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医药发展的五大战略
北京藏医学院黄福开
当前,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为民族医药事业提供重大机遇。与此同时,民族医药还面临中国加入WTO、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现代医学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等一系列新形势。为此,如何从战略高度上对民族医药工作统观全局、把握重点,理顺思路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
民族医药是一个产业群概念,它同时跨跃多个产业部门。我们依据四次产业分类方法,将民族医药划分为四大门类:
第一产业部门: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驯养业;
第二产业部门:民族药及保健产品的制造工业;
第三产业部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服务行业(医疗、旅游、商贸等);
, http://www.100md.com
第四产业部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知识产业(科研、教育、信息产业、新闻出版等),它们同属于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
根据这一划分方法,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应注重以下三个要点:
1.1全面理解,综合指导,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产业的理解多局限在赢利性行业,尤其是近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众多新兴产业的兴起,民族医药产业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主要表现为:1、原来未形成规模经营的药材采、种、养行业的地位得以提升,并成为整个产业群的资源基础部门;2、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事业单位的医疗、科研、教育、传播等部门必须走向市场,按其性质分属第三、第四产业;3、民族医药行业系统内的信息产业如医疗软件、藏医药网站运营等属新兴产业,划入第四产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全面理解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内涵,加以综合指导。因为在四个产业部门中,前者依次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后者又为前者提供必需的服务与导向,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也环环相接,缺一不可,因而,我们必须树立民族医药的大产业观,把四次产业作为一盘棋统筹思考,以促进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 http://www.100md.com
1.2发挥资源优势,树立支柱产业观念。民族医药是西部地区的重要资源,它既包括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也包括各族人民积累的卫生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机结合,使民族医药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族药制药工业的经济增长势头已十分突出。以贵州为例,1995年全省民族药工业产值为246.88万元,占全省医药工业产值的4%,至1998年则达到7.8亿元,占医药工业产值的40.8%。因此民族医药工业已被该省确定为优势资源之一。又如,青海的藏药企业1999年总产值为1亿元,已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而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公司则在1999年7月成功上市,成为西藏第一家上市公司。从长远角度来看,民族药属轻工业,与西部其他如矿产、电力等资源优势行业相比,具有投资规模小、回收资金快、科技附加值高、破坏环境程度小或无、便于综合开发等优点,发展成为西部支柱产业是必然的。
1.3结合各地实际,抓好龙头产业部门。从民族医药工作全局来看,民族药工业是支柱性产业。但就各具体地区而言,则应根据本地情况,抓好龙头产业部门,避免民族药厂一哄而上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际上各个部门均存在巨大商机,如在气候适宜、人文景观丰富的地区,应着力发展民族药种养业和旅游业;中小城市应以药材的加工与流通为重点;在中心城市则重点发展医教研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一个地区而言,不宜强调一定要建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医药产业体系,应不求全面只求特色,重点抓好龙头产业部门,以带动和搞活整个民族医药市场。
, http://www.100md.com
1.4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市场接轨。当前民族药厂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效果差等现象,我们必须尽快通过兼并、联合、破产、出售等多种形式深化改革,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民族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必须大胆引进先进经验,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实现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其他如医疗、旅游等企业也都应积极采取现代管理模式,与国际市场接轨。
2.民族医药的卫生扶贫战略
西部地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尚未达到温饱水平。为此我国政府把卫生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线长且不发达,卫生基础薄弱,开展医疗服务的难点多、难度大,尤其是现代医疗器械及药品价格偏高,技术更新快,这就大大增加了卫生扶贫的成本,降低了扶贫效能。根据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潜在价值,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应把民族医药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优势在于:民族医药在西部具有广泛认同感;民族医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民族医疗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丰富防治经验;民族医疗已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民族医疗能满足多层次需求。在具体工作中,可首先把已成熟的疗法和药品在社区卫生医疗体系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推广,以弥补西部卫生基础设施的不足。同时也应认清民族医疗与现代医疗各自的优势和弱势,在制定卫生扶贫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合理分配,互相补充,并把提高民族医疗的科技含量及整体水平作为基本方针。
