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经济学
编号:33608
运用药物经济学研究对药费的控制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8日 三九健康网
     运用药物经济学研究对药费的控制

    我国医疗费用的年增长率高达30%,明显高于国家财政收入10%的年增长率。占医院总收入50%的药品费用则存在着人均水平低、管理失控、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如何合理控制药品费用,以有限的卫生资源保障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已成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形势下,药物经济学应运而生。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描述和分析药物治疗费用对医药卫生系统和社会总开支的影响;对药物产品、药师服务的费用和结果进行鉴定、测量及对比的研究学科。具体他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评价药物治疗与其它治疗方案或不同治疗方案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从而以整个人群来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卫生费用和医疗经费,达到高效、安全、经济用药。

    目前几种常见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均以货币价值作为费用指标,但其测量结果和适应性不同: 1、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治疗结果相同时,可将不同疗法的费用进行比较,找出最低费用者。本法多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初期使用。 2、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以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为衡量指标,比较不同疗法及其效果所需要的费用高低。本法是目前医院环境下最常用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 3、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费用和结果均以货币为单位评价,计算净得失和比值。由于治疗结果的费用(尤其是无形费用,即生命质量考核)难以准确定量,其结果为费用净剩值,故仅宏观决策者常用。 4、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侧重生存质量改善,而不是延长生存所限,采用QALY(quality-adjusted life-year)作为相互比较的基础。慢性病研究多用之。
, 百拇医药
    在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确立研究观点、治疗方案及结果后,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结果的货币价值,进行资源的区分,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并进行决策分析、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最后显示结果。

    药物经济学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作用体现在: 1、指导新药开发、上市:药品虽作为特殊的商品,其需求仍取决于价值和价格。其成本-效果(效益)越大,需求量也越大。国外已开始对新药(或新疗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并在新药的审批法令中增加成本分析的要求。使药品生产厂商必须根据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的决定或在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价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2、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公费医疗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注重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但对费用问题(经济因素)考虑较少,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指导委员会除依据厂商提供的药物安全性、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提供药物经济学结果,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3、作为医院及医师用药的依据:目前医院药品的采购、供应及医师处方用药的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控制规范。若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药品费用之贵可想而知。药物经济学所包含的药物疗法与其它疗法的经济学比较、医院处方集药物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及药物治疗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等研究有助于医院将疗效好、价格低(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用药目录,同时也指导、规范了医师的用药行为,防止了不合理用药。 4、指导病人用药:随着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社区服务的全面展开,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选择自己到药店购买药品。医疗服务市场将不再是纯粹的供方市场。人们将更加注重药品有关知识、信息的搜集和价格效果、成本效果的比较。药物经济学可以有效地帮助病人正确选择、使用药品。

    在运用药物经济学过程中需注意: 1、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时机:①上市前后的临床试验阶段加入经济学研究。②国外经济学研究文献积累充分后转成国内数据再分析。③国内的回顾性研究(在病历资料充分时开始)。 2、药物经济学只能解决药物评价中的成本-效益问题,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由临床研究决定。 3、我国目前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实际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卫生保健体制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对新药研制者、药师、医师及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也将对这一长周期的大型研究进行多中心的良好合作,以推动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用最低药品费用达到最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手册 > 中成药 > 儿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