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草部
人参一
-
反藜芦, 味甘微苦, 微温, 气味颇厚, 阳中微阴, 气虚血虚俱能补。 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 阴血崩溃者, 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 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 惟其味甘而纯正, 所以能补血。 故凡虚而发热, 虚而自汗, 虚而眩运,虚而困倦, 虚而惊惧, 虚而短气, 虚而遗泄, 虚而泻利, 虚而头疼, 虚而腹痛,虚而饮食不运, 虚而痰涎壅滞, 虚而嗽血吐血, 虚而淋沥便闭, 虚而呕逆躁烦,虚而下血失气等证, 是皆必不可缺者, 第欲以气血相较,则人参气味颇轻而属阳者多, 所以得气分者六, 得血分者四。 总之不失为气分之药。
而血分之所不可缺者。 为未有气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 故扁鹊曰: 损其肺者益其气,须用人参以益之, 肺气既王, 余脏之气皆王矣。 所以人参之性, 多主于气,而凡脏腑之有气虚者, 皆能补之。 然其性温, 故积温亦能成热, 若云人参不热则可,云人参之性凉, 恐未必然。 虽东垣云: 人参, 黄耆为退火之圣药, 丹溪云:
虚火可补, 参术之类是也, 此亦皆言虚火也。 而虚火二字, 最有关系,若内真寒而外假热者, 是为真正虚火, 非放胆用之, 必不可也。 然有一等元阴亏乏,而邪火烁于表里, 神魂躁动, 内外枯热, 真正阴虚一证, 谁谓其非虚火?
若过用人参, 果能助热。 若王节斋云: 阳旺则阴愈消, 及<节要>云:
阴虚火动者勿用, 又曰: 肺热还伤肺等说, 固有此理, 亦不可谓其尽非。
而近之明哲如李月池辈, 皆极不然之, 恐亦未必然也。 夫虚火二字,最当分其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惟勿以成心而执己见,斯可矣。 如必欲彼此是非, 是所谓面东方不见西墙, 皆未得其中也。 予请剖之曰:
如龙雷之火, 原属虚火, 得水则燔, 得日则散, 是即假热之火, 故补阳即消矣。 至若亢旱尘飞, 赤地千里, 得非阳亢阴虚, 而亦可以补阳生阴乎? 或必曰:
此正实火也, 得寒则已。 予曰: 不然。 夫炎暑酷烈, 热令大行, 此为实火,非寒莫解; 而干枯燥旱, 泉源断流, 是谓阴虚, 非水莫济, 此实火之与阴虚,亦自判然可别。 是以阴虚而火不盛者, 自当用参为君; 若阴虚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参为佐; 若阴虚而火大盛者, 则诚有暂忌人参, 而惟用纯甘壮水之剂,庶可收功一证, 不可不知也。 予非不善用人参者, 亦非畏用而不知人参之能补阴者,盖以天下之理, 原有对待, 谓之曰阴虚必当忌参固不可,谓之曰阴虚必当用参亦不可, 要亦得其中和, 用其当而已矣, 观者详之。
黄耆二
-
味甘气平, 气味俱轻, 升多降少, 阳中微阴。 生者微凉, 可治痈疽。 蜜炙性温,能补虚损。 因其味轻, 故专于气分而达表, 所以能补元阳, 充腠理, 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 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 故曰血脱益气。 其所以除泻痢带浊者, 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 然其性味俱浮, 纯于气分, 故中满气滞者, 当酌用之。
白术三
-
味甘辛, 气温, 气味俱厚, 可升可降, 阳中有阴, 气中有血。 其性温燥,故能益气和中, 补阳生血, 煖胃消谷, 益津液, 长肌肉, 助精神, 实脾胃, 止呕逆,补劳倦, 进饮食, 利小水, 除湿运痰, 消浮去胀, 治心腹冷痛, 胃虚下痢,□癖症瘕。 制以人乳, 欲润其燥。 炒以壁土, 欲助其固。 佐以黄芩, 清热安胎。
以其性涩壮气, 故能止汗实表。 而痈疽得之, 必反多脓; 奔豚遇之, 恐反增气;
及上焦燥热而气多壅滞者, 皆宜酌用之。 然冬术甘而柔润, 夏术苦而燥烈,此其功用大有不同, 不可不为深辨也。 若于饥时择肥而甘者嚼而服之, 服之久久,诚为延寿之物, 是实人所未知。
苍术四
-
味苦甘辛, 性温而燥, 气味俱厚, 可升可降, 阳也。 用此者用其温散燥湿。
其性温散, 故能发汗宽中, 调胃进食, 去心腹胀疼, 霍乱呕吐, 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 散风眩头疼, 消痰癖气块, 水肿胀满。 其性燥湿, 故治冷痢冷泄,滑泻肠风, 寒湿诸疮。 与黄檗同煎, 最逐下焦湿热痿痹。 若内热阴虚, 表疏汗出者忌服。 然惟茅山者, 其质坚小, 其味甘醇, 补益功多, 大胜他术。
甘草五
-
味甘气平, 生凉炙温, 可升可降, 善于解毒。 反甘遂, 海藻, 大戟, 芫花。
其味至甘, 得中和之性, 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 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 下药得之缓其速。 助参耆成气虚之功, 人所知也;
助熟地疗阴虚之危, 谁其晓焉? 祛邪热, 坚筋骨, 健脾胃, 长肌肉, 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 无往不可, 故称国老。 惟中满者勿加, 恐其作胀; 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不可不知也。
黄精六
-
一名救穷草。 味甘微辛, 性温。 能补中益气, 安五脏, 疗五劳七伤, 助筋骨,益脾胃, 润心肺, 填精髓, 耐寒暑, 下三虫, 久服延年不饥, 发白更黑, 齿落更生。
张华<博物志>言天老曰: 太阳之草名黄精, 食之可以长生。 太阴之草名钩吻,不可食之, 入口立死。 此但以黄精, 钩吻对言善恶, 原非谓其相似也。
而陶弘景谓黄精之叶与钩吻相似, 误服之害人。 苏恭曰: 黄精叶似柳, 钩吻蔓生,叶如柿叶, 殊非比类。 陈藏器曰: 钩吻及野葛之别名, 二物全不相似,不知陶公凭何说此? 是可见黄精之内本无钩吻, 不必疑也。
肉苁蓉七
-
味甘咸, 微辛酸, 气微温。 味重阴也, 降也, 其性滑。 以其味重而甘温, 故助相火,补精兴阳, 益子嗣, 治女人血虚不孕, 煖腰膝, 坚筋骨, 除下焦寒痛。
以其补阴助阳, 故禁虚寒遗沥泄精, 止血崩尿血。 以其性滑, 故可除茎中寒热涩痛,但骤服反动大便。 若虚不可攻而大便闭结不通者, 洗淡, 暂用三四钱, 一剂即通,神效。
丹参八
-
味微苦, 微甘, 微涩, 性微凉, 无毒。 反藜芦。 能养血活血, 生新血, 行宿血,故能安生胎, 落死胎, 血崩带下可止, 经脉不匀可调。 此心脾肝肾血分之药,所以亦能养阴定志, 益气解烦, 疗眼疼脚痹, 通利关节, 及恶疮疥癣, 赤眼丹毒,排脓止痛, 长肉生肌。
远志九
-
味微苦, 微辛, 气温, 阳也, 升也。 制以甘草汤, 浸一宿, 晒干炒用。 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 辟邪安梦, 壮阳益精, 强志助力。 以其气升, 故同人参, 甘草,枣仁, 极能举陷摄精, 交接水火。 但可为佐, 用不宜多。 神气上虚者所宜,痰火上实者当避。
巴戟天十
-
味甘微温, 阴中阳也。 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 然亦能养心神, 安五脏, 补五劳,益志气, 助精强阴。 治阴痿不起, 腰膝疼痛, 及夜梦鬼交, 遗精溺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制宜酒浸, 去心微炒, 或滚水浸剥亦可。
仙茅十一
-
味辛温, 有小毒, 阳也。 能助神明, 强筋骨, 益肌肤, 培精血, 明耳目, 填骨髓,开胃消食, 助益房事, 温利五脏, 补煖腰脚。 此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明皇,服之有效, 久秘而后得传。 按许真君书云: 仙茅久服, 可以长生。 其味甘能养肉,辛能养节, 苦能养气, 咸能养骨, 滑能养肤, 酸能养筋, 宜和苦酒服之, 必效也。
然仙茅性热, 惟阳弱精寒, 禀赋素怯者宜之, 若体壮相火炽盛者, 服之大能动火,不可不察。 凡制用之法, 于八九月采得, 用竹刀刮去黑皮, 切如豆粒,糯米泔浸两宿, 去赤汁, 用酒拌蒸之, 从已至亥, 制之极熟, 自无毒矣。
然后曝干捣筛, 熟蜜丸桐子大, 每空心酒饮任下二三十丸。 忌食牛乳及黑牛肉,恐减药力也。 若随群补药中为丸服之, 无所不可。
天麻十二
-
一名赤箭, 一名定风草。 味辛, 平, 阴中有阳。 治风虚眩晕头旋, 眼黑头痛,诸风湿痹, 四肢拘挛, 利腰膝, 强筋骨, 安神志, 通血脉, 止惊恐恍惚,杀鬼精虫毒, 及小儿风痫惊气。 然性懦力缓, 用须加倍, 或以别药相佐, 然后见功。
沙参十三
-
反藜芦, 一名铃儿草。 味微甘苦, 气味俱轻, 性微寒。 能养肝气, 治多眠, 除邪热,益五脏阴气, 清肺凉肝, 滋养血脉, 散风热瘙痒, 头面肿痛, 排脓消肿, 长肌肉,止惊烦, 除疝痛。 然性缓力微, 非堪大用。 易老云: 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 特以其甘凉而和, 补中清火, 反而言之, 故有是论。
若云对待人参, 则相去远矣。
玄参十四
-
反藜芦, 味苦甘微咸, 气寒。 此物味苦而甘, 苦能清火, 甘能滋阴。 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 本草言其惟入肾经, 而不知其尤走肺脏。 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逐颈项咽喉痹, 瘰□结核, 驱男女传尸, 烦躁骨蒸,解温疟寒热往来, 治伤寒热斑支满, 亦疗女人产乳余疾, 或肠中血瘕热症,并疗劳伤痰嗽热烦, 补肾滋阴, 明目解渴。