, http://www.100md.com
3.民族医药的人才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西部与东部人才严重失衡,有资料显示,东部平均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而西部只有2名;东部每人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年零9个月,而西部仅有3年零6个月。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医药人才更紧缺。据1997年统计结果,在编的全国民族医药人员仅有10442人,而且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总体来说,发展民族医药的人才症结主要表现为:1、许多老民族医受语言及从业资格限制后继乏人;2、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3、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4、现代化管理型人才奇缺;5、用人观念陈旧,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有利环境。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民族医药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其中包括:
继续发展民族医药教育,切实执行316计划。第二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了“316”工程,其中30个重点建设的医教研机构和100名民族医药的学科带头人计划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民族医药教育的工作重点包括:老民族医的传、帮、带;青年民族医的全面培养;发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鼓励民办教育和师带徒形式。
, 百拇医药
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这种流动机制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在“请进来”的人才中,应以生物、理化、经营等现代学科人才为重点;在“走出去”的人才中,不仅要鼓励青年骨干到东部学习和工作,还要安排有真才实学的民族医专家在东部地区讲学和开诊,可达到宣传民族医药、培养人才的多种效果。
以重点项目促进研发,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从全球角度观察,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产业,但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当前在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优势阶段,科技含量很低。近10年来,全国民族医药的科研成果近300项,省部级成果30多项,如何对这些成果加以保护并转化,应引起关注。当前在研发人才、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将各方面资金集中到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上,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这种思路是切实可行的。另外,重视对民族医药的开发及二次开发,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符合当前“天然药物”的消费潮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民族医药的环保战略
, 百拇医药
为了避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央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要求走开发与环保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由于民族药材直接取自自然,涉及动物、植物与矿物,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民族医药各产业部门必须实施环保战略。
开展药材资源调查,做好统筹规划。各地应集中力量,着手对本地区的药材资源生长情况、每年可开采量及实际用材量开展系统调查,为民族医药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因此药材资源必须统一规划,搞好撒种补播,轮采轮挖工作,把人工栽培与天然种植、人工驯养与天然放养有机结合,为整个民族医药产业提供活水之源。
以开发促环保,实施综合治理。从民族药材中选择适宜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并兼顾经济效益和药物效能,是一条改变西部荒山滩地的积极途径。其中,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是这一工作的关键。
, 百拇医药 开展环保营销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时尚。民族医药的营销战略中一定要打出环保牌。此外,很多药材的生长地如内蒙草原、天山、青藏雪域、西双版纳等本身就具自然神奇的魅力,只要精心找点,围绕药材的纯天然品质作好文章,环保营销战略便能事半功倍。这种营销战略集中应用于药品及保键品的流通领域,由此进一步扩展到特色旅游、医疗等相关行业。
5.民族医药的文化战略
与现代科学结合,拓展生命科学文化。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古老的生命科学文化,具有独立诊疗体系的就有藏、蒙、维、朝、傣等五种,另有20多种民族医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为了振兴这种古老的生命科学文化,我们必须将民族医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主要包括:1、现代医学与民族医学在临床中的结合研究;2、把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与民族新药的开发相结合;3、民族医药的传播手段现代化,如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及设立专门的民族医药网站。北京藏医院正以自身的民族医药优势为依托,尝试与清华科技园的全面合作,力争在医疗、科研、培训、传播领域占领科技至高点,为古老生命文化的振兴抛砖引玉。
紧跟时代步伐,振兴民族文化。每一种民族医药流派,都深深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并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内容息息相关,其理论规范、思维方式、技术手段、道德伦理等内容也都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发展民族医药,振兴民族文化,必然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稳定。, http://www.100md.com
