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23968
“口渴与否”在六经辨证中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659期
     “口渴与否”对六经辨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用于判断病证的位置、性质以及治则等诸多方面。

    一、判断病证的位置

    1.判断表里

    《伤寒论》第26条指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而第25条说“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前者有口渴之症说明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邪已内陷转阳明而气液两伤,而后者无口渴,说明虽大汗出但未出现热盛而气液不足的里证。成无己说:“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里有热”。

    2.判断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

    口渴与否对于水停中焦还是水蓄下焦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伤寒论》第73条指出“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口渴为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水不化津,津不上承;口不渴说明水饮停于中焦,水津尚能敷布。

    3.判断自利属太阴与少阴

    《伤寒论》第277条指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而第282条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说明口渴与否对自利属太阴还是少阴有着关键性的辨证作用。不渴为脾脏为脾脏有寒,属太阴之病;口渴属少阴里虚寒之证。前者为单纯的脾阳不足,后者是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则见口渴。

    二、判断是否兼有水饮内结

    《伤寒论》第147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惟少阳证一般是胸胁满、小便利呕而不渴,今出现渴而不呕且伴有小便不利,多是少阳病兼有水饮内结,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津不上承,故而口渴。若无水饮内结的兼症,则水道通调,阳气宣化,津能上承,不会出现口渴。

    三、判断寒热阴阳

    口渴与否可以判断病证的寒热阴阳,《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口渴与否是其辨证的关键,不渴说明脾脏有寒,而若为里热之下利则热邪伤津,故必出现口渴,《医宗金鉴》说:“凡自利而渴者,里有热,属阳也。若自利不渴,则为里有寒,属阴也。”又如《伤寒论》第386条指出:“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若其人表现为热多而渴欲饮水的,表明邪在阳分,表不解而里不和,气化不行,升降失常,津不上承故口渴;若其人寒多而口不渴的,表明邪在阴分,中焦虚寒,寒湿内盛。

    四、判断能否利小便

    《伤寒论》第244条指出“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口渴说明热盛津已伤,是引水自救的反映,此时化源不足,体液缺乏,小便必少,当用清热生津之剂,切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小便。, 百拇医药(冯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