茅根十五
-
即白茅。 味甘凉, 性纯美, 能补中益气, 此良药也。 善理血病, 凡吐血□血,瘀血血闭, 及妇人经水不调, 崩中漏下。 且通五淋, 除客热, 止烦渴, 坚筋骨,疗肺热哕逆喘急, 解酒毒及黄疸水肿, 久服大是益人。 若治痈疽疖毒,及诸毒诸疮诸血, 或用根捣傅, 或用此煮汁调傅毒等药, 或以酒煮服, 无不可也。
茅有数种, 处处有之, 惟白者为胜。 春生芽, 布地如鍼, 故曰茅鍼, 可以生噉,甚益小儿, 功用亦用。
淫羊藿十六
-
味甘, 气辛, 性温, 乃手足阳明, 少阴, 三焦命门药也。 主阳虚阳痿, 茎中作痛。
化小水, 益精气, 强志意, 坚筋骨, 煖下部一切冷风劳气, 筋骨拘挛。 补腰膝,壮真阴, 及年老昏耄, 中年健忘。 凡男子阳衰, 女子阴衰, 艰于子嗣者, 皆宜服之。
服此之法, 或单用浸酒, 或兼佐丸散, 无不可者。 制法每择净一斤, 以羊脂四两,同炒油尽用之。
苦参十七
-
味苦性寒。 反藜芦。 沉也, 阴也, 乃足少阴肾经之药。 能祛积热黄疸, 止梦遗带浊,清小便, 利水, 除痈肿, 明目止泪, 平胃气, 能令人嗜食, 利九窍, 除伏热狂邪,止渴醒酒, 疗恶疮斑疹疥癞, 杀疳虫及毒风烦躁脱眉。 炒黄为末, 米饮调服,治肠风下血热痢。
贝母十八
-
反乌头味苦, 气平, 微寒。 气味俱轻, 功力颇缓, 用须加倍。 善解肝脏郁愁,亦散心中逆气, 祛肺痿肺痈痰脓喘嗽, 研末, 沙糖为丸, 含咽最佳。
降胸中因热结胸, 及乳痈流痰结核。 若足生人面诸疮, 烧灰油调频敷。
产难胞衣不出, 研末用酒和吞。 亦除瘕疝, 喉痹, 金疮, 并止消渴烦热。
赤眼翳膜堪点, 时疾黄疸能驱。 又如半夏, 贝母, 俱治痰嗽, 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 半夏用其辛, 贝母用其苦。 半夏用其温, 贝母用其凉。 半夏性速,贝母性缓。 半夏散寒, 贝母清热。 性味阴阳, 大有不同, 俗有代用者, 其谬孰甚。
土贝母十九
-
反乌头, 味大苦, 性寒。 阴也, 降也, 乃手太阴, 少阳, 足阳明, 厥阴之药。
大治肺痈肺痿, 欬喘, 吐血□血, 最降痰气, 善开郁结, 止疼痛, 消胀满, 清肝火,明耳目, 除时气烦热, 黄疸淋闭, 便血溺血, 解热毒, 杀诸虫, 及疗喉痹瘰□,乳痈发背, 一切痈疡肿毒, 湿热恶疮, 痔漏金疮出血, 火疮疼痛。 为末可敷,煎汤可服。 性味俱厚, 较之川贝母, 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山慈菇二十
-
一名金灯龙, 味甘微辛, 有小毒。 治痈疡疔肿疮□, 瘰□结核, 破皮攻毒,俱宜醋磨傅之。 除黑斑, 剥人面皮, 宜捣汁涂之。 并治诸毒蛊毒, 蛇虫狂犬等伤,或用酒调服, 或干掺之。 亦治风痰痫疾, 以茶清研服, 取吐可愈。
柴胡二一
-
味苦微辛, 气平微寒。 气味俱轻, 升也, 阳中之阴。 用此者, 用其凉散, 平肝之热,入肝, 胆, 三焦, 心胞四经。 其性凉, 故解寒热往来, 肌表潮热, 肝胆火炎,胸□痛结, 兼治疮疡, 血室受热。 其性散, 故主伤寒邪热未解, 温疟热盛,少阳头痛, 肝经郁证。 总之, 邪实者可用, 真虚者当酌其宜。 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 中虚者不可散, 虚热者不可寒, 岂容误哉。 兼之性滑, 善通大便,凡溏泄脾薄者, 当慎用之。 热结不通者, 用佐当归, 黄芩, 正所宜也。
愚谓柴胡之性, 善泄善散, 所以大能走汗, 大能泄气, 断非滋补之物,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 不可再损营气, 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 营即阴也, 阴既虚矣, 尚堪再损其阴否?
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 果亦何所取义耶? 观寇宗奭<衍义>曰: 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 今人治劳方中, 鲜有不用者。 鸣呼! 凡此误世甚多。
尝原病劳之人, 有一种脏本虚损, 复受邪热者, 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青蒿煎之用柴胡, 正合宜耳。 若或无邪, 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 目击甚多。 <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 若此等病, 苟无实热, 医者执而用之, 不死何待。
注释本草, 一字不可忽, 盖万世之后, 所误无穷, 可不谨哉! 观此寇氏之说,其意专在邪热二字, 谓但察有邪无邪, 以决可用不可用, 此诚得理之见,而复有非之者, 抑又何也? 即在王海藏亦曰: 苟无实热而用柴胡, 不死何待?
凡此所见略同, 用者不可不察。
桔梗二二
-
一名荠苨。 味苦微辛, 气微凉。 气轻于味, 阳中有阴, 有小毒, 其性浮。 用此者,用其载药上升, 故有舟楫之号, 入肺, 胆, 胸膈, 上焦。 载散药表散寒邪。
载凉药清咽疼喉痹, 亦治赤目肿痛。 载肺药解肺热肺痈, 鼻塞唾脓欬嗽。
载痰药能消痰止呕, 亦可宽胸下气。 引大黄可使上升, 引青皮平肝止痛。
能解中恶蛊毒, 亦治惊痫怔忡。 若欲专用降剂, 此物不宜同用。
防风二三
-
味甘辛, 气温, 升也, 阳也。 用此者, 用其气平散风。 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 各经皆至。 气味俱轻, 故散风邪, 治一身之痛, 疗风眼, 止冷泪。
风能胜湿, 故亦去湿, 除遍体湿疮。 若随实表补气诸药, 亦能收汗, 升举阳气,止肠风下血崩漏。 然此风药中之润剂, 亦能走散上焦元气, 误服久服, 反能伤人。
细辛二四
-
反藜芦, 忌生菜, 味大辛, 气温, 气味俱厚, 升也, 阳也, 有小毒。 用此者,用其温散。 善祛阴分之寒邪, 除阴经之头痛, 益肝温胆利窍, 逐诸风湿痹,风痫痎疟, 鼻齆不闻香臭, 开关通窍, 散风泪目疼。 口臭牙虫, 煎汤含漱。
过服亦散真气, 不可不知。 此味辛甚, 故能逐阴分之邪, 阴分且然, 阳分可知。
旧云少阴, 厥阴之药, 然岂有辛甚而不入阳分者? 但阳证忌热, 用当审之。
羌活二五
-
味微苦, 气辛微温, 升也, 阳也。 用此者, 用其散寒定痛。 能入诸经, 太阳为最。
散肌表之寒邪, 利周身项脊之疼痛, 排太阳之痈疽, 除新旧之风湿。 缘非柔懦之物,故能拨乱反正。 惟其气雄, 大能散逐, 若正气虚者忌用之。
独活二六
-
味苦, 气香, 性微凉。 升中有降, 善行滞气, 故入肾与膀胱两经, 专理下焦风湿。
两足痛痹, 湿痒拘挛, 或因风湿而齿痛, 头眩喘逆, 奔豚疝瘕, 腰腹疼痛等证,皆宜用之。
升麻二七
-
味微苦, 气平, 气味俱轻浮而升, 阳也。 用此者, 用其升散提气, 乃脾, 胃,肺与大肠四经之药。 善散阳明经风寒, 肌表邪热, 提元气之下陷, 举大肠之脱泄,除阳明温疫表邪, 解肤腠风热斑疹。 引石膏除齿牙臭烂肿痛,引□头去阳明表证头疼, 佐当归, 肉苁蓉可通大便结燥。 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 及泻痢崩淋, 梦遗脱肛, 阳虚下陷之类, 用佐补剂, 皆所宜也。
若上实气壅, 诸火炎上, 及太阳表证, 皆不宜用。 且其味苦气散, 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 并不可用。
前胡二八
-
味苦气寒, 降也, 阴中微阳。 去火痰实热; 开气逆结滞, 转筋霍乱; 除胸中痞满,气喘呕逆, 欬嗽烦闷; 治伤寒寒热, 风热头疼; 解婴儿疳热。
延胡索二九
-
味苦微辛, 气微温, 入肝脾二经。 善行滞气, 破滞血, 血中气药。 故能止腹痛,通经, 调月水淋滞, 心气疼痛, 破症癖跌扑凝瘀, 亦善落胎, 利小便,及产后逆血上冲。 俱宜以酒煮服, 或用酒磨服亦可。 然性惟破气逐血,必真有血逆气滞者方可用。 若产后血虚, 或经血枯少不利, 气虚作痛者,皆大非所宜。
紫草三十
-
味苦性寒, 此手厥阴, 足厥阴血分之药。 性寒而利, 能凉血滑血, 通利二便,故痘疹家宜用之。 凡治痘疹, 无论未出已出, 但血热毒盛, 或紫或黑,而大便秘结者, 宜用之。 若已出红活, 不紫不黑, 而大便如常通利者, 即不可用。
故曾世荣<活幼心书>云: 紫草性寒, 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 脾气虚者反能作泻。
又若古方惟用其茸, 亦取其气轻味薄, 而有清凉升发之功也。 此外, 可用以解黄疸,消肿胀, 及一切斑疹恶疮, 亦以其能利九窍, 通水道, 去湿凉血而然也。
白芨三一
-
味苦涩, 性收敛, 微寒。 反乌头。 能入肺止血, 疗肺痈肺痿。 治痈疽败烂恶疮,刀箭汤火损伤, 生肌止痛, 俱可为末傅之。 凡吐血不能止者, 用白芨为末,米饮调服即效。
三七三二
-
味甘气温, 乃阳明, 厥阴血分之药, 故善止血散血定痛。 凡金刃刀箭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 嚼烂涂之, 或为末掺之, 其血即止。 亦治吐血□血,下血血痢, 崩漏, 经水不止, 产后恶血不下, 俱宜自嚼, 或为末, 米饮送下二三钱。
若治虎咬蛇伤等证, 俱可服可傅。 叶之性用与根大同, 凡折伤跌扑出血, 傅之即止,青肿亦散。
白藓皮三三
-
味苦寒, 性燥而降, 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 解热黄, 酒黄, 急黄, 劳黄, 谷黄,通关节九窍, 利血脉小水, 治时行大热饮水, 狂躁叫呼, 及妇人阴中肿痛,小儿风热惊痫。 尤治一切毒风风疮, 疥癣赤烂, 杨梅疮毒, 眉发脱落。
此虽善理疮疡, 而实为诸黄, 风痹要药。
秦艽三四
-
