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望神色辨病
察面,是古老医学流传至今的“望诊”内容之一。这里先说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路过齐国,见到齐桓侯,一看齐桓侯的面部神色有患病的征象,就对他说:“您有病在肌肤,不治就将深入。”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对左右说:“医生为了挣钱,竟想诳治没有病的人。”过了五天,扁鹊又见了桓侯,告诉他病已进入血脉。又过了五天,说病已进入肠胃。可齐桓侯仍讳疾忌医,不予理会。又过了五天,扁鹊一望桓侯的气色,便知他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便回头就跑。桓侯派人追问,扁鹊说:“病在肌肤时,可用汤洗和药熨的办法治愈;病入血脉,尚可针炙;病在肠胃,也能用酒醪治愈;现在病已进入骨髓,连阎王爷也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也没有任何请求了。”又过了五天,桓侯终于病重而死。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扁鹊确实精于望诊,达到了“望而知之”的境地。这也许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色总括精神与气色两个方面,而面部神色是全身精神气血的综合反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所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往往显示着整个体质的强与弱,以及疾病程度的轻与重、病邪侵袭的浅与深。《素问·移情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进一步说明了神色是五脏六腑气血盛衰的具体表现。健康者阴平相秘、气血调和时精神饱满、气色明润,反之则阴阳偏胜,气血失调而致精神萎靡、面色晦滞。
病人的神色大致可分为三种:
1.得神(正常神色) 病人两眼灵活而有光采、神志清晰、反应灵敏、动作矫健,表示脏腑功能未伤。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良好,视为“顺证”。
2.失神(异常神色) 病人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无光采、语言无力、答非所问者,称为“失神”或“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大神可进一步出现语言错乱,神志昏迷等危重征象。临床上视为“逆证”。
3.假神(貌似有神实际无神) 多见于久病、重病、精神极为衰弱的病人。如原来沉默寡言、语言低微、时断时续,突然变得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神志模糊,突然清醒;原来不能饮食,突然出现饥饿般的大口进食;原来久卧不起,突然坐起来,下地行走;原来面色晦暗,忽见两颧发红如涂油彩等,这些一反常态的现象是阴阳将离决前的一种假象。俗称“回光返照”,临床上称为“残灯复明”的征象。预示病情会迅速恶化。这种病人,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百拇医药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扁鹊确实精于望诊,达到了“望而知之”的境地。这也许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色总括精神与气色两个方面,而面部神色是全身精神气血的综合反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所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往往显示着整个体质的强与弱,以及疾病程度的轻与重、病邪侵袭的浅与深。《素问·移情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进一步说明了神色是五脏六腑气血盛衰的具体表现。健康者阴平相秘、气血调和时精神饱满、气色明润,反之则阴阳偏胜,气血失调而致精神萎靡、面色晦滞。
病人的神色大致可分为三种:
1.得神(正常神色) 病人两眼灵活而有光采、神志清晰、反应灵敏、动作矫健,表示脏腑功能未伤。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良好,视为“顺证”。
2.失神(异常神色) 病人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无光采、语言无力、答非所问者,称为“失神”或“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大神可进一步出现语言错乱,神志昏迷等危重征象。临床上视为“逆证”。
3.假神(貌似有神实际无神) 多见于久病、重病、精神极为衰弱的病人。如原来沉默寡言、语言低微、时断时续,突然变得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神志模糊,突然清醒;原来不能饮食,突然出现饥饿般的大口进食;原来久卧不起,突然坐起来,下地行走;原来面色晦暗,忽见两颧发红如涂油彩等,这些一反常态的现象是阴阳将离决前的一种假象。俗称“回光返照”,临床上称为“残灯复明”的征象。预示病情会迅速恶化。这种病人,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