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短路”变“通途”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激动起源的部位、频率、节律、传导时间或传导途径“短路”等一项或多项发生异常所致的一类心脏疾病,在我国仅患有心动过速的病人就达500多万。近年来一种名为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它通过人为地破坏心脏房室的异位旁路等恢复正常的传导途径,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这一新技术开辟了治疗心律失常的新途径,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人体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心脏内的窦房结,然后经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和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至心室,该种心律被称为窦性心律。当心脏激动的起源和传导途径等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阻滞等。临床上以胸痛、心悸、脉象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头晕、目眩、气促、汗出肢冷等症状。
临床电生理研究表明:心律失常与心肌组织的内部变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成为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病理解剖基础。研究证实,造成心律失常的异常心肌组织有:心房传导纤维经旁路进入心室、部分或全部房—室结及结区短路或旁路、附属结室纤维和心房异常组织等。由于这些异常心肌组织的存在而导致心肌电传导、不应期或冲动形成的异常,表现为心肌组织的收缩节律异常。因此,心律失常的治疗的原则就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不可逆地破坏或切除这些异常的心肌组织。
, 百拇医药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因此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以往虽然有一些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大多仅能够对心律失常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而且,由于心律失常的多样性,寻找到适合于某个患者的药物在临床上也是一件十分繁重和艰难的工作,而且长期服药会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而根治心律失常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心脏手术,但手术的高风险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的。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射频消融这种介入性非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开始进入临床,这种方法是将某种形式的能量经过心脏导管送到心脏内的待消融部位,并使该病变部位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临床实践证明射频消融为众多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摆脱了对心脏手术的依赖和恐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和成本。
人体的心脏组织像人体的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热容物质。当有热流流入任一心脏组织元处或该处有热量产生时,部分热量就被该组织元吸收,这就是消融的物质基础。射频消融是一个不可逆破坏或切除异常心肌组织的方法,它是一个热输入和复杂的能量转移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心脏组织内部的热传导、热对流、热吸收和代谢生热,又有外部的产热。外部能量与热能的转换、深层心脏组织与表层心脏组织连续不断的热能交换最终完成整个治疗,在消融过程中,心脏各腔室内的血流不停地流动,这对消融有冷却散热作用并有利于保护非消融区。
, 百拇医药
射频消融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医生将频率在500千赫兹至700千赫兹的射频电流经过一个静脉或动脉心脏导管,在X线监视导向下送到心脏的病变部位(主动电极),该射频电流由主动电极流入消融部位的心脏组织,然后回到位于患者背部的被动电极,最后返回到产生射频信号的发生器。射频消融通过在待消融区产生焦耳热,人为地改变或除去产生心律失常的心脏异常或增生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自从第一次报道用直流电消融狗心脏的杀氏束和不久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消融人的房室连接来治疗执拗性室上心率过速后,射频消融疗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临床应用范围现已扩展到心脏房室连接、房—室结及结区、附属房室旁路和心房或心室组织;同时通过生物组织的实验,人们还找出了影响包括电极尺寸、功率水平和组织温度等在内的影响射频消融治疗的各种因素,使这一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全新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其安全性如何呢?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的“射频消融引起心肌损伤及其对氧自由基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研究对此作出了回答: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确有轻微的心肌损伤,但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不良后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对用射频消融技术而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病理生理发展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虽然心肌损伤后可引起氧自由基这一有害物质的增加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但人体的“自卫”能力可使血液中对抗氧自由基的超氧歧化酶也增加了,由于肿瘤坏死因子没有明显增加,由此所造成的进一步损伤也是局限并且微弱的。因此,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上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有关专家指出,与任何一项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样,射频消融技术目前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制定消除终点困难,需要长期随访确定;心律失常可能因消融病灶复发或新的病灶产生而复发等,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指征。如有明显症状且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病人希望不依赖药物或器械治疗而改善生活质量等。鉴于现阶段射频消融技术还是一项正在完善的技术,有专家认为,病例选择的标准应为:一、年龄小于70岁的阵发性房颤,大于70岁者根据患者体质决定;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同时伴有频发房早;三、多种药物治疗无效且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四、既往有栓塞史或房颤发作时血液动力学明显恶化者优先考虑;五、非瓣膜病房颤;六、如为慢性或持续性房颤,应具有复律指征,且复律后有频发房早。总之,应根据不同的心室失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据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介绍,1991年10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功地独立完成了我国的第一例射频消融心脏介入手术。10年来,这一技术在我国迅速走向成熟,快速增长的治疗总病例数和98%的成功率都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许多难治性心律失常患者成为射频消融技术的受益者。通过1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三级医院和很多二级医院都可以开展这一技术,技术骨干已经达到四五百人。到1995年末,射频消融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累计完成1.5万例,截至目前已根治超过10万例病人,一批年轻学者成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995年“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国产仪器研制临床研究和技术推广”科研课题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http://www.100md.com
