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甘草
编号:88101
学习许鹏龄老师临床应用甘草体会
http://www.100md.com 当代中医网
     [作 者]

    杨新玲

    [单 位]

    [来 源]

    [全 文]

    甘草,味甘,性平,归十二经。且有补脾、润肺、解毒、缓急、和药等作用。用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能补脾而益气;用治肺失肃降、咳嗽气急,能润肺而祛痰;治痈疽疮毒,食物或药物中毒,能解疮毒、食毒和百药毒;用治腹痛挛急,脚挛急不伸等症,能缓解拘挛而止疼痛;还可缓和药性,起到调和药性以得其平。《本经》认为:“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用药法象》则曰:“补脾胃、润肺”。所以甘草的应用甚为广泛,但甘草又能令人中满,久服较大剂量的甘草,每易引起浮肿,所以临床的常用量多为2—10克。许鹏龄老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辩证准确、用药严谨,对许多病证及临床用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用甘草,有时剂量可达60克,在方中起主导作用,而患者感觉良好,亦无不适之证,治疗效果颇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在治疗胃脘痛、口腔溃疡、喘证等疾病上应用甘草的经验。
, http://www.100md.com
    一、胃院痛

    胃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 ,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实,中气不足,治宜温中健脾。甘草配干姜为主。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所致的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应以养阴益胃为主,常用甘草配芍药。

    例一:刘××,女,50岁,1992年3月初诊。

    主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0余年

    现病史:20余年前患者因食冷而出现胃脘疼痛,经服中西药(具体不详)及局部保温后缓解,以后每因天气变化及饮食不当时即出现胃脘疼痛,喜暖喜按,手足不温,纳食减少,肠鸣漉漉,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辩证:脾胃虚寒
, 百拇医药
    立法:温中健脾

    处方:甘草30g 干姜30g 黄芪30 桂枝12g 吴萸12g 芍药15g 白术15g水煎服,日三次,三剂。

    患者服用三剂后,诸证均减,连续服用三个月后,基本痊愈。

    例二:王××,女性,16岁,1991年8月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七、八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患者胃脘隐痛已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加甚,伴口干渴,心烦起急,大便偏干,舌质偏红少津,脉沉细略数。

    辩证:胃阴不足

    立法:益胃养阴

    处方:甘草30g 杭芍30g 沙参30g 生地15g 麦冬15g 大黄30g 诃子6g 当归12g
, http://www.100md.com
    水煎服,日二次,五剂。

    患者服用五剂后,胃痛有所缓解,大便已通,上方继服一月后痊愈。

    按语:以上两病例中,甘草主要起补脾,缓急之功。甘草配干姜:因干姜味辛,性热,为温中散寒之主药,二药相伍,辛甘化阳,温中健脾;甘草配芍药;因芍药既能平肝缓急,解痉止痛,又能养血柔肝,敛阴益脾,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配甘草之补脾缓解,则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酸甘化阴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甘草对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能吸附胃酸,抑制其基础分泌量,缓解胃肠痉挛,且与芍药花甙有协同作用。

    二、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上腔内部肌膜包括唇、舌、颊及齿龈部位出现黄色或灰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疡点,单个或多个不等,溃疡周边规则,疼痛或饮食刺激时痛为特征。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许鹏龄主任在临床治疗该病时,多用甘草配胡连以清热解毒燥湿。
, 百拇医药
    例三:苑××,女性,53岁,1991年4月初诊。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十余年

    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自服清热泻火之剂及西药抗菌素、维生素等治疗后,稍有减弱,但不愈合,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近来口疮疼痛较甚,影响进食,伴口臭,心烦起急,大便干燥如球状,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湿热内蕴,熏蒸于上

    立法:清热化湿

    处方:甘草30g 公英30g 胡连12g 乌梅12g 栀子9g 五倍子6g

    水煎服,日二次,五剂。

    服用五剂后,患者感觉良好,溃疡面基本愈合,疼痛减轻,大便较前为畅,为进一步巩固疗效,甘草逐渐加量至60g,胡连加量至30g,继续服用二月余痊愈,未再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按语:《至济总录》指出,“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口疮者,亦疮疡也。主因嗜食肥甘厚味之品而形成心脾积热,脾失健运,湿浊内阻,久而湿热内蕴,熏发口舌而致口疮。因甘草具有解毒之功,适用于疮疡肿毒,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甘草甜素有解毒作用。胡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甘草与之相配,共奏清热解毒燥湿之功,使口疮得愈。

    三、喘证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为肺气不足,治宜补肺益气养阴;咳喘日久还可见食少便溏,腹中气坠,此乃中气虚弱,脾肺同病,应用补脾养肺,益气升陷之法。甘草配干姜、乌梅为主方。

    例四:刘××,男,49岁,1991年9月初诊

    主诉:咳喘间断发作三年,加重一月。
, http://www.100md.com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因感冒引起发热、咳嗽、头痛,经当地医院肌注安痛定,口服感冒药后好转,以后经常感冒,时轻时重,严重时则伴咳嗽,喘憋、胸闷、夜间尤甚,经当地医院给予感冒药及氨茶硷等药治疗后效不明显,逐加服强的松(30mg/日,两月后减为5mg/日),咳喘稍减,近一月来自觉咳喘加甚,胸闷,夜间明显,伴气短,吐稀白痰,神疲乏力,纳食不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嚅细。

    辩证:肺脾两虚

    立法:益肺健脾

    处方:甘草30g 干姜12g 乌梅12g 诃子9g 半夏15g 大黄30g

    水煎服,日三次,七剂。

    同时停服西药,服用上方七剂后,自觉周身轻松,夜间咳喘减轻。二诊甘草量加至45g,干姜加至18g,其余药量未变,又服七剂后,夜间咳喘已基本缓解。许鹏龄主任认为此患肺脾两虚较甚,治疗仍应以补肺调脾为主。故又用:甘草60g 干姜20g 乌梅12g 大黄30g 半夏15g 白芥子9g

    患者连续服用上方半年余,咳喘基本上痊愈,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久咳伤肺,肺气大虚,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喘咳。另久延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方中甘草既益肺又补脾,配干姜以温中健脾,温肺化痰;乌梅酸涩收敛,可收敛肺气,与甘草同用,可润肺祛痰,善治久咳肺气浮散之症。

    通过以上病例,可以明显看出甘草的补脾、润肺、解毒、缓急之功效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也充分证明许鹏龄老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他在治疗各种疾病中辩证准确,用药得当,方小药重力专,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