、鉴定中药品种,保证药材质量;三、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四、中成药的鉴定。在“中药的鉴定”一章中,将中药鉴定的目的表述为“是确定药材是否符合医药上应用的要求,以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明确鉴定依据是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要求在鉴定中药时,注意所取样品的代表性和数量,强调中药检验人员“必须对各类药材有一定的鉴别经验,即是要学会老药工的传统鉴别经验”。将中药的鉴定方法归纳为四大鉴定法: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在各论部分,以植物、动物、矿物分大类,以药用部分(位)分章,每章又以生物的分类系统编排(矿物药以主要成分归类),内容分重点、一般和简介三种形式。具体药材的收载项目包括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附注等。这些关于中药鉴定学的最基本论述和作为教材的体例编排与内容记叙方式,在以后的几个版本中基本未变。
, http://www.100md.com
该版教材收载药材372种,附药37种,合计409种。性状描述运用了大量的经验鉴别术语,如:过江枝(黄连)、糟皮白里无香气(地骨皮)、胶口镜面(僵蚕)等等,形象生动,易学好记。列表比较类似药材是本教材的又一大特色,仅在附录中就列举了30个区别表,便于教学总结。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全书仅少数药材有薄层层析(川芎、藁本、金钱草、熊胆),浸出物限度检查(大黄)及成分含量限度(黄连、甘草、黄柏、马钱子、砂仁、细辛),无含量测定。
1979年由卫生部组织编写了第二版《中药鉴定学》教材(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体例上与首版教材保持一致,内容上吸收了一些新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虎掌原植物的考证、广藿香不同产地、甘草不同部位存在成分差异、有毒蜂蜜的介绍等。在总论中,单列一章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概况”;在“中药的鉴定”一章中,增加了药材取样、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生理灰分的含义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显微升华的一般方法以及灰分、甲苯法、挥发油的测定方法。在各论部分,有9种药材收载了“含量测定”,测定方法包括重量法(黄连、安息香)、银量法(苦杏仁)、中和法(洋金花、马钱子、槟榔、麻黄)、氧化还原法(青黛)、分光光度法(丹参)。其他较重要的修订有:1.改换药名,如太子参(原名孩儿参)、大血藤(原名红藤)、苘麻子(原名冬葵子)、金钱白花蛇(原名白花蛇);2.附药转正,如天花粉、大青叶;3.更改来源,如莪术来源有莪术、郁金、广西莪术三种(原为莪术一种),降香来源为豆科降香檀树干和根的心材(原为芸香科降真香树茎干的心材);4.明确有效成分,如青蒿素为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并因此在其功效中增添“抗疟”二字;5.新增常用品种,如拳参、罗布麻叶、灵芝、松萝、蛤士蟆油、轻粉、红粉。
, 百拇医药
任仁安主编的第三版《中药鉴定学》是在第二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于1986年出版。在总论部分,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中药的拉丁名;对历代重要本草进行了列表总结,便于学习和掌握;在“中药的贮藏”一节中介绍了气调养护技术;在“中药的鉴定”一章中,新增了膨胀度、色度、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水分的红外线干燥器测定和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有害物质的检查等理化鉴别项目。在各论部分,每种药材新增了中药拉丁名和本草记载两项重要内容,对教学和实际工作意义重大。其他较重要的修订有:将前两版的贯众改名为绵马贯众,即将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作为唯一正品来源收载,其他作为商品贯众的来源附后;将二版删掉的雷丸又重新收载,并更改来源为白蘑科(原为多孔菌科);将琥珀归入“其他类中药”(原为矿物类);对青蒿素的临床研究、产地及采收期对其含量的影响等予以进一步阐述;新增了一些常用品种,如金荞麦、干姜、白及、艾叶、松花粉、火麻仁、胖大海、薏苡仁、龟板、鸡内金等;洋金花项下除中和法外着重介绍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总生物碱含量;另外有含量测定的药材达17种。
第四版《中药鉴定学》是由李家实主编,1996年5月出版发行的。在总论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远红外加热与微波干燥方法、核辐射灭菌技术、蛋白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分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光谱联仪分析法等现代加工技术和检测手段;将显微化学反应作为理化鉴定的一个单项,包括了药材切片或粉末的直接反应和药材提取物的反应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有害物质检查项下新增了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查。在各论部分,药材品种改动较少,但增补了国内外中药研究的新成就,如:将青蒿的来源改为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一种(原为黄花蒿或青蒿两种来源);将茵陈(蒿)的药用部位确定为地上部分,并说明春季采收幼苗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将钩藤的来源明确定为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无柄果钩藤五种(原为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石决明的原动物由原来的二三种扩大到六种;木瓜、山楂、乌梅、僵蚕、斑蝥等药材增加了粉末或者横切面显微鉴别特征;五味子、补骨脂、酸枣仁、牛黄等新增了薄层色谱鉴别;葶苈子、蛤士蟆油等增加了膨胀度检查;乌梅增加了酸度比较;乌梢蛇等介绍了蛋白电泳鉴别;朱砂、赭石、自然铜等采用了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删除了世界及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材)犀牛(角)、虎(骨)。
, 百拇医药
2003年1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中药鉴定学》教材(康廷国主编)在体例和内容上作了较大的变化。除收载药材318种、附药44种共计362种外,还收载中成药20种(重点论述显微鉴定),并列专篇讨论(第四篇中成药类)。总论中新增加了“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中药资源的保护”、“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制定”三个章节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质量标准意识、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科研意识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总论内容之丰富从页面的数量上便可见一斑,各版教材依次为18、31、33、44、61页。在各论中,吸收了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引用了部分新的化学成分,新增大量的薄层色谱法鉴别以及含量测定,比如第四版教材中34种药材有含量测定项目,而新版教材高达92种,且多数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34种)和薄层色谱扫描法(15种)。
纵览《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扬弃、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其内容与药典,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商品流通,中成药的生产与科研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充分反映了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随着中药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其中最基础的是中药名称的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中药命名的规范化,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作为传播知识、培养新人的教材更是责无旁贷。对于中药的鉴别应力求保持传统与现代、生动与严谨的完美结合,各版教材在这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相信随着学科的分化与交叉,《中药鉴定学》的内容会进一步丰富和规范,更有利于教与学。(湖北中医学院药学系 杨红兵 石 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