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伤寒专题文集
编号:77816
强化中医临床基础学的临床指导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中医临床基础学,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纽带,最大优势在于其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中医临床各科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其伤寒六经辨证、杂病脏腑经络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辨证论治指导思想,在古今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临床各科自身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中医临床基础学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正面临着被临床各科自身辨证论治体系逐渐替代的趋势,这一态势反映在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辨证体系尤为突出。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过程,亦是中医药学向前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

    然则,从中医临床基础学角度而论,则反映出学科自身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作为一门桥梁学科,以理论指导实践,据实践发展理论,是其基本任务的两个方面。设若重此轻彼,甚或偏执一面,必然导致学科基本性质的异化。以伤寒金匮学说为例,时至明清,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之际,正是其临床指导作用日渐淡化之始。研究者奢于空谈者多,崇尚务实者少。以至于民国时期,有曹疑甫氏,以矫枉过正之态度,力扬伤寒金匮之于临床的重要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时至今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辨证论治体系,除金匮脏腑经络辨证学说外,其临床指导意义被严重淡化,临床运用多局限于外感疾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其间,不少有识之志为之呼吁,并作出巨大努力,但收效甚微。因此,世纪之交学科发展面临的任务,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其临床实践意义,强化其临床指导作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临床运用范围。

    在此,笔者就有关问题,简要表明自己的认识如下:

    一. 回顾历史,重新认识

    要重新正确认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对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只有认真回顾其发展历程,才能从中体会其真正的实际价值。

    众所周知,《内经》、《难经》的成书,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和整体观念指导思想。从中医药学的理论架构而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两个基本原则,正是其恢宏体系之核心。秦汉时期医经著作的涌现,标志着中医药学从简单的经验积累升华到理论总结阶段。而《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于东汉末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建理法方药一体化辨证论治体系。这一体系将前期理论成果具体化,赋予其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认为,理法方药一体化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意味着人类开始自觉地、能动地系统运用既有理论成果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一个崭新的医学时代已经到来。
, 百拇医药
    其后,两晋至唐初,动荡的年代为理法方药一体化辨证论治体系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此期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体系对临床的巨大指导意义,视仲景著作为匮中之宝,秘而不宣,以至于孙思邈发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感叹。

    唐宋金元时期,随着《伤寒杂病论》著作的多次收集整理和广泛传播,加之强有力的官方导向,其临床指导意义日渐深入人心,并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此期医家本着继承与发扬之精神,于临证各科之辨证论治规律展开研究,逐渐形成各科自身之辨治理论体系。如张锐的“十水”说、李杲的脾胃论、丹溪的相火说等,丰富和发展了《金匮》脏腑经络辨证理论,而其中尤以张元素之易水学说,最为突出。其《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发展和完善了这一辨证理论,内科辨治自此独具体系。以《金匮》妇人三篇为基础,此期医家不断创新发展妇产科理论,进而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问世为标志,妇产科辨治体系得以完善。《太平圣惠方》儿科12卷、刘方明等《幼幼新书》、南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意味着儿科辨治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而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这一体系形成之标志。同期,刘完素之火热论、王好古《医垒元戎》三焦气血寒热论等,则昭示着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温病辨治体系即将创立。是以有医家认为,仲景之学,至唐而为之一变。其变之实质,正是体现于临床辨治体系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而尤以创新为其显著特色。
, 百拇医药
    明清时期,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部,有鉴于伤寒金匮辨证论治体系临床运用的深入开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医家日益重视其理论总结与研究。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再次升华过程,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尽管在这次理论总结过程中,百花齐放,诸子争鸣,丰富和发展了学科理论体系,尤其是温病体系的形成,使整个学科的理论结构更趋完善,并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各科的发展。然而,学科研究同时逐渐步入一个误区,学科内部玄学盛行,崇尚空谈,不求务实,因而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势必难免。而伤寒、温病学派无谓的门户之争,更是自伤元气之举。而学科外部,临证各科理论继续发展,辨治体系相继完善,同时导致学科之间门户偏见之风日盛。这诸多内外因素,大大削减了临床基础学科理论对临床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仍在延续。不过值得庆幸者,是有不少有识之士正为此奔走呼号,积极倡导并寻求学科理论回归临床的手段和途径。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学科历经前期理论总结阶段后,理应过渡到临床实践发展阶段,验证旧说,再求新知,正是认识螺旋式上升发展之必然规律。因而,值此理论向实践过渡之新时期,强化和拓展学科理论对临床之指导作用,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当务之急。
, 百拇医药
    二. 系统总结,全面继承