味苦, 性沉寒, 沉中有浮, 手足阳明清火药也。 治风寒湿痹, 利小水,疗通身风湿拘挛, 手足不遂, 清黄疸, 解温疫热毒, 除口噤牙疼口疮, 肠风下血,及虚劳骨蒸发热, 潮热烦渴, 及妇人胎热, 小儿疳热瘦弱等证。
地榆三五
-
味苦微涩, 性寒而降。 既清且涩, 故能止吐血□血, 清火明目, 治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 月经不止, 带浊痔漏, 产后阴气散失; 亦敛盗汗, 疗热痞,除恶肉, 止疮毒疼痛。 凡血热者当用, 虚寒者不相宜也。 作膏可贴金疮;
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 饮之亦可。
黄芩三六
-
味苦气寒, 气轻于味, 可升可降, 阴中微阳。 枯者善于入肺, 实者善入大肠。
欲其上者酒炒, 欲其下者生用。 枯者清上焦之火, 消痰利气, 定喘嗽, 止失血,退往来寒热, 风热湿热头痛, 解瘟疫, 清咽, 疗肺痿肺痈, 乳痈发背;
尤祛肌表之热, 故治斑疹鼠□, 疮疡赤眼。 实者凉下焦之热, 能除赤痢, 热畜膀胱,五淋涩痛, 大肠闭结, 便血漏血。 胎因火盛不安, 酌佐砂仁, 白术; 腹因火滞为痛,可加黄连, 厚朴。 大肠无火滑泄者, 最当慎用。
黄连三七
-
味大苦, 气大寒。 味厚气薄, 沉也, 降也, 降中微升, 阴中微阳。 专治诸火, 火在上, 炒以酒; 火在下, 炒以童便; 火而呕者炒以姜汁; 火而伏者炒以盐汤。
同吴茱萸炒, 可以止火痛; 同陈壁土炒, 可止热泻。 同枳实用, 可消火胀;
同天花粉用, 能解烦渴。 同木香丸, 和火滞下痢腹痛; 同吴茱萸丸,治胃热吐吞酸水。 总之, 其性大寒, 故惟平肝凉血, 肃胃清肠凉胆, 止惊痫,泻心除痞满。 上可治血□血, 下可治肠澼便红。 疗妇人阴户肿痛, 除小儿食积热疳,杀蚘虫。 消恶疮痈肿, 除湿热郁热。 善治火眼, 亦消痔漏。 解乌附之热,杀巴豆之毒。 然其善泻心脾实火, 虚热妄用, 必致格阳, 故寇宗奭曰: 虚而冷者,慎勿轻用。 王海藏曰: 夏月久血痢, 不用黄连, 阴在内也。 景岳曰: 人之脾胃,所以盛载万物, 发生万物, 本象地而属土。 土煖则气行而燥, 土寒则气凝而湿,土燥则实, 土湿则滑, 此天地间不易之至理。 黄连之苦寒若此, 所以过服芩, 连者,无不败脾, 此其湿滑, 亦自明显易见。 独因陶弘景<别录>中有调胃厚肠之一言,而刘河间复证之曰: 诸苦寒药多泄, 惟黄连, 黄檗性冷而燥。 因致后世视为奇见,无不谓黄连性燥而厚肠胃, 凡治泻痢者, 开手便是黄连, 不知黄连, 黄檗之燥,于何见之? 乌呼! 一言之谬, 流染若此, 难洗若此, 悖理惑人, 莫此为甚。
虽曰黄连治痢亦有效者, 然必其素禀阳脏, 或多纵口腹, 湿热为痢者, 乃其所宜。
且凡以纵肆不节而血气正强者, 即或误用, 未必杀人, 久之邪去亦必渐愈,而归功黄连, 何不可也。 此外则凡以元气素弱, 伤脾患痢,或本无火邪而寒湿动脾者, 其病极多, 若妄用黄连, 则脾肾日败, 百无一生。
凡患痢而死者, 率由此类, 可不寒心。 余为此言, 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 故余于<传忠录>辨河间条中, 复详言苦味之理,以俟卫生仁者再为赞正, 庶是非得明, 而民生有攸赖矣。 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胡黄连三八
-
味大苦, 大寒。 其性味功用, 大似黄连。 能凉肝明目, 治骨蒸劳热, 三消,吐血□血, 五心烦热, 疗妇人胎热, 虚惊热痢, 及小儿疳热惊痫。 浸人乳点目甚良。
知母三九
-
味苦, 寒, 阴也。 其性沉中有浮, 浮则入手太阴, 手少阴, 沉则入足阳明, 足厥阴,足少阴也。 故其在上, 则能清肺止渴, 却头痛, 润心肺, 解虚烦喘嗽, 吐血□血,去喉中腥臭。 在中则能退胃火, 平消瘅。 在下则能利小水, 润大便,去膀胱肝肾湿热, 腰脚肿痛, 并治劳瘵内热, 退阴火, 解热淋崩浊。
古书言知母佐黄檗, 滋阴降火, 有金水相生之义, 盖谓黄檗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 去火可以保阴, 是即所谓滋阴也, 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 继自丹溪而后, 则皆用以为补阴, 诚大谬矣。
夫知母以沉寒之性, 本无生气, 用以清火则可, 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
第其阴柔巽顺, 似乎有德, 倘元气既亏, 犹欲藉此以望补益, 是亦犹小人在朝,而国家元气日受其削, 有阴移焉而莫之觉者, 是不可不见之真而辨之早也。
- 龙胆草四十
味大苦, 大寒。 阴也, 沉也, 乃足厥阴, 少阳之正药。 大能泻火, 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 故能退骨蒸疳热, 除心火惊痫狂躁; 胃火烦热黄疸, 咽喉肿痛;
肝肾膀胱伏火, 小水淋闭, 血热泻痢; 下焦湿热痈肿, 疮毒疼痛; 妇人血热崩淋; 小儿热疳客忤, 去目黄睛赤肿痛, 杀蛊毒肠胃诸虫, 及风热盗汗。 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隰草部
地黄四一
-
生地黄, 味苦甘, 气凉。 气薄味厚, 沉也, 阴也。 鲜者更凉, 干者微凉。
能生血补血, 凉心火, 退血热, 去烦躁骨蒸, 热痢下血, 止呕血□血, 脾中湿热,或妇人血热而经枯, 或上下三消而热渴。 总之其性颇凉, 若脾胃有寒者, 用宜斟酌。
熟地黄, 味甘微苦, 味厚气薄, 沉也, 阴中有阳。 <本草>言其入手足厥, 少阴经,大补血衰, 滋培肾水, 填骨髓, 益真阴, 专补肾中元气, 兼疗藏血之经。
此虽泛得其概, 亦岂足以尽是之妙。 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 得土气之最厚者也。
其色黄, 土之色也。 其味甘, 土之味也。 得土之气, 而曰非太阴, 阳明之药,吾弗信也。 惟是生者性凉, 脾胃喜煖, 故脾阳不足者, 所当慎用。 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 气味纯静, 故能补五脏之真阴, 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 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 气与血耳, 气主阳而动, 血主阴而静。
补气以人参为主, 而耆术但可为之佐; 补血以熟地为主, 而芎, 归但可为之佐。 然在耆, 术, 芎, 归, 则又有所当避, 而人参, 熟地, 则气血之必不可无。 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 非人参不可; 诸经之阴血虚者, 非熟地不可。 人参有健运之功, 熟地禀静顺之德。 此熟地之与人参, 一阴一阳, 相为表里, 一形一气, 互主生成, 性味中正, 无逾于此, 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凡诸真阴亏损者, 有为发热, 为头疼, 为焦渴, 为喉痹, 为嗽痰, 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 或虚火载血于口鼻, 或水泛于皮肤, 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 或阴脱而仆地。 阴虚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阴虚而火升者, 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阴虚而躁动者, 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 阴虚而刚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阴虚而水邪泛滥者, 舍熟地何以自制? 阴虚而真气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归源? 阴虚而精血俱损, 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 且犹有最玄最妙者, 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 何也? 以汗化于血, 而无阴不作汗也。 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 何也? 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干也。 然而阳性速, 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 阴性缓, 熟地非多难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 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 有畏其滑湿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 有谓阳能生阴, 阴不能生阳者, 则阴阳之理,原自互根, 彼此相须, 缺一不可,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内经>曰: 精化为气, 得非阴亦生阳乎? 孰谓阳之能生, 而阴之不能长也。 又若制用之法, 有用姜汁拌炒者, 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 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 有用酒拌炒者, 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 使无此数者, 而必欲强用制法, 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 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 今人之即欲用之补阴, 而必兼以渗利, 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 而补阴之法不宜渗。 即有用之补血, 而复疑其滞腻, 则焉知血虚如燥土, 旱极望云霓, 而枯竭之阳极喜滋。 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 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 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 是又何异因咽而废食也。 嗟, 嗟! 熟地之功,其不申于时用者久矣, 其有不可以笔楮尽者尚多也, 予今特表而出之,尚祈明者之自悟焉。
