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瘫70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本组70例均由头部CT证实,均为住院病人。男38例,女32例;年龄44~76岁;病程最长者1 a,最短者2周。CT扫描的时间均为发病后1周内进行,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9例。1.2 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头部采用头针,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上段中段,顶颞后斜线上段中段;体针,有口眼歪斜者取风池、太阳、地仓、颊车;患侧上肢取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患侧下肢取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选穴8~10个/次,针刺1次/d,10次为1疗程。
2.2 用电针治疗仪:上海电子仪表厂产G6805-2型采用连续波、频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 http://www.100md.com
2.3 中医辨证分型
2.3.1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其症常见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晕头疼,面赤耳鸣、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硬有力。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子、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川牛膝、杜仲、菖蒲、胆南星、天竺黄、远志、琥珀、三七等。
2.3.2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其症常见半身不遂、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桂枝、川牛膝、鸡血藤、伸筋草等。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瘫痪肢体及失语、面瘫、尿潴留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肌力与健侧相似,可以恢复工作和从事家务劳动,为基本痊愈;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到Ⅳ级以上,仅较健侧稍差,失语、面瘫症状消失,排尿功能恢复正常,下肢能独立行走或稍带跛行,上肢活动自如,握力稍差,生活能自理,部分病人能从事轻工作,为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并有一部分功能未恢复,如失语未复,手不能握物,部分生活需人帮助,为有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无改善或死亡,为无效。
, http://www.100md.com
3.2 治疗结果:70例中,基本痊愈35例,显效3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王常福,男,58岁,退休工人。1997-04-23初诊。主诉:右侧肢体瘫痪2周,伴失语,且便秘10 d。头部CT诊断为脑出血。查体:神清,被动体位,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肢体肌力为1级,肌张力略高,BP 16/9 kPa,Babinski(+),Ho ffiman(+),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型。西医诊断:1原发性高血压,2脑出血。治疗:采用头针,取对侧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上段中段;体针取风池、太阳、地仓、颊车、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髀关、风市、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上述穴位交替进行针刺,取穴7~9个/次。用电针治疗仪,接通三组穴位,针刺频率采用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30 min,治疗1次/d。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 g,钩藤12 g,石决明12 g,栀子12 g,益母草12 g,桑寄生12 g,夜交藤12 g,杜仲12 g,牛膝12 g,黄芩12 g,石菖蒲12 g,天竺黄12 g,火麻仁15 g。水煎服,1剂/d。经上述治疗3个疗程后,右侧肢体肌力达Ⅳ级,病理反射(一),临床治愈。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针灸治疗本证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大风在身宜用针","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阴阳平复"。风病多犯阳经,故笔者以阳明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肌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取头针能醒脑开窍,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取风池能疏散风邪,取地仓、颊车、太阳以疏通面部经气;取上肢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可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下肢取肝经原穴太冲,镇肝降逆、潜阳熄风;刺血海可活血化瘀,足三里为胃合穴,可资助生化之源,化生气血,益阴扶正固脱;取阴陵泉、三阴交可育阴潜阳。针灸刺激使经络疏通,具有舒缩血管、调整动脉功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有人认为,是针刺调节了植物神经,血管运动机能失衡状态,恢复或改善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机能,同时也调节了凝血系统与抗纤维蛋白原降解系统细胞聚集力与血液切变力的动态平衡。再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效果更好。早期中风偏瘫,以邪实为主,宜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酌加通腑、泄热之品。活血药物不仅可以使脑血肿尽快吸收,而且可以增强大脑智力。恢复期,多以虚为主。宜益气活血化瘀。气虚,津液不化,凝聚为痰,痰阻血瘀,应益气为大法,酌加涤痰通络之品,使正气充盛,痰瘀自消,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针药并用,有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之特点,是临床治疗中风行之有效的方法。贾学军(成都飞机公司职工医院,四川 成都 610092)参考文献:[1] 陈立典,吴 强.偏瘫的现代评价与针刺治疗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6(10)∶1~2[2] 徐开径.针刺为主促进腔隙性脑梗塞康复117例观察[J].中国针灸,1997(8)∶499[3] 胡伯虎,陆寿康,杨思澍,等.现代针灸师手册[M].北京出版社,1990∶641 贾学军, http://www.100md.com
