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2月13日
198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随后建立了转基因鱼理论模型,构建了由鲤鱼和草鱼基因组件组成的、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生长激素基因,即“全鱼”基因,并培育出快速生长的转“全鱼”基因黄河鲤鱼和不育三倍体“863吉鲤”。
规模化中试养殖对比实验结果证实:142日龄的转“全鱼”基因黄河鲤鱼子一代即达到商品鱼规格,其平均体重为648克。不仅增长速度比对照鱼提高42%,而且饵料利用效率提高18.5%,具有明显的快速生长和饵料节省效应。营养成分分析指出,转基因鲤鱼鱼体干物质和高蛋白质含量提高、脂肪含量减低,是一种优质食用鱼。养殖经济效益估算表明,养转基因黄河鲤比养对照黄河鲤增收提高125.66%。在商品化养殖模式上,一方面,养殖快速生长转“全鱼”基因鱼,当年鱼苗即可直接养成商品鱼,尤其在北方地区,可摆脱鱼类生长期短的环境条件限制,缩短养殖时间一年;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培育冬片鱼种,实现6月和11月份两次商品鱼上市,提高鱼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总产量。
, 百拇医药
目前,普遍公认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1993年欧洲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成份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实质等同性。就转“全鱼”基因黄河鲤而言,所转植的外源基因为一个与鲤鱼内源生长激素基因十分相似的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鲤鱼身上,对鲤鱼来说是安全的;与传统养殖鲤鱼相比,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携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体内含有非常微量的草鱼生长激素。草鱼生长激素和鲤鱼生长激素一样,为鱼体内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多肽,经过加热等物理处理后被分解为氨基酸,失去其激素的生理功能,和非转基因鲤鱼一样具食用安全性。
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还用420只小鼠进行了转“全鱼”基因鱼食品消费安全的详细研究。高强度饲喂转“全鱼”基因鱼,对小鼠的生长、脏器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针、繁殖能力及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均无影响,实验证实了转“全鱼”基因鱼食品与非转基因鱼在食品安全上具实质等同性。
转“全鱼”基因鱼商品化养殖后,是否会对鱼类种质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呢?鲤鱼和草鱼同属鲤科,为我国传统的养殖和食用鱼类。我们不妨把“全鱼”基因转移视为一种“杂交”,一个基因与一个物种基因组的杂交。鱼的基因组大约有10万个基因,鱼类的杂交过程,是各带10万个基因的两种鱼基因组的杂合;而引进一个外来种,则意味着向自然水体增加一个新的10万个基因组合的遗传载体。
考察转“全鱼”基因黄河鲤的形成机制,可简单地比做一个草鱼基因与 10万个鲤鱼基因的杂合,物种杂合的程度仅为草鱼和鲤鱼杂交的十万分之一。自然发生的或人工进行的鱼类杂交、鱼类引种比比皆是,自然界已经接受,人们也不经意地接受,为什么杂合程度仅为其十万分之一的转“全鱼”基因就觉得不安全或不能被接受呢?
另一方面,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与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合作,研制出不育的转“全鱼”基因三倍体“863”吉鲤。吉鲤含两套鲤鱼染色体和一套鲫鱼染色体,体型优美,酷似鲫鱼,规模化养殖实验结果证实,“863”吉鲤严格不育,不存在任何的基因逃逸现象,人们可及时有效地控制其种群规模,在推广养殖上具有生态和遗传安全性。, 百拇医药
规模化中试养殖对比实验结果证实:142日龄的转“全鱼”基因黄河鲤鱼子一代即达到商品鱼规格,其平均体重为648克。不仅增长速度比对照鱼提高42%,而且饵料利用效率提高18.5%,具有明显的快速生长和饵料节省效应。营养成分分析指出,转基因鲤鱼鱼体干物质和高蛋白质含量提高、脂肪含量减低,是一种优质食用鱼。养殖经济效益估算表明,养转基因黄河鲤比养对照黄河鲤增收提高125.66%。在商品化养殖模式上,一方面,养殖快速生长转“全鱼”基因鱼,当年鱼苗即可直接养成商品鱼,尤其在北方地区,可摆脱鱼类生长期短的环境条件限制,缩短养殖时间一年;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培育冬片鱼种,实现6月和11月份两次商品鱼上市,提高鱼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总产量。
, 百拇医药
目前,普遍公认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1993年欧洲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成份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实质等同性。就转“全鱼”基因黄河鲤而言,所转植的外源基因为一个与鲤鱼内源生长激素基因十分相似的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鲤鱼身上,对鲤鱼来说是安全的;与传统养殖鲤鱼相比,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携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体内含有非常微量的草鱼生长激素。草鱼生长激素和鲤鱼生长激素一样,为鱼体内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多肽,经过加热等物理处理后被分解为氨基酸,失去其激素的生理功能,和非转基因鲤鱼一样具食用安全性。
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还用420只小鼠进行了转“全鱼”基因鱼食品消费安全的详细研究。高强度饲喂转“全鱼”基因鱼,对小鼠的生长、脏器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针、繁殖能力及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均无影响,实验证实了转“全鱼”基因鱼食品与非转基因鱼在食品安全上具实质等同性。
转“全鱼”基因鱼商品化养殖后,是否会对鱼类种质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呢?鲤鱼和草鱼同属鲤科,为我国传统的养殖和食用鱼类。我们不妨把“全鱼”基因转移视为一种“杂交”,一个基因与一个物种基因组的杂交。鱼的基因组大约有10万个基因,鱼类的杂交过程,是各带10万个基因的两种鱼基因组的杂合;而引进一个外来种,则意味着向自然水体增加一个新的10万个基因组合的遗传载体。
考察转“全鱼”基因黄河鲤的形成机制,可简单地比做一个草鱼基因与 10万个鲤鱼基因的杂合,物种杂合的程度仅为草鱼和鲤鱼杂交的十万分之一。自然发生的或人工进行的鱼类杂交、鱼类引种比比皆是,自然界已经接受,人们也不经意地接受,为什么杂合程度仅为其十万分之一的转“全鱼”基因就觉得不安全或不能被接受呢?
另一方面,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与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合作,研制出不育的转“全鱼”基因三倍体“863”吉鲤。吉鲤含两套鲤鱼染色体和一套鲫鱼染色体,体型优美,酷似鲫鱼,规模化养殖实验结果证实,“863”吉鲤严格不育,不存在任何的基因逃逸现象,人们可及时有效地控制其种群规模,在推广养殖上具有生态和遗传安全性。,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生命科学 >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