牛膝四二
-
味苦甘, 气微凉, 性降而滑, 阴也。 忌牛肉。 酒渍, □咀。 走十二经络,助一身元气。 主手足血热痿痹, 血燥拘挛; 通膀胱涩秘, 大肠干结; 补髓填精,益阴活血; 治腰膝痠疼, 滋须发枯白。 其性下走如奔, 故能通经闭, 破血症,引诸药下降。 同麝香用, 堕胎尤速。 凡脏寒便滑, 下元不固者, 当忌用之。
麦门冬四三
-
味甘微苦, 性微寒, 降也, 阳中阴也。 去心用, 恐令人烦。 其味甘多苦少,故上行心肺, 补上焦之津液, 清胸膈之渴烦, 解火炎之呕吐, 退血燥之虚热;
益精滋阴, 泽肌润结; 肺痿肺痈, 欬唾□血; 经枯乳汁不行, 肺干欬嗽不绝;
降火清心, 消痰补怯。 复脉须仗人参, 便滑中寒者勿设。
续断四四
-
川者色灰黑, 尖瘦多芦, 形如鸡脚, 皮断而皱者是。 味苦而涩, 苦重涩轻, 气微凉。
他产者, 味甘微辛涩少。 用川者良。 凡用此者, 用其苦涩。 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 调血脉, 消肿毒乳痈, 瘰□痔□, 治金损跌伤, 续筋骨血脉。 其味涩,故能止吐血□血, 崩淋胎漏, 便血尿血, 调血痢, 缩小便, 止遗精带浊。 佐之以甘,如甘草, 地黄, 人参, 山药之类, 其效尤捷。
蜀葵子四五
-
味甘性寒。 能利小水, 通淋闭, 消水肿, 润大肠, 催生落胎, 通乳汁,亦治一切疮疥, 并瘢疵赤靥。 苗叶可作菜茹, 古以葵为五菜之主, 今不复用之矣。
黄葵花, 性滑利, 与蜀葵大同。 若治诸恶脓水久不瘥者, 用花为末, 傅之即愈,为疮家要药。 浸油可涂汤火疮。
车前子四六
-
即芣苡, 味甘微咸, 气寒, 入膀胱, 肝经。 通尿管热淋涩痛, 驱风热目赤翳膜;
利水能除湿痹, 性滑极善催生; 兼治湿热泻痢, 亦去心胸烦热。 根叶, 生捣汁饮,治一切尿血□血热痢, 尤逐气癃利水。
白蒺藜四七
-
味苦微辛微甘, 微凉。 能破症瘕结聚, 止遗溺泄精, 疗肺痿肺痈, 翳膜目赤,除喉痹癣疥痔□癜风, 通身湿烂恶疮; 乳岩带下俱宜, 催生止烦亦用; 凉血养血,亦善补阴。 用补宜炒熟去刺, 用凉宜连刺生擣, 去风解毒, 白者最良。
沙苑蒺藜性亦大同。 若用固精补肾, 止遗沥尿血, 缩小便, 止烦渴, 去燥热,则亦可用此。
红花四八
-
味甘微苦微辛, 气微凉, 阴中微阳。 惟入血脉, 多用女科。 少用可活血引经, 多用能破血通瘀。 可下死胎, 亦疗血晕, 达痘疮血热难出, 散斑疹血滞不消;
润燥活血, 止痛通经, 亦消肿毒。
紫菀四九
-
味苦平微辛。 辛能入肺, 苦能降气, 故治欬嗽上气痰喘。 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欬唾脓血者, 乃可用之。 若以劳伤肺肾, 水亏金燥而欬喘失血者,则非所宜。 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 治五劳体虚, 其亦言之过也。
甘菊花五十
-
白菊花根善利水, 捣汁和酒服之, 大治癃闭, 味甘色黄者, 能养血散风, 去头目风热, 眩晕疼痛, 目中翳膜, 及遍身游风风疹。 作枕明目, 叶亦可用。
味苦者性凉, 能解血中郁热, 清头目, 去风热眼目肿痛流泪。 根叶辛香, 能消痈毒,止疼痛。
野菊花五一
-
一名苦薏。 根叶茎花皆可同用。 味苦辛。 大能散火散气, 消痈毒疔肿瘰□,眼目热痛, 亦破妇人瘀血。 孙氏治痈毒方, 用野菊连根叶捣烂酒煎, 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或同苍耳捣汁, 以热酒冲服。 冬月用干者煎服, 或为末酒服亦可。
豨薟五二
-
味苦, 气微寒, 有小毒。 此物气味颇峻, 善逐风湿诸毒。 用蜜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暴, 蜜丸, 空心酒吞, 多寡随宜。 善治中风口眼歪邪, 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
生者酒煎, 逐破伤风危急如神。 散撒麻疔恶毒, 恶疮浮肿, 虎伤狗咬, 蜘蛛虫毒,或捣烂封之, 或煎汤, 或散敷并良。 其扫荡功力若此, 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益母草五三
-
子名茺蔚, 味微苦微辛, 微寒, 性滑而利。 善调女人胎产诸证, 故有益母之号。
能去死胎, 滑生胎, 活血凉血行血, 故能治产难胎衣不下, 子死腹中, 及经脉不调,崩中漏下, 尿血泻血瘀血等证。 然惟血热血滞, 及胎产艰涩者宜之,若血气素虚兼寒, 及滑陷不固者, 皆非所宜, 不得以其益母之名, 谓妇人所必用也。
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 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 此外如退浮肿, 下水气, 及打扑瘀血, 通大小便之类, 皆以其能利也。
若治疔肿乳痈, 丹毒恶毒, 则可捣汁饮之, 其渣亦可敷贴。 子名茺蔚, 功用略同,但子味微甘, 稍温, 故能凉血补血, 亦益阴气明目。
瞿麦五四
-
味苦, 微寒, 降也, 性滑利。 能通小便, 降阴火, 除五淋, 利血脉。
兼凉药亦消眼目肿痛, 兼血药则能通经破血下胎。 凡下焦湿热疼痛诸痛, 皆可用之。
茵陈五五
-
味苦微辛, 气微寒, 阴中微阳, 入足太阳经。 用此者, 用其利湿逐热, 故能通关节,解热滞, 疗天行时疾, 热狂头痛, 利小水。 专治黄疸, 宜佐栀子。 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 黄而燥者干涩, 再加凉润。 只有阴黄一证, 因以中寒不运, 此非所宜。
又解伤寒瘴疟火热, 散热痰风热疼痛。 湿热为痢, 尤其所宜。
青蒿五六
-
味苦微辛, 性寒, 阴中有阳, 降中有散。 主肝肾三焦血分之病, 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善治骨蒸劳热, 尸疰鬼气, 降火滋阴, 润颜色, 长毛发, 治疟疾寒热, 杀虫毒,及恶疮湿疥。 生捣可傅金疮, 止血止痛。
款冬花五七
-
味微甘微辛而温, 其气浮, 阳也, 入手太阴经。 能温肺气, 故疗欬嗽,及肺痈肺痿欬唾脓血。 寇宗奭曰: 有人病嗽多日, 或教以燃款冬花三两于无风处,以笔管吸其烟, 满口则咽之, 数日果效。
麻黄五八
-
味微苦微涩, 气温而辛, 升也, 阳也。 此以轻扬之味, 而兼辛温之性, 故善达肌表,走经络, 大能表散风邪, 祛除寒毒, 一应瘟疫疟疾, 瘴气山岚, 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 苦寒邪深入少阴, 厥阴筋骨之间, 非用麻黄, 官桂不能逐也。
但用此之法, 自有微妙, 则在佐使之间, 或兼气药以助力, 可得卫中之汗;
或兼血药以助液, 可得营中之汗; 或兼温药之助阳, 可逐阴凝之寒毒;
或兼寒药以助阴, 可解炎热之瘟邪。 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 实千古之独得者也。 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 皆不达可哂也。 虽在李氏有云: 若过发则汗多亡阳, 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 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 若阴邪深入, 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 又何过之有? 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欬嗽, 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 足厥阴之风痛目痛, 凡宜用散者, 惟斯为最。 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 但阳邪宜柴胡, 阴邪宜麻黄, 不可不察也。 制用之法,须折去粗根, 入滚汤中煮三五沸, 以竹片掠去浮沫, 晒干用之。 不尔, 令人动烦。
麻黄根, 味甘, 平, 微苦微涩。 用甘敛药煎服, 可以止汗。 同牡蛎粉, 米粉,或用旧蕉扇杵末, 等分, 以生绢袋盛贮, 用扑盗汗或夏月多汗, 用之俱佳。
萱草五九
-
一名忘忧, 一名宜男, 一名鹿□。 萱草者, <诗>作谖草。 凡树此玩此者,可解忧思, 故名忘忧。 烹食其苗, 气味如□, 而鹿喜食之, 故名鹿□。
妇人佩其花则生男, 故名宜男。 花叶气味甘而微凉, 故能去湿热, 利小便赤涩,除烦渴酒湿黄疸; 安五脏, 利胸膈, 令人和悦, 亦能明目。 根, 治沙淋带浊,利水气, 解酒疸, 宜捣汁服之。 治吐血□血, 研汁一大盏, 和姜汁细细呷之。
治吹乳, 乳痈肿痛, 须擂酒服, 以渣封之。
连翘六十
-
