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药前沿 > 纳米专题
编号:123360
南大一纳米研究成果给癌病患者带来福音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2日 科学时报
     本报讯是药三分毒,常用抗癌药阿霉素、喜树碱的毒副作用尤其厉害。如何在临床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同时又使抗癌药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降至最低,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最近,南京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研发出一项技术,用可降解的高分子纳米材料负载药物直接释放到病灶部位,给癌病患者带来福音。

    可降解高分子纳米微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药物载体技术,它利用不同大小粒子在人体内分布的特异性,以及不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生物相容性,负载药物直接输送到病灶部位,缓慢释放,增加局部受药浓度,延长药效,从而达到药物在体内病症部位缓控释放和靶向给药的目的,以减轻药物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该技术对临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南京大学杨昌正、蒋锡群课题组1997年开始进行载药高分子纳米微粒的研究。4年来,他们参照国外研究经验,成功搭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高分子纳米微粒的技术平台,并发展了6种载药高分子纳米体系。他们发展的以纳米微粒包裹阿霉素的方法,粒径控制在45纳米-100纳米,药物缓释可持续20天。负载喜树碱的纳米微粒具有一定的靶向功能,注射到老鼠体内后,发现喜树碱在老鼠的脑、肝、心及脾脏富集,预示这种纳米微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治疗脑肿瘤有特别意义。

    该课题组还在载药纳米微粒的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探索了控制纳米微球粒径的途径,对制备纳米微球的高分子材料进行了筛选,发展了数种制备纳米微球的方法,并对高分子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及释放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课题组利用纳米微球技术包裹小分子的核磁造影增强剂,动物实验表明,这种造影剂具有长循环的特点,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极大地提高核磁共振诊断脑部疾病的准确性。该技术在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

    据蒋锡群副教授介绍,可降解高分子纳米微球载药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美国,仅具有缓释功能的药物产品1997年的销售量就达到138亿美元。目前,课题组正在积极进行载药微球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准备在3年内拿出2-3种可供工业化生产的纳米药物产品,并推广应用。, http://www.100md.com(李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