当前,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为民族医药事业提供重大机遇。与此同时,民族医药还面临中国加入WTO、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现代医学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等一系列新形势。为此,如何从战略高度上对民族医药工作统观全局、把握重点,理顺思路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
民族医药是一个产业群概念,它同时跨跃多个产业部门。我们依据四次产业分类方法,将民族医药划分为四大门类:
第一产业部门:民族药材的采集业、种植业、驯养业;
第二产业部门:民族药及保健产品的制造工业;
第三产业部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服务行业(医疗、旅游、商贸等);
, http://www.100md.com
第四产业部门:与民族医药相关的知识产业(科研、教育、信息产业、新闻出版等),它们同属于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
根据这一划分方法,民族医药的产业化战略应注重以下三个要点:
1.1全面理解,综合指导,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产业的理解多局限在赢利性行业,尤其是近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与众多新兴产业的兴起,民族医药产业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主要表现为:1、原来未形成规模经营的药材采、种、养行业的地位得以提升,并成为整个产业群的资源基础部门;2、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事业单位的医疗、科研、教育、传播等部门必须走向市场,按其性质分属第三、第四产业;3、民族医药行业系统内的信息产业如医疗软件、藏医药网站运营等属新兴产业,划入第四产业。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全面理解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内涵,加以综合指导。因为在四个产业部门中,前者依次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后者又为前者提供必需的服务与导向,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也环环相接,缺一不可,因而,我们必须树立民族医药的大产业观,把四次产业作为一盘棋统筹思考,以促进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 http://www.100md.com
1.2发挥资源优势,树立支柱产业观念。民族医药是西部地区的重要资源,它既包括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也包括各族人民积累的卫生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机结合,使民族医药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族药制药工业的经济增长势头已十分突出。以贵州为例,1995年全省民族药工业产值为246.88万元,占全省医药工业产值的4%,至1998年则达到7.8亿元,占医药工业产值的40.8%。因此民族医药工业已被该省确定为优势资源之一。又如,青海的藏药企业1999年总产值为1亿元,已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而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公司则在1999年7月成功上市,成为西藏第一家上市公司。从长远角度来看,民族药属轻工业,与西部其他如矿产、电力等资源优势行业相比,具有投资规模小、回收资金快、科技附加值高、破坏环境程度小或无、便于综合开发等优点,发展成为西部支柱产业是必然的。
1.3结合各地实际,抓好龙头产业部门。从民族医药工作全局来看,民族药工业是支柱性产业。但就各具体地区而言,则应根据本地情况,抓好龙头产业部门,避免民族药厂一哄而上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际上各个部门均存在巨大商机,如在气候适宜、人文景观丰富的地区,应着力发展民族药种养业和旅游业;中小城市应以药材的加工与流通为重点;在中心城市则重点发展医教研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一个地区而言,不宜强调一定要建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医药产业体系,应不求全面只求特色,重点抓好龙头产业部门,以带动和搞活整个民族医药市场。
, http://www.100md.com
1.4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市场接轨。当前民族药厂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效果差等现象,我们必须尽快通过兼并、联合、破产、出售等多种形式深化改革,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民族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必须大胆引进先进经验,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实现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其他如医疗、旅游等企业也都应积极采取现代管理模式,与国际市场接轨。
2.民族医药的卫生扶贫战略
西部地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尚未达到温饱水平。为此我国政府把卫生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线长且不发达,卫生基础薄弱,开展医疗服务的难点多、难度大,尤其是现代医疗器械及药品价格偏高,技术更新快,这就大大增加了卫生扶贫的成本,降低了扶贫效能。根据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潜在价值,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应把民族医药作为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优势在于:民族医药在西部具有广泛认同感;民族医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民族医疗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有丰富防治经验;民族医疗已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民族医疗能满足多层次需求。在具体工作中,可首先把已成熟的疗法和药品在社区卫生医疗体系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推广,以弥补西部卫生基础设施的不足。同时也应认清民族医疗与现代医疗各自的优势和弱势,在制定卫生扶贫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合理分配,互相补充,并把提高民族医疗的科技含量及整体水平作为基本方针。