味苦微辛, 气微寒, 气味俱薄, 轻清而浮, 升也, 阳中有阴。 入手少阴, 手足少阳,阳明。 泻心经客热, 降脾胃湿热, 去寸白, 蚘虫, 通月水五淋。 以其味苦而轻,故善达肌表, 散鼠痿, 瘰□, 瘿瘤, 结热, 蛊毒, 痈毒, 斑疹, 治疮疖,止痛消肿排脓, 疮家号为圣丹。 以其辛而能散, 故又走经络, 通血凝, 气滞结聚,所不可无。
旋覆花六一
-
味苦甘微辛, 阴也, 降也, 乃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药。 开结气, 降痰涎,通水道, 消肿满, 凡气壅湿热者宜之。 但其性在走散, 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 皆所忌用。
鼠粘子六二
-
一名牛蒡子, 一名大力子。 味苦辛, 降中有升。 治风毒斑疹诸□, 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 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决明六三
-
味微苦微甘, 性平微凉, 力薄。 治肝热风眼, 赤而多泪, 及肝火目昏, 可为佐使,惟多服久服, 方可得效。 或作枕用, 治头风, 明目, 其功胜于黑豆。
葶苈六四
-
味苦, 大寒, 沉也, 阴也, 气味俱厚, 有毒。 善逐水气, 不减大黄,但大黄能泄血闭, 葶苈能泄气闭, 气行而水自行也。 若肺中水气膹满胀急者,非此不能除。 然性急利甚, 凡涉气虚者, 不可轻用。 <淮南子>曰: 大戟去水,葶苈愈胀, 用之不慎, 乃反成病, 即此谓也。 第此有甜苦二种, 虽曰为甜,然亦非真甜, 但稍淡耳, 稍淡者, 其性亦稍缓。
夏枯草六五
-
味微苦微辛, 气浮而升, 阴中阳也。 善解肝气, 养肝血, 故能散结开郁,大治瘰□鼠痿, 乳痈瘿气, 并治头疮目疾。 楼全善云: 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则甚者, 神效; 或用苦药点眼反甚者, 亦神效。 一男子目珠痛, 至夜则重,用黄连点之更甚, 诸药不效, 乃用夏枯草二两, 香附二两, 甘草四钱, 为末,每服一钱半, 清茶调服, 下咽即疼减, 至四五服, 良愈也。
苍耳子六六
-
一名羊负来, 味苦微甘。 治头风寒痛, 风湿周痹, 四肢拘挛; 去风明目, 养血, 暖腰膝, 及瘰□疮疥, 亦治鼻渊。 宜炒熟为末, 白汤点眼一二钱, 久之乃效。
忌猪肉, 马肉。
漏芦六七
-
味微咸, 性寒, 有小毒。 主热毒恶疮, 瘰□乳痈痔漏, 排脓长肉, 止金疮血出,亦下乳汁, 通经脉, 消赤眼, 利小便, 止尿血肠风, 淋沥遗溺, 及小儿壮热。
疗跌扑损伤, 可续筋骨。
刘寄奴六八
-
味苦, 性温。 能破瘀血, 活新血, 通妇人经脉, 产后余血, 损伤瘀血, 下气,止心腹痛, 及小便去血, 俱可为散, 或茶或酒调服。 捣敷金疮出血不止, 其效尤捷。
用治汤火伤大效, 但为末掺之。
萹蓄六九
-
味苦涩。 利钇便, 除黄疸, 杀三虫, 去下部湿热浸淫阴蚀, 疮疥痔漏。 煮汁饮之,疗小儿蚘虫上攻心腹作痛大效。 有<海上歌>云: 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 萹蓄醋煎通口咽, 管教时刻即安康。
青葙子七十
-
野鸡冠子也, 味微苦, 微寒。 能清肝火血热, 故治赤眼, 退赤障, 消翳肿,镇肝明耳目, 亦去风湿恶疮疥癞。
艾七一
-
味微苦, 气辛, 生用微温, 熟用微热。 能通十二经, 而尤为肝脾肾之药。
善于温中逐冷除湿, 行血中之气, 气中之滞, 凡妇人血气寒滞者, 最宜用之。
故能安胎, 止心腹痛, 治带下血崩, 煖腰膝, 止吐血, 下痢, 辟风寒寒湿瘴疟,霍乱转筋, 及一切冷气鬼气, 杀蚘虫并下部□疮。 或生用捣汁, 或熟用煎汤;
或用灸百病, 或炒热敷熨, 可通经络; 或袋盛包裹, 可温脐膝, 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佛耳草七二
-
一名鼠□草。 味微酸, 性温。 大温肺气, 止寒嗽, 散痰气, 解风寒寒热, 亦止泄泻。
铺艾卷作烟筒, 用熏久嗽尤效。
蓝靛七三
-
蓝叶气味苦寒微甘。 善解百虫百药毒, 及治天行瘟疫, 热毒发狂, 风热斑疹,痈疡肿痛, 除烦渴, 止鼻□吐血, 杀疳蚀, 金疮箭毒。 凡以热兼毒者,皆宜捣汁用之。 靛青, 乃蓝与石灰所成, 性与蓝叶稍异, 其杀虫止血,傅诸热毒热疮之功, 似有胜于蓝叶者。 青黛, 味微咸而寒, 性与靛青大同。
解诸热毒虫毒, 金疮热疮, 或干掺, 或以水调敷。 若治诸热疮毒,或用马齿苋加青黛同捣傅之。 若治天行头痛, 瘟疫热毒, 及小儿诸热, 惊痫发热,并宜水研服之。
木贼七四
-
味微苦微甘, 性温而升, 阳也。 性亚麻黄, 故能发汗解肌, 治伤寒疟疾, 去风湿,散火邪, 疗目疾, 退翳障, 止肠风下血下痢, 及妇人崩中带漏, 月水不调,亦治风湿疝痛, 大肠脱肛。
王不留行七五
-
一名金盏银台。 味苦, 平, 性滑利, 乃阳明冲任血海药也。 治风毒, 通血脉, 疗妇人难产及经滞不调, 下乳汁, 利小便, 除风湿痹痛, 止心烦鼻□,发背痈疽疮□, 游风风疹, 出竹木刺, 及金疮止血, 亦能定痛。
海金沙七六
-
此草出黔中, 七月收其全科, 晒干, 以杖击之, 则细沙自茎叶中落。 味甘性寒,乃小肠膀胱血分药也。 善通利水道, 解郁热湿热, 及伤寒热狂, 小便癃闭肿满,热淋膏浊, 血淋石淋, 茎中疼痛。 解诸热毒。 或丸或散皆可用。
灯心草七七
-
味淡性平。 能通水道涩结癃闭, 治五淋, 泻肺热, 降心火, 除水肿, 止血, 通阴气,散肿止渴。 但用败席煮服更良。 若治喉痹, 宜烧灯草灰吹之。 若治下疳疮,亦用烧灰, 加轻粉, 麝香为末掺之。
烟又七七
-
味辛气温, 性微热, 升也, 阳也。 烧烟吸之, 大能醉人, 用时惟吸一口或二口,若多吸之, 令人醉倒, 久而后苏, 甚者以冷水一口解之即醒; 若见烦闷,但用白糖解之即安, 亦奇物也。 吸时须开喉长吸咽下, 令其直达下焦。
其气上行则能温心肺, 下行则能温肝脾肾, 服后能使通身温煖微汗, 元阳陡壮。
用以治表, 善逐一切阴邪寒毒, 山岚瘴气, 风湿邪闭腠理, 筋骨疼痛,诚顷刻取效之神剂也。 用以治里, 善壮胃气, 进饮食, 祛阴浊寒滞, 消膨胀宿食,止呕哕霍乱, 除积聚诸虫, 解郁结, 止疼痛, 行气停血瘀, 举下陷后坠, 通达三焦,立刻见效。 此物自古未闻也, 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 然总不若闽中者, 色微黄, 质细, 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也。 求其习服之始, 则向以征滇之役, 师旅深入瘴地, 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 问其所以, 则众皆服烟, 由是遍传, 而今则西南一方, 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予初得此物, 亦甚疑贰, 及习服数次, 乃悉其功用之捷有如是者,因着性于此。 然此物性属纯阳, 善行善散, 惟阴滞者用之如神,若阳盛气越而多躁多火, 及气虚短而多汗者, 皆不宜用。 或疑其能顷刻醉人,性必有毒, 今彼处习服既久, 初未闻其妨人者, 抑又何耶? 盖其阳气强猛,人不能胜, 故下咽即醉, 既能散邪, 亦必耗气, 理固然也。 然烟气易散,而人气随复, 阳性留中, 旋亦生气, 此其耗中有补, 故人多喜服而未见其损者以此。
后槟榔条中有说, 当与此参阅。
芳草部
当归七八
-
味甘辛, 气温。 气轻味重, 可升可降, 阴中有阳。 其味甘而重, 故专能补血;
其气轻而辛, 故又能行血。 补中有动, 行中有补, 诚血中之气药, 亦血中之圣药也。
头止血上行, 身养血中守, 尾破血下流, 全活血不走。 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 补气生精, 安五脏, 强形体, 益神志, 凡有形虚损之病, 无所不宜;
佐之以攻则通, 故能祛痛通便, 利筋骨, 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 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 葛, 麻, 桂等剂, 大能散表; 卫热而表不敛者, 佐以六黄之类, 又能固表。
惟其气辛而动, 故欲其静者当避之; 性滑善行, 大便不固者当避之。 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 亦非所宜; 阴中阳虚者, 当归能养血, 乃不可少; 若血滞而为痢者,正所当用。 其要在动, 滑两字。 若妇人经期血滞, 临产催生, 及产后儿枕作痛,俱当以此为君。 小儿痘疹惊痫, 凡属营虚者, 必不可少。
川芎七九
-
味辛微甘, 气温, 升也, 阳也。 其性善散, 又走肝经, 气中之血药也。 反藜芦。
畏硝石, 滑石, 黄连者, 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 芎, 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 故能散风寒, 治头痛, 破瘀蓄, 通血脉, 解结气, 逐疼痛,排脓消肿, 逐血通经。 同细辛煎服, 治金疮作痛。 同陈艾煎服, 验胎孕有无。
三四月后, 服此微动者, 胎也。 以其气升, 故兼理崩漏眩运; 以其甘少,故散则有余, 补则不足。 惟风寒之头痛, 极宜用之, 若三阳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 今人不明升降, 而但知川芎治头痛, 谬亦甚矣。 多服久服,令人走散真气, 能致暴亡, 用者识之。
芍药八十
-
反藜芦, 味微苦微甘略酸, 性颇寒。 气薄于味, 敛降多而升散少, 阴也。 有小毒。
白者味甘, 补性多。 赤者味苦, 泻性多。 生者更凉, 酒炒微平。 其性沉阴,故入血分, 补血热之虚, 泻肝火之实, 固腠理, 止热泻, 消痈肿, 利小便, 除眼疼,退虚热, 缓三消。 诸证于因热而致者为宜, 若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用。