人体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心脏内的窦房结,然后经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和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至心室,该种心律被称为窦性心律。当心脏激动的起源和传导途径等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阻滞等。临床上以胸痛、心悸、脉象异常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头晕、目眩、气促、汗出肢冷等症状。
临床电生理研究表明:心律失常与心肌组织的内部变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成为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病理解剖基础。研究证实,造成心律失常的异常心肌组织有:心房传导纤维经旁路进入心室、部分或全部房—室结及结区短路或旁路、附属结室纤维和心房异常组织等。由于这些异常心肌组织的存在而导致心肌电传导、不应期或冲动形成的异常,表现为心肌组织的收缩节律异常。因此,心律失常的治疗的原则就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不可逆地破坏或切除这些异常的心肌组织。
, 百拇医药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因此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以往虽然有一些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大多仅能够对心律失常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而且,由于心律失常的多样性,寻找到适合于某个患者的药物在临床上也是一件十分繁重和艰难的工作,而且长期服药会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而根治心律失常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心脏手术,但手术的高风险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适用的。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射频消融这种介入性非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开始进入临床,这种方法是将某种形式的能量经过心脏导管送到心脏内的待消融部位,并使该病变部位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临床实践证明射频消融为众多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摆脱了对心脏手术的依赖和恐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和成本。
人体的心脏组织像人体的其它组织一样是一种热容物质。当有热流流入任一心脏组织元处或该处有热量产生时,部分热量就被该组织元吸收,这就是消融的物质基础。射频消融是一个不可逆破坏或切除异常心肌组织的方法,它是一个热输入和复杂的能量转移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心脏组织内部的热传导、热对流、热吸收和代谢生热,又有外部的产热。外部能量与热能的转换、深层心脏组织与表层心脏组织连续不断的热能交换最终完成整个治疗,在消融过程中,心脏各腔室内的血流不停地流动,这对消融有冷却散热作用并有利于保护非消融区。
, 百拇医药
射频消融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医生将频率在500千赫兹至700千赫兹的射频电流经过一个静脉或动脉心脏导管,在X线监视导向下送到心脏的病变部位(主动电极),该射频电流由主动电极流入消融部位的心脏组织,然后回到位于患者背部的被动电极,最后返回到产生射频信号的发生器。射频消融通过在待消融区产生焦耳热,人为地改变或除去产生心律失常的心脏异常或增生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自从第一次报道用直流电消融狗心脏的杀氏束和不久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消融人的房室连接来治疗执拗性室上心率过速后,射频消融疗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临床应用范围现已扩展到心脏房室连接、房—室结及结区、附属房室旁路和心房或心室组织;同时通过生物组织的实验,人们还找出了影响包括电极尺寸、功率水平和组织温度等在内的影响射频消融治疗的各种因素,使这一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全新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其安全性如何呢?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的“射频消融引起心肌损伤及其对氧自由基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研究对此作出了回答: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确有轻微的心肌损伤,但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不良后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对用射频消融技术而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病理生理发展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虽然心肌损伤后可引起氧自由基这一有害物质的增加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但人体的“自卫”能力可使血液中对抗氧自由基的超氧歧化酶也增加了,由于肿瘤坏死因子没有明显增加,由此所造成的进一步损伤也是局限并且微弱的。因此,射频消融术在临床上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有关专家指出,与任何一项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样,射频消融技术目前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制定消除终点困难,需要长期随访确定;心律失常可能因消融病灶复发或新的病灶产生而复发等,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指征。如有明显症状且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病人希望不依赖药物或器械治疗而改善生活质量等。鉴于现阶段射频消融技术还是一项正在完善的技术,有专家认为,病例选择的标准应为:一、年龄小于70岁的阵发性房颤,大于70岁者根据患者体质决定;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同时伴有频发房早;三、多种药物治疗无效且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四、既往有栓塞史或房颤发作时血液动力学明显恶化者优先考虑;五、非瓣膜病房颤;六、如为慢性或持续性房颤,应具有复律指征,且复律后有频发房早。总之,应根据不同的心室失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据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介绍,1991年10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功地独立完成了我国的第一例射频消融心脏介入手术。10年来,这一技术在我国迅速走向成熟,快速增长的治疗总病例数和98%的成功率都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许多难治性心律失常患者成为射频消融技术的受益者。通过1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几乎所有三级医院和很多二级医院都可以开展这一技术,技术骨干已经达到四五百人。到1995年末,射频消融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累计完成1.5万例,截至目前已根治超过10万例病人,一批年轻学者成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1995年“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国产仪器研制临床研究和技术推广”科研课题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