1.1 观察对象:本组70例均由头部CT证实,均为住院病人。男38例,女32例;年龄44~76岁;病程最长者1 a,最短者2周。CT扫描的时间均为发病后1周内进行,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塞39例。1.2 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头部采用头针,取对侧顶颞前斜线上段中段,顶颞后斜线上段中段;体针,有口眼歪斜者取风池、太阳、地仓、颊车;患侧上肢取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患侧下肢取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选穴8~10个/次,针刺1次/d,10次为1疗程。
2.2 用电针治疗仪:上海电子仪表厂产G6805-2型采用连续波、频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 http://www.100md.com
2.3 中医辨证分型
2.3.1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其症常见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晕头疼,面赤耳鸣、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硬有力。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子、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川牛膝、杜仲、菖蒲、胆南星、天竺黄、远志、琥珀、三七等。
2.3.2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其症常见半身不遂、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桂枝、川牛膝、鸡血藤、伸筋草等。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瘫痪肢体及失语、面瘫、尿潴留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肌力与健侧相似,可以恢复工作和从事家务劳动,为基本痊愈;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到Ⅳ级以上,仅较健侧稍差,失语、面瘫症状消失,排尿功能恢复正常,下肢能独立行走或稍带跛行,上肢活动自如,握力稍差,生活能自理,部分病人能从事轻工作,为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并有一部分功能未恢复,如失语未复,手不能握物,部分生活需人帮助,为有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无改善或死亡,为无效。
, http://www.100md.com
3.2 治疗结果:70例中,基本痊愈35例,显效3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王常福,男,58岁,退休工人。1997-04-23初诊。主诉:右侧肢体瘫痪2周,伴失语,且便秘10 d。头部CT诊断为脑出血。查体:神清,被动体位,口角向左侧歪斜,右侧肢体肌力为1级,肌张力略高,BP 16/9 kPa,Babinski(+),Ho ffiman(+),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型。西医诊断:1原发性高血压,2脑出血。治疗:采用头针,取对侧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上段中段;体针取风池、太阳、地仓、颊车、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髀关、风市、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上述穴位交替进行针刺,取穴7~9个/次。用电针治疗仪,接通三组穴位,针刺频率采用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30 min,治疗1次/d。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 g,钩藤12 g,石决明12 g,栀子12 g,益母草12 g,桑寄生12 g,夜交藤12 g,杜仲12 g,牛膝12 g,黄芩12 g,石菖蒲12 g,天竺黄12 g,火麻仁15 g。水煎服,1剂/d。经上述治疗3个疗程后,右侧肢体肌力达Ⅳ级,病理反射(一),临床治愈。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针灸治疗本证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大风在身宜用针","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阴阳平复"。风病多犯阳经,故笔者以阳明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肌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取头针能醒脑开窍,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取风池能疏散风邪,取地仓、颊车、太阳以疏通面部经气;取上肢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可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下肢取肝经原穴太冲,镇肝降逆、潜阳熄风;刺血海可活血化瘀,足三里为胃合穴,可资助生化之源,化生气血,益阴扶正固脱;取阴陵泉、三阴交可育阴潜阳。针灸刺激使经络疏通,具有舒缩血管、调整动脉功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有人认为,是针刺调节了植物神经,血管运动机能失衡状态,恢复或改善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机能,同时也调节了凝血系统与抗纤维蛋白原降解系统细胞聚集力与血液切变力的动态平衡。再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效果更好。早期中风偏瘫,以邪实为主,宜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酌加通腑、泄热之品。活血药物不仅可以使脑血肿尽快吸收,而且可以增强大脑智力。恢复期,多以虚为主。宜益气活血化瘀。气虚,津液不化,凝聚为痰,痰阻血瘀,应益气为大法,酌加涤痰通络之品,使正气充盛,痰瘀自消,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针药并用,有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之特点,是临床治疗中风行之有效的方法。贾学军(成都飞机公司职工医院,四川 成都 610092)参考文献:[1] 陈立典,吴 强.偏瘫的现代评价与针刺治疗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6(10)∶1~2[2] 徐开径.针刺为主促进腔隙性脑梗塞康复117例观察[J].中国针灸,1997(8)∶499[3] 胡伯虎,陆寿康,杨思澍,等.现代针灸师手册[M].北京出版社,1990∶641 贾学军,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辞书参考 > 中医基础辞典 > 针灸疗法 > 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