止血虚之腹痛, 敛血虚之发热。 白者安胎热不宁, 赤者能通经破血。
此物乃补药中之稍寒者, 非若极苦大寒之比。 若谓其白色属金, 恐伤肝木,寒伐生气, 产后非宜, 则凡白过芍药, 寒过芍药者, 又将何如? 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之类, 非皆产后要药耶? 用者还当详审。 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当用之, 不必疑也。
丹皮八一
-
味辛苦, 气微凉, 气味俱轻, 阴中阳也。 赤者行性多, 白者行性缓,入足少阴及手厥阴经。 忌葫蒜。 凉骨蒸无汗, 散吐□瘀血, 除产后血滞寒热,祛肠胃蓄血症坚, 仍定神志, 通月水, 治惊搐风痫, 疗痈肿住痛。 总之, 性味和缓,原无补性, 但其微凉而辛, 能和血凉血生血, 除烦热, 善行血滞, 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 用此者, 用其行血滞而不峻。
白豆蔻八二
-
味辛, 气温, 味薄气厚, 阳也。 入脾肺两经, 别有清爽之气。 散胸中冷滞,温胃口止疼, 除呕逆翻胃, 消宿食膨胀, 治噎膈, 除疟疾, 解酒毒, 祛秽恶,能退翳膜, 亦消痰气。 欲其速效, 嚼咽甚良, 或为散亦妙。
肉豆蔻八三
-
味苦辛而涩, 性温。 理脾胃虚冷, 谷食不消; 治大肠虚冷, 滑泄不止。
以其气香而辛, 故能行滞止痛, 和腹胀, 治霍乱, 调中下气, 开胃进食, 解酒毒,化痰饮, 温胃逐虫, 辟诸恶气, 疗小儿胃寒伤乳吐泻。 以其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 脾气自健, 故曰理脾胃虚冷, 而实非能补虚也。 □包煨熟用,或锉如豆大, 以干□拌炒熟, 去□用之尤妙, 盖但欲去其油而用其熟耳。
草果八四
-
亦名草豆蔻。 味辛, 性温热, 阳也, 浮也, 入足太阴, 阳明。 能破滞气, 除寒气,消食, 疗心腹疼痛, 解酒毒, 治瘴疠寒疟, 伤暑呕吐, 泻痢胀满, 反胃吐酸,开痰饮积聚噎膈, 杀鱼肉毒, 开郁燥湿, 辟除口臭, 及妇人恶阻气逆带浊。
此有二种, 惟建宁所产, 辛香气和者佳。 宜以□裹微火煨熟用之, 或□拌炒熟亦可。
滇广者气辛而臭, 大能损人元气。
破故纸八五
-
味苦辛, 气大温, 性燥而降。 能固下元, 暖水脏, 治下焦无火, 精滑带浊,诸冷顽痹, 脾肾虚寒而为溏泄下痢。 以其煖肾固精, 所以能疗腰膝痠疼, 阴冷囊湿,缩小便, 煖命门小腹, 止腹中疼痛肾泄。 以其性降, 所以能纳气定喘。
惟其气辛而降, 所以气虚气短, 及有烦渴眩运者, 当少避之, 即不得已,用于丸中可也。 忌羊肉, 芸薹。
木香八六
-
味苦辛, 性温。 气味俱厚, 能升能降, 阳中有阴。 行肝脾肺气滞如神,止心腹□气痛甚捷。 和胃气, 止吐泻霍乱; 散冷气, 除胀疼呃逆。 治热痢可佐芩,连, 固大肠火煨方用。 顺其气, 症积恶逆自除; 调其气, 安胎月经亦用。 亦治疫疠温疟, 亦杀蛊毒鬼精。 若下焦气逆诸病, 亦可缩小便, 亦能通秘结,亦能止气逆之动血, 亦能消气逆之痈肿。
藿香八七
-
味辛微甘, 气温。 气味俱薄, 阳也, 可升可降。 此物香甜不峻, 善快脾顺气,开胃口, 宽胸膈, 进饮食, 止霍乱呕吐, 理肺化滞。 加乌药等剂, 亦能健脾;
入四君同煎, 能除口臭。 亦疗水肿, 亦解酒秽。
香附八八
-
味苦辛微甘, 气温。 气味俱厚, 阳中有阴, 血中气药也。 专入肝胆二经,兼行诸经之气。 用此者, 用其行气血之滞。 童便炒, 欲其下行; 醋炒, 则理气痛。
开六郁, 散寒邪, 利三焦, 行结滞, 消饮食痰涎, 痞满腹胀, 胕肿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 疗霍乱吐逆, 气滞泄泻, 及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中带下, 经脉不调, 胎前产后气逆诸病。 因能解郁, 故曰妇人之要药。
然其味辛而动, 若阴虚躁热而汗出血失者, 概谓其要, 则大误矣。 此外,凡痈疽瘰□疮疡, 但气滞不行者, 皆宜用之为要药。
砂仁八九
-
味辛微苦, 气温。 和脾行气, 消食逐寒, 除霍乱, 止恶心。 消胀满, 安气滞之胎;
却腹痛, 治脏寒之泻。 止小便泄痢, 快胸膈开痰。 平气逆欬嗽, 口齿浮热;
止女子崩中, 鬼气奔豚。 欲其温暖, 须用炒研。 入肺肾膀胱, 各随使引。
亦善消化铜铁骨哽。
紫苏九十
-
味辛, 气温。 气味香窜者佳。 用此者, 用其温散。 解肌发汗, 祛风寒甚捷;
开胃下食, 治胀满亦佳。 顺气宜用, 口臭亦辟, 除霍乱转筋, 祛脚气, 通大小肠, 消痰利肺, 止痛温中, 安胎定喘, 解鱼蟹毒, 治蛇犬伤。 或作羹, 或生食俱可。 梗,能顺气, 其性缓, 体虚者可用。 子, 性润而降, 能润大便, 消痰喘, 除五膈,定霍乱, 顺气滞。
薄荷九一
-
味辛微苦, 气微凉。 气味俱轻, 升也, 阳也。 其性凉散, 通关节, 利九窍,乃手厥阴, 太阴经药。 清六阳会首, 散一切毒风, 治伤寒头痛寒热, 发毒汗,疗头风脑痛, 清头目咽喉口齿风热诸病, 除心腹恶气胀满霍乱, 下气消食痰,辟邪气秽恶, 引诸药入营卫, 开小儿之风涎, 亦治瘰□痈肿疮疥风瘙瘾疹。
作菜食之除口气, 擣汁含漱, 去舌胎语涩, 揉叶塞鼻止□血。 亦治蜂螫蛇伤。
病新痊者忌用, 恐其泄汗亡阳。
荆芥九二
-
味辛苦, 气温。 气厚味薄, 浮而升, 阳也。 用此者, 用其辛散调血, 能解肌发表,退寒热, 清头目, 利咽喉, 破结气, 消饮食, 通血脉, 行瘀滞, 助脾胃,辟诸邪毒气, 醒酒逐湿, 疗头痛头旋, 脊背疼痛, 手足筋急, □痹脚气, 筋骨烦疼, 风湿疝气, 止下血血痢, 崩淋带浊。 若产后中风强直, 宜研末酒服甚妙。 擣烂醋调,傅疔疮肿毒最佳, 亦鼠□, 瘰□, 血风, 疮疥必用之要药。
白芷九三
-
味辛, 气温。 气厚味轻, 升也, 阳也。 其性温散败毒, 逐阳明经风寒邪热,止头痛头风头眩, 目痛目痒泪出, 散肺经风寒, 皮肤斑疹燥痒, 治鼻鼽鼻渊,齿痛眉棱骨痛, 大肠风秘, 肠风尿血。 其气辛香达表, 故治疮疡排脓止痒定痛,托痈宜肺痈瘰□痔□, 长肉生肌。 炒黑用之, 提女人血崩, 漏下赤白, 血闭阴肿。
欲去□斑, 宜以生用, 可作面脂。 亦治蛇伤砒毒, 金疮伤损。
香薷九四
-
味苦辛, 气寒。 气轻, 能升能降。 散暑热霍乱, 中脘绞痛, 小便涩难, 清肺热,降胃火, 除躁烦, 解郁滞。 为末水服, 可止鼻□。 煮汁顿饮, 可除风热转筋,去口臭。 湿热水肿者可消, 中寒阴脏者须避之。
益智九五
-
气味辛温。 能调诸气, 辟寒气, 治客寒犯胃, 煖胃和中, 去心腹气滞疼痛,理下焦虚寒, 温肾气, 治遗精余沥梦泄, 赤白带浊。 及夜多小便者, 取二十余枚,研碎, 入盐少许, 同煎服之, 有奇验。 此行阳退阴之药, 凡脾寒不能进食,及三焦命门阳气衰弱者皆宜之。 然其行性多, 补性少, 必兼补剂用之斯善。
若单服多服, 未免过于散气。
郁金九六
-
味苦辛, 气温。 善下气, 破恶血, 去血积, 止吐血□血, 血淋尿血,及失心癫狂蛊毒。 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 结聚气滞, 心腹疼痛,及产后败血冲心欲死, 或散或丸, 或以韭汁, 姜汁, 童便, 井花水俱可, 随宜调服。
若治痔漏肿痛, 宜水调敷之。 耳内肿痛, 宜水调灌入, 少顷倾出即可愈。
姜黄九七
-
味苦辛, 性热。 善下气破血, 除心腹气结气胀, 冷气食积疼痛, 亦治症瘕血块,通月经, 产后败血攻心, 及扑损瘀血, 祛邪辟恶, 散风热, 消痈肿。 功与郁金稍同,而气味则尤烈。
泽兰九八
-
味微苦微辛。 善清血和血, 治吐血□血, 疗妇人产前产后诸血不调, 破宿血,除腹痛, 清新血, 利关节, 通水道, 除症瘕, 消扑损瘀血, 并治金疮痈肿疮脓。
用在清和, 故为妇人要药。
本九九
- □
味甘辛, 性温。 气厚味薄, 升也, 阳也。 疗诸恶风鬼注, 除太阳顶巅头痛, 大寒犯脑, 痛连齿颊, 及鼻面皮肤酒齇□刺, 风湿泄泻, 冷气腰疼,妇人阴中风邪肿痛。 此足太阳经风痫雾露瘴疫之要药。
- 荜茇一百
味辛, 大热, 阳也, 浮也。 入手足阳明, 亦入肝肾。 善温中下气, 除胃冷, 辟阴寒,疗霍乱心腹疼痛, 冷痰呕逆吞酸, 及虚寒泻痢肠鸣。 其味大辛, 须同参, 术, 归,地诸甘温补剂用之尤效。 为末搐鼻, 可解偏风头痛; 揩齿可杀牙痛牙虫。
又牛乳煎治唐太宗气痢方, 详列痢疾门。
良姜百一
-
子名红豆蔻。 味辛热, 纯阳, 浮也。 入足太阴阳明。 治胃中逆冷, 呕吐清水,恶心霍乱, 气寒腹痛, 解酒毒, 消宿食, 健脾胃, 宽噎膈, 除反胃, 破冷癖,解瘴疟, 疗转筋泻痢。 同草豆蔻煎饮, 亦治口臭。 子名红豆蔻, 治用略同。
三棱百二
-
气味苦平, 能行血中之气。 善破积气, 逐瘀血, 消饮食胀满, 气滞腹痛,除□癖症瘕, 积聚结块, 通月水, 亦堕胎及产后恶血, 扑损瘀血, 并治疮肿坚硬。
制宜醋浸炒熟入药。 此与蓬术稍同, 但蓬术峻而此则差缓耳。
蓬术百三
-
一名蓬莪茂。 味苦辛, 气温, 有小毒。 走肝经。 善破气中之血, 通月经, 消瘀血,疗跌扑损伤血滞作痛。 在中焦攻饮食气滞不消, 胃寒吐酸膨胀; 在下焦攻奔豚□癖,冷气积聚, 气肿水肿。 制宜或酒或醋炒用, 或入灰火中煨熟捣切亦可。
但其性刚气峻, 非有坚顽之积不宜用。
蛇床子百四
-
味微苦, 气辛, 性温。 乃少阳三焦命门之药。 辛能去风, 暖能温肾, 故可温中下气,和关节, 除疼痛, 开郁滞, 疗阴湿恶疮疥癣, 缩小便, 去阴汗, 止带浊, 逐寒疝,漱齿痛。 治男子阳痿腰疼, 大益阳事; 女人阴中肿痛, 善暖子宫。 男妇阳衰无子,小儿惊痫扑伤俱可服。 去皮壳微炒用之。 凡治外证瘙痒, 肿痛风疮, 俱宜煎汤薰洗,亦可为末掺敷, 俱宜生用。
蔓草部
天门冬百五
-
味苦微甘, 气大寒。 味厚气薄, 沉也, 阴也。 入肺肾两经, 除虚劳内热。 其味苦寒,故上定热喘, 下去热淋, 苦杀三虫, 润滋骨髓, 解渴除烦, 消痰止嗽, 降火保肺,退热滋阴, 大润血热燥结。 虚寒假热, 脾肾溏泄最忌。 使宜贝母, 地黄。