, http://www.100md.com
3.民族医药的人才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西部与东部人才严重失衡,有资料显示,东部平均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18名,而西部只有2名;东部每人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0年零9个月,而西部仅有3年零6个月。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医药人才更紧缺。据1997年统计结果,在编的全国民族医药人员仅有10442人,而且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总体来说,发展民族医药的人才症结主要表现为:1、许多老民族医受语言及从业资格限制后继乏人;2、大量民间医生亟待进行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3、缺乏必要机制吸引相关学科人员参与民族医药研发工作;4、现代化管理型人才奇缺;5、用人观念陈旧,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有利环境。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民族医药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其中包括:
继续发展民族医药教育,切实执行316计划。第二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了“316”工程,其中30个重点建设的医教研机构和100名民族医药的学科带头人计划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民族医药教育的工作重点包括:老民族医的传、帮、带;青年民族医的全面培养;发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鼓励民办教育和师带徒形式。
, 百拇医药
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这种流动机制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在“请进来”的人才中,应以生物、理化、经营等现代学科人才为重点;在“走出去”的人才中,不仅要鼓励青年骨干到东部学习和工作,还要安排有真才实学的民族医专家在东部地区讲学和开诊,可达到宣传民族医药、培养人才的多种效果。
以重点项目促进研发,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从全球角度观察,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型产业,但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当前在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优势阶段,科技含量很低。近10年来,全国民族医药的科研成果近300项,省部级成果30多项,如何对这些成果加以保护并转化,应引起关注。当前在研发人才、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将各方面资金集中到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上,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这种思路是切实可行的。另外,重视对民族医药的开发及二次开发,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符合当前“天然药物”的消费潮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民族医药的环保战略
, 百拇医药
为了避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中央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要求走开发与环保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由于民族药材直接取自自然,涉及动物、植物与矿物,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民族医药各产业部门必须实施环保战略。
开展药材资源调查,做好统筹规划。各地应集中力量,着手对本地区的药材资源生长情况、每年可开采量及实际用材量开展系统调查,为民族医药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因此药材资源必须统一规划,搞好撒种补播,轮采轮挖工作,把人工栽培与天然种植、人工驯养与天然放养有机结合,为整个民族医药产业提供活水之源。
以开发促环保,实施综合治理。从民族药材中选择适宜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并兼顾经济效益和药物效能,是一条改变西部荒山滩地的积极途径。其中,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是这一工作的关键。
, 百拇医药 开展环保营销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时尚。民族医药的营销战略中一定要打出环保牌。此外,很多药材的生长地如内蒙草原、天山、青藏雪域、西双版纳等本身就具自然神奇的魅力,只要精心找点,围绕药材的纯天然品质作好文章,环保营销战略便能事半功倍。这种营销战略集中应用于药品及保键品的流通领域,由此进一步扩展到特色旅游、医疗等相关行业。
5.民族医药的文化战略
与现代科学结合,拓展生命科学文化。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古老的生命科学文化,具有独立诊疗体系的就有藏、蒙、维、朝、傣等五种,另有20多种民族医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为了振兴这种古老的生命科学文化,我们必须将民族医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主要包括:1、现代医学与民族医学在临床中的结合研究;2、把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与民族新药的开发相结合;3、民族医药的传播手段现代化,如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及设立专门的民族医药网站。北京藏医院正以自身的民族医药优势为依托,尝试与清华科技园的全面合作,力争在医疗、科研、培训、传播领域占领科技至高点,为古老生命文化的振兴抛砖引玉。
紧跟时代步伐,振兴民族文化。每一种民族医药流派,都深深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并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内容息息相关,其理论规范、思维方式、技术手段、道德伦理等内容也都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发展民族医药,振兴民族文化,必然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稳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