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概述
编号:81839
“内智”“外脑”联手促发展 安徽医大皮肤学科跻身先进行列
http://www.100md.com 2000年6月24日 健康报
     以进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为标志,安徽医科大学皮肤与性病学科开始在国内起飞,近年来,在皮肤分子免疫学、皮肤细胞免疫学、皮肤免疫病理学、皮肤流行病学等方面均取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使学科建设迅速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安徽医大皮肤与性病学科曾苦于缺乏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的人才,多年来学科发展缓慢。1994年,原该校毕业生张学军在原上海医大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安徽医大,开始了皮肤分子免疫学研究,并逐渐在国内皮肤学界崭露头角。1996年,学校请来了留学丹麦并在皮肤细胞免疫学上取得显著成果的谭锦泉教授,组成了“内智’、“外脑”联手的学科发展“双子星座”。

    这期间,谭锦泉教授在丹麦国立医院过敏研究中心和安徽医大间穿梭往来,串起了双方的研究项目,充分发挥了国外的资金、信息优势和国内的人才、现场优势。他申报的“银屑病素受体的研究”、“TAN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机制研究”、“TAN细胞的生物学和生物药动学”等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引进国外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并在短期内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美国《血液》、《免疫学》杂志发表论文3篇。张学军教授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相关抗原的研究”中也屡有成果,在有关领域已达到国内或

    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1999年,以他为首申报的“银屑病易感基因的前期研究”进入国家863计划项目,这个项目将用15年的时间,搞清楚银屑病的遗传、免疫与环境的关系,并找到该病的易感基因。张学军博士也被国家人事部等遴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的学科带头人。

    安徽省和安徽医大也对这个学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5年来已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建立起装备精良的专业实验室,并通过招收硕士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从而为学科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