去皮去心方用。
兔丝子百六
-
味甘辛, 气微温。 其性能固, 入肝脾肾三经。 先用甜水淘洗净, 浸胀, 次用酒渍,煮熟晒干, 炒之更炒。 补髓添精, 助阳固泄, 续绝伤, 滋消渴, 缩小便,止梦溃带浊余沥, 煖腰膝寒疼, 壮气力筋骨, 明目开胃, 进食肥肌, 禁止鬼交,尤安梦寐。 汤液丸散, 任意可用, 古人不入煎剂, 亦一失也。 欲止消渴,煎汤任意饮之。
五味子百七
-
皮甘肉酸, 性平而敛; 核仁味辛苦, 性温而煖, 俱兼咸味, 故名五味。 入肺,肾二经。 南者治风寒欬嗽, 北者疗虚损劳伤。 整用者用其酸, 生津解渴, 止泻除烦,疗耗散之肺金, 滋不足之肾水, 能收敛虚火, 亦解除酒毒。 敲碎者用其辛温,补元阳, 壮筋骨, 助命门, 止霍乱。 但感寒初嗽当忌, 恐其敛束不散。
肝旺吞酸当忌, 恐其助木伤土。
何首乌百八
-
味甘涩微苦, 阴中有阳, 性温。 此其甘能补, 涩能固, 温能养阳。 虽曰肝肾之药,然白者入气分, 赤者入血分, 凡血气所在, 则五阴之脏何所不至?
故能养血养神助气, 壮筋骨, 强精髓, 黑须发, 亦治妇人带浊失血, 产后诸虚等疾。
第其性效稍缓, 暂服若不甚显, 必久服之, 诚乃延年益寿, 滋生助嗣之良剂。
至如断疟疾, 安久痢, 活血治风, 疗痈肿瘰□, 风湿疮疡, 及一切冷气肠风宿疾,总由其温固收敛之功, 血气固则真元复, 真元复则邪自散也。
故唐之李翱着有<何首乌传>, 即李时珍亦曰此物不寒不燥, 功在地黄, 门冬之上,诚非诬也。 若其制用之法, 则有用黑豆层铺, 九蒸九晒者; 有单用米泔浸三宿,切焙为末而用者; 有用壮健人乳拌晒三次, 生杵为末而用者。 总之, 生不如熟,即单用米泔浸透, 蒸之极热则善矣, 或不必人乳与豆也。 服此之后,须忌生萝卜并诸血败血等物。
栝蒌仁百九
-
味甘, 气寒。 气味俱厚, 性降而润。 能降实热痰涎, 开郁结气闭, 解消渴, 定胀喘,润肺止嗽。 但其气味悍劣善动, 恶心呕吐, 中气虚者不宜用。 <本草>言其补虚劳,殊为大谬。
天花粉百十
-
即栝蒌根。 味苦, 性寒。 气味颇轻, 有升有降, 阴中有阳。 最凉心肺, 善解热渴,大降膈上热痰, 消乳痈肿毒痔□疮疖, 排脓生肌长肉, 除跌扑瘀血, 通月水,除狂热, 去黄疸, 润枯燥, 善解酒毒, 亦通小肠, 治肝火疝痛。
金银花百十一
-
一名忍冬。 味甘, 气平, 其性微寒。 善于化毒, 故治痈疽肿毒疮癣, 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 毒未成者能散, 毒已成者能溃。 但其性缓, 用须倍加。 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掺酒顿饮, 或研烂拌酒厚敷。 若治瘰□, 上部气分诸毒, 用一两许,时常煎服, 极效。
葛根百十二
-
味甘, 气平寒。 气轻于味, 浮而微降, 阳中微阴。 用此者, 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 而阳明为最。 以其气轻, 故善解表发汗。 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 故解温热时行疫疾, 凡热而兼渴者, 此为最良, 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 甘, 桔极妙。 尤散郁火, 疗头痛, 治温疟往来, 疮疹未透, 解酒除烦,生津止渴, 除胃中热狂, 杀野葛, 巴豆, 毒箭, 金疮等伤。 但其性凉, 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茜草百十三
-
亦名过山龙。 味苦甘, 气微寒。 阴中微阳, 血中要药。 其味苦, 故能行滞血;
其性凉, 故能止动血。 治劳伤吐□时来, 除虚热漏崩不止, 亦通经滞, 又疗乳痈,散跌扑血凝瘀聚, 解蛊毒败血烂肝, 凡诸血热血瘀, 并建奇功。 若女人经血不通,以一两酒煎服之, 一日即通, 甚效。 若气虚不摄血, 及脾寒者勿用。
土茯苓百十四
-
一名仙遗粮, 味甘淡, 性平。 能健脾胃, 强筋骨, 去风湿, 利关节, 分水道,止泻痢, 治拘挛骨痛, 疗痈肿喉痹, 除周身寒湿恶疮, 尤解杨梅疮毒, 及轻粉留毒,溃烂疼痛诸证。 凡治此者, 须忌茶, 酒, 牛, 羊, 鸡, 鹅, 及一应发风动气等物。
使君子百十五
-
味甘, 气温, 有小毒, 性善杀虫。 治小儿疳积, 小便白浊。 凡大人小儿有虫病者,但于每月上旬, 侵晨空腹食数枚, 或即以壳煎汤咽下, 次日虫皆死而出也。
或云七生七煨食, 亦良。 或云一岁食一枚。 食后忌饮热茶, 犯之即作泻。
凡小儿食此, 亦不宜频而多, 大约性滑, 多则能伤脾也。 李时珍曰:
凡杀虫药多是苦辛, 惟使君子, 榧子甘而杀虫, 亦异也。 但使君子专杀蚘虫,榧子专杀寸白虫耳。
牵牛百十六
-
一名黑丑, 味苦辛, 热, 气雄烈, 性急疾, 有毒。 下气逐水, 通大小便, 善走气分,通水道, 消气实气滞水肿, 攻症积, 落胎杀虫, 泻虫毒, 去湿热痰饮, 开气秘气结。
古方多为散丸, 若用救急, 亦可佐群药煎服。 然大泄元气, 凡虚弱之人须忌之。
防己百十七
-
味苦, 性寒, 阴也, 降也。 去湿热水肿, 利大小便, 解诸经热壅肿痛, 湿热脚气,通九窍热闭, 逐膀胱肝肾湿热, 及热毒诸疮, 湿热生虫等证。
萆薢百十八
-
味微甘而淡, 气温。 能温肾去湿, 理阴痿阴寒, 失溺白浊, 茎中作痛,及四肢瘫痪不随, 周身风湿恶疮。 性味纯缓, 用宜大剂。
钩藤百十九
-
味微甘微苦, 性微寒。 能清手厥阴之火, 足厥阴, 足少阳之风热,故专理肝风相火之病。 凡大人小儿惊痫眩运, 斑疹天钓, 头旋烦热等证,用之而风静火息, 则诸证自除矣。
山豆根百二十
-
味大苦, 大寒。 解诸药热毒, 消痈肿疮毒, 杀寸白诸虫。 含而咽汁, 解咽喉痹痛。
研末汤服五七分, 解内热喘满腹胀。 磨汁服, 解热厥心痛。 研汁涂诸热毒热疮肿痛,及诸虫热毒所伤。
威灵仙百二一
-
味微辛微咸, 性温, 可升可降, 阴中阳也。 善逐诸风, 行气血, 走经络, 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 心膈痰水, 症瘕□癖, 气块积聚, 膀胱宿水, 腰膝肢体冷痛,亦疗折伤。 此药性利善走, 乃治痛风之要药, 故崔元亮言其去众风, 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 其法采得根, 阴干月余, 捣末, 温酒调服一钱匕, 空腹服之;
如人本性杀药, 可加及六钱, 微利两行则减之, 病除乃停药。 其性甚善, 不触诸药,但恶茗及□汤。 李时珍曰: 威灵仙辛能泄气, 咸能泄水, 故于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 其性大抵峻利, 久服恐损真气, 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马兜铃百二二
-
味微苦微辛, 性寒气薄, 阴中微阳。 入手太阴肺经。 降肺火, 清肺气, 除热痰欬嗽,喘急不得卧。 多用则作吐。 凡蛊毒蛇毒于饮食中得之, 咽中如有物, 咽不下,吐不出者, 以此一两煎汤服之, 即毒从吐出。 若治痔□肿痛,用马兜铃于瓶中烧烟薰病处良。
青木香百二三
-
即马兜铃根, 亦名土木香, 味苦微辛, 性寒。 有毒, 能吐能利, 不可多服。 煮汁服,可吐蛊毒, 鬼疰诸毒。 捣末水调, 涂疔肿热毒蛇毒, 日三四次, 立瘥。
亦可傅瘙痒秃疮。
白蔹百二四
-
味苦, 微寒, 性敛。 取根捣傅痈毒, 及面上疮□, 刀箭伤, 汤火毒。 诸疮不敛,生肌止痛, 俱宜为末傅之。 若为丸散, 亦治眼目赤痛, 小儿惊痫, 妇人阴中肿痛,赤白带下。
木通百二五
-
亦名通草。 味苦, 气寒, 沉也, 降也。 能利九窍, 通关节, 消浮肿, 清火退热,除烦渴黄疸, 治耳聋目痛, 天行时疾, 头痛鼻塞目眩, 泻小肠火郁, 利膀胱热淋,导痰湿呕哕, 消痈肿壅滞, 热毒恶疮, 排脓止痛, 通妇人血热经闭, 下乳汁,消乳痈血块, 催生下胎。 若治小水急数疼痛, 小腹虚满, 宜加□煎饮。
若治喉痹咽痛, 宜浓煎含咽。
毒草部
附子百二六
-
气味辛甘, 腌者大咸, 性大热, 阳中之阳也。 有毒。 畏人参, 黄耆, 甘草, 黑豆,绿豆, 犀角, 童便, 乌韭, 防风。 其性浮中有沉, 走而不守。 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 能除表里沉寒, 厥逆寒噤, 温中强阴, 煖五脏, 回阳气,除呕哕霍乱, 反胃噎膈, 心腹疼痛, 胀满泻痢, 肢体拘挛, 寒邪湿气, 胃寒蚘虫,寒痰寒疝, 风湿麻痹, 阴疽痈毒, 久漏冷疮, 格阳喉痹, 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 小儿慢惊等证。 大能引火归源, 制伏虚热, 善助参, 耆成功,尤赞术, 地建效。 无论表证里证, 但脉细无神, 气虚无热者, 所当急用。 故虞搏曰:
附子禀雄壮之质, 有斩关夺将之气,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 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 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 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煖药达下焦, 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吴绶曰: 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 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脉沉细者, 尤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 已迟矣。 且夹阴伤寒, 内外皆阴, 舍此不用, 将何以救之?
