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10
编号:77280
印度的传统医药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印度的传统医药发达,历史悠久。中国有中医,印度也有可以与中医媲美的印医。印度在公元前20世纪至前12世纪创造了古老的“吠陀文明”。《阿闼婆吠陀》里就有700多首诗描述一些疾病及其治疗的方法。印度最早提到医药科学的是佛经《大品》和《律论》,它详细地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症侯。印度第一部系统的医学论著是最早研究《医方明》(直译《阿优吠陀》意译《寿命吠陀》)的权威罗迦所著的《罗迦本集》公元二世纪。该书叙述了8种主要疾病,涉及饮食、药物、病理学、解剖学、胚胎学等诸多问题。印度医学另一些基本典籍有:萨鲁陀(公元4世纪)的《妙闻集》,龙树(公元7世纪)的《儿科精华集》,察克罗般尼达陀(公元11世纪)的《西启柴沙罗提要》和跋婆密斯罗(公元16世纪)的对《寿命吠陀》的评注。

    《寿命吠陀》体系的中心内容是以体液学说为依据的医学思想,认为健康是由人体3种不可缺少的体液——肠气、胆汁和粘液的平衡而得到保证的。后来,医学家又增补了第四种体液——血液。

    印医的基本理论是三液(或四液)学说,认为三(或四)液是人体健康三(或四)要素,它们各司其职,互相平衡,一旦打破平衡便会疾病缠身。印医认为:致病最甚者莫过于饮食不周,病从口入,不洁之食和过于油腻都是健康大敌,人体为一整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印医治疗方法有呕吐、腹泻、灌肠、滴鼻和放血等。印药有2000多种,大多为草木树根,还有人与动物的奶、盐、钾、碱、明矾、金、银,乃至剧毒的砷、汞等。草药一般煎汤熬服,也有丸散膏丹等,酷似我国中医中药。印医主张用药之前“净身”。一种是催下(泻法);另一种是“绝粒七日”(不吃饭,可饮柠檬水),让患病器官充分休息,慢慢恢复生理机能。
, http://www.100md.com
    印医对中医有很大影响,反过来,中医也影响了印医。印医影响中医,大抵是佛教东传的结果。很多印度佛教高僧,医术颇高,并以医术为工具吸引信徒,宣传佛教。例如《隋书·经籍志》中保存了从天竺传入的“龙树菩萨药方”等12种。唐朝时一个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天竺方士给唐太宗献过延年药。唐高宗时另一名叫卢迦阿逸的天竺僧人也献过延年药,后被封为怀化大将军。在印医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医也传入南亚。据《明史·外国传》榜格剌(即孟加拉)条记载,说那里有医卜奚如中国,皆前世所流入也。我国西藏的藏医也是中医、印医和当地医交流融合的产物。

    现代印度医学大致分为5种医学体系:《寿命吠陀》、对抗疗法、乌纳尼、顺势疗法和自然疗法。但是,现在印度最先进的医院主要采用的还是西方欧美的医疗技术和设备。

    在我们介绍印度的传统医药时不能不提到印度的瑜珈(Yoga)。瑜珈原意为“结合”或“和谐”。在印度古代,瑜珈是婆罗门教徒修炼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达到“天(神)人(我)合一”,获得解脱。从印度河流域挖掘出的石刻上可以见到古印度人修炼瑜珈的图案,说明早在4000年以前印度就有了瑜珈。
, 百拇医药
    在公元450年以后,有一个名叫波颠利的人总结了前人修炼瑜珈的经验,写了一本《瑜珈经》。书中指出,瑜珈就是“制止思想活动”,修炼的方法为“八支”:守意(意守某处,不胡思乱想)、持禁(限制和克制自己的欲望)、打坐(坐姿)、调息(调节呼吸)、制感(控制感官活动)、执持(专注)、禅定(静虑)和神昏(达到高超境界)。这八支中打坐和调息最为重要。

    瑜珈有很多流派,现主要有五种:1、行为瑜珈(Karnayoga),强调清心寡欲,心地善良;2、觉悟瑜珈(Gyanayoga),强调洞察世界的悟性悟力;3、王者瑜珈(Rajayoga),强调打坐调息,静心修炼;4、身手瑜珈(Hathayoga),强调除打坐调息外,还要身手配合;5、虔诚瑜珈(Bhaktiyoga),强调对神虔诚,对人仁爱。

    除了以上五种瑜珈外,印度还有类似中国硬气功的瑜珈流派,如赤脚在玻璃渣上跳舞、在胸脯上砸钢条、在脖子上顶刀枪等。

    现代瑜珈一般用于强身治病、调节情绪等健身之目的。, http://www.100md.com(赵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