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医学史 > 信息
编号:6143
人类疾病谱的变迁
http://www.100md.com 2001年2月28日 中国医药博览
     《中国医药报》 郎燕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在20世纪初,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性和慢性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但是,当人类步入世纪末的时候,它们已经被另外一些疾病所取代。

    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预防接种成为人类克敌制胜的法宝。“不可一世”的天花已经被最终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消亡在地球上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成为细菌性疾病的劲敌。

    营养缺乏造成的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软骨症,缺乏维生素B1的脚气病,以及坏血病等,都因为病因被查清,而不再危害人类。寄生虫病也曾经是死神的“帮凶”,例如血吸虫病等,曾几何时,何等嚣张,如今也纷纷落马,落得一个“纸船明烛照天烧”的下场。

    然而,当我们欣喜之余,现代排在人类死亡“疾病谱”最前列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仍然为非作歹,肆无忌惮地天噬着千万生灵,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闻所未闻的疾病,也向人间扑来。

    分析20世纪后半叶的人类疾病谱,我们可以发现,占前三位的是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在它们的发病因素中,都包含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和社会因素。至于公害、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以及因为社会激烈竞争、婚姻家庭解体等心理、社会原因都会引起心因性疾病。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改变,也会导致营养失衡性疾病;工作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广泛而复杂,精神心理紧张加强,还会产生一些现代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

    于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人们认识到,只有从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之间的关系考虑,以系统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疾病,才是下一个世纪人类战胜疾病的出路。

    1977年,在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行动口号,它的核心是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即所谓“一级预防”的内容,包括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增进机体健康两个方面。为此世界医学界,把芬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规模的人群干预试验。指导人民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要吸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走出户外,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活动……

    这种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一直持续了10年。10年以后,当地的冠心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男性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51%。由此,人类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

    事实教育了人们,我们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还大有作为。(2000.7.11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