    在重新认识学科的历史地位及其任务的基础上,必须冷静全面地思考完成历史使命的途径与措施。笔者认为,系统总结学科历史经验和教训,全面继承学科历经千年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是强化学科临床指导作用的首要途径。

    从前面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学科在长期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辉煌成就,亦可粗略了解学科发展的曲折历程。学科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财富。欲强化其临床指导作用,必须系统加以总结。系统总结的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学科理论体系和学说。

    总结学科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思想武器,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作出全面深刻而客观的剖析。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部分学者已在为之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而在总结学科理论体系方面,建国以来工作成效甚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全面总结和继承,其根本目的是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遗憾的是,前期工作方向不甚明确,以至于理论成果层出不穷,而于临床实际指导意义不大。甚或片面追求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假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之名,行淡化学科理论固有特色之实。因此,总结和继承学科理论体系,应当始终以回归临床为基本目的。以唯物求实之态度,返朴归真,老老实实总结和继承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现代临床之需要,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赋予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之可操作性。对目前尚不明确或难于理解之观点和学说,不贸然否定,不牵强附会,而存疑于侧,以待智者,此乃一个理论研究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 百拇医药
    三. 深入研究,理顺关系

    理论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总结,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以固有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这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毫无疑问,中医理论与临床之间,同样存在着这种基本关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作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使这种基本关系体现更加充分。

    中医各临床学科的内部,因自身条件的制约,正处于一种趋于滞缓的发展阶段,其外部则面临着现代医学强有力的挑战。内外因素的制约,使得中医临床各学科迫切需要中医理论的强力支撑和指导,以求新的突破。而从前面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意识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部,则正处于理论总结向临床实践回归的历史新时期。临床学科的外部需求和学科自身内部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走上回归临床的必由之路。

    然而,新历史时期特征决定了这次回归,并不是前期临床基础学科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翻版。与前期相比较,这一时期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中医内部,各临床学科辨治理论体系基本成熟;一是中医外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技术突飞猛进。因此,欲求临床基础学科理论能有效地指导新时期之临床实践,再现昔日之辉煌,必须正确处理好两大关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基础学科辨治体系与中医临床各学科辨治体系之间的关系。
, 百拇医药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而言,理顺其辨治体系与临床各学科辨治体系的关系,是新时期强化其临床指导作用的关键。历史渊源的追索、理论层次的建构、辨治特色的比较等等,皆是理顺其间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予以重视,深入研究。

    四. 正确导向,促进发展

    任何学科的发展,除决定于其自身内部规律以外,亦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及政治因素是其重要方面之一。纵观临床基础学科发展过程,其兴盛之期,皆与当时之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唐宋时期伤寒学的兴起,与强力的官方导向密不可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导向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强化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于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其有效途径之一,是保证正确的官方导向和理论及舆论导向。

    官方导向实际是指政策和法规的导向。在建国后的数十年中,有关官方导向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有关中医的政策法规,直接影响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而言,仅在教育改革导向方面,多次的浮沉起伏,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正确评判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整个中医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给予正确之政策法规导向,制定必要的保障措施,并进而保证恰当的社会舆论导向,是促进临床基础学科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

    其次,在中医药研究队伍内部,强化对临床基础学科之于中医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其沟通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必要性的理解,进而确立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研究导向,亦是保证该学科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曾有过辉煌的时期,而现时则正面临着由理论总结向实践验证的转折关头。因此,有必要系统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全面继承学科的理论体系;通过深入研究,理顺各学科辨治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在政策及理论研究各方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导向,以促进学科继续发展,强化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百拇医药(万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