此二公之言, 皆至言也, 不可不察。 惟孕妇忌服, 下胎甚速。 合□涎塞耳,亦可治聋。 辨制法: 附子制法, 稽之古者, 则有单用童便煮者, 有用姜汁盐水者,有用甘草, 黄连者, 有数味皆兼而用者, 其中宜否, 最当详辨。
夫附子之性热而刚急, 走而不守, 土人腌以重盐, 故其味咸而性则降。
今之所以用之者, 正欲用其热性以回元阳, 以补脾肾, 以行参, 耆, 熟地等功,若制以黄连, 则何以藉其回阳? 若制以盐水, 则反以助其降性。 若制以童便,则必不免于尿气, 非惟更助其降, 而凡脾气大虚者, 极易呕哕, 一闻其臭,便动恶心, 是药未入口, 而先受其害, 且其沉降尤速, 何以达脾?
惟是姜汁一制颇通, 第其以辛助辛, 似欠和平, 若果直中阴寒等证, 欲用其热, 此法为良; 至若常用而欲得其补性者, 不必用此。 又若煮法, 若不浸胀而煮,则其心必不能熟, 即浸胀而煮, 及其心熟, 则边皮已太熟而失其性矣; 虽破而为四,煮亦不匀。 且煮者必有汁, 而汁中所去之性亦已多矣, 皆非制之得法者。 制法:
用甘草不拘, 大约酌附子之多寡而用。 甘草煎极浓甜汤, 先浸数日, 剥去皮脐,切为四块, 又添浓甘草汤浸二三日, 捻之软透, 乃咀为片, 入锅文火炒至将干,庶得生熟匀等, 口嚼尚有辣味, 是其度也。 若炒太干, 则太熟而全无辣味,并其热性全失矣。 故制之太过, 则但用附子之名耳, 效与不效无从验也。
其所以必用甘草者, 盖以附子之性急, 得甘草而后缓; 附子之性毒, 得甘草而后解;
附子之性走, 得甘草而后益心脾; 附子之性散, 得甘草而后调营卫, 此无他,亦不过济之以仁而后成其勇耳。 若欲急用, 以厚纸包裹, 沃甘草汤, 或煨, 或炙,待其柔软, 切开, 再用纸包频沃, 又炙, 以熟为度。 亦有用□裹而煨者亦通。
若果真中阴寒, 厥逆将危者, 缓不及制, 则单用炮附, 不必更用他制也。 辨毒,附子之性, 刚急而热, 制用失宜, 难云无毒, 故欲制之得法。 夫天下之制毒者,无妙于火, 火之所以能制毒者, 以能革物之性。 故以气而遇火, 则失其气,味而遇火, 则失其味, 刚者革其刚, 柔者失其柔。 故制附之法, 但用白水煮之极熟,则亦全失辣味, 并其热性俱失, 形如萝卜可食矣, 尚何毒之足虑哉?
今制之必用甘草者, 盖欲存留其性而柔和其刚耳。 今人但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无用也。 故凡食物之有毒者, 但制造极熟, 便当无害, 即河豚,生蟹之属, 诸有病于人者, 皆其欠熟而生性之未尽也。 故凡食物之有毒者,皆可因此以类推矣。 至若药剂之中, 有当煆炼而用者, 又何以然? 夫物之经火煆者,其味皆咸涩, 而所以用煆者, 非欲去其生刚之性, 则欲用其咸涩之味,而留性与不留性, 则其中各有宜否, 故凡当煆炼而用者, 皆可因此以类推矣。
又如药之性毒者, 何可不避? 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 某无毒, 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也。 故热者有热毒, 寒者有寒毒, 若用之不当, 凡能病人者,无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饭, 本皆养人之正味, 其或过用误用, 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 但毒有大小, 用有权宜, 此不可不察耳。 矧附子之性,虽云有毒, 而实无大毒, 但制得其法, 用得其宜, 何毒之有? 今之人不知其妙,且并人参, 熟地而俱畏之。 夫人参, 熟地, 附子, 大黄, 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 势非庸庸所济者, 非此四物不可, 设若逡巡, 必误乃事。
今人直至必不得已而后用附子, 事已无济矣。 事无济则反罪之, 将附子诚废物乎?
嗟夫! 人之所以生者, 阳气耳, 正气耳。 人之所以死者, 阴气耳, 邪气耳。 人参,熟地者, 治世之良相也; 附子, 大黄者, 乱世之良将也。 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 乱不可忘治, 故良相不可缺。 矧夫附子虽烈, 而其性扶阳, 有非硝,黄之比; 硝, 黄似缓, 而其性阴泄, 又非桂, 附可例。 华元化曰: 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内经>曰: 门户不要, 是仓廪不藏也。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今之人履芒硝, 大黄若坦途, 视参, 附, 熟地为蛇蝎, 愚耶? 知耶?
白附子百二七
-
味甘辛, 大温, 有小毒。 其性升, 能引药势上行。 辟头风诸风, 冷气心疼,风痰眩晕, 带浊, 疗小儿惊风痰搐, 及面鼻游风, □斑风刺, 去面痕, 可作面脂,亦治疥癣风疮, 阴下湿痒, 风湿诸病。 凡欲入药, 炮而用之。
大黄百二八
-
味苦, 气大寒。 气味俱厚, 阴中之阴, 降也。 有毒。 其性推陈致新, 直走不守。
夺土郁壅滞, 破积聚坚症, 疗瘟疫阳狂, 除斑黄谵语, 涤实痰, 导瘀血, 通水道,退湿热, 开燥结, 消痈肿。 因有峻烈威风, 积垢荡之顷刻。 欲速者生用, 汤泡便吞;
欲缓者熟用, 和药煎服。 气虚同以人参, 名黄龙汤; 血虚同以当归, 名玉烛散。
佐以甘草, 桔梗, 可缓其行; 佐以芒硝, 厚朴, 益助其锐。 用之多寡, 酌人实虚,假实误用, 与鸩相类。
常山百二九
-
味大苦, 性寒, 有毒。 攻温疟痰疟, 及伤寒寒热, 痰结气逆, 狂痫癫厥。
惟胸腹多滞, 邪实气壮而病疟者宜之; 若老人弱人, 俱当忌用。 盖此物性悍,善逐痰饮, 得甘草则上行发吐, 得大黄则下行发泻也。 亦治鬼毒蛊毒,及头项瘰□鼠□。
半夏百三十
-
味大辛微苦, 气温。 可升可降, 阳中阴也。 有毒。 其质滑润, 其性燥湿降痰,入脾胃胆经。 生嚼戟喉, 制用生姜。 下肺气, 开胃健脾, 消痰饮痞满, 止欬嗽上气,心痛□痛, 除呕吐反胃, 霍乱转筋, 头眩腹胀, 不眠气结, 痰核肿突, 去痰厥头痛,散风闭喉瘖, 治脾湿泄泻, 溃精带浊, 消痈疽肿毒, 杀蜈蚣蜂虿虫毒。 性能堕胎,孕妇虽忌, 然胃不和而呕吐不止, 加姜汁微炒, 但用无妨。 若消渴烦热,及阴虚血证, 最忌勿加。 李时珍曰: 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味辛而性温也。 滑则能润, 辛温能散亦能润, 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 所谓辛走气, 能化液, 辛以润之是矣。 丹溪曰:
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成聊摄云: 半夏辛而散, 行水而润肾燥。
又<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 皆取其滑润也。 世俗皆以半夏, 南星为性燥,误矣。 湿去则土燥, 痰涎不生, 非二物之性燥也。 古方治咽痛喉痹, 吐血下血,多用二物, 非禁剂也。 二物亦能散血, 故破伤打扑皆主之。
南星百三一
-
味苦辛, 气温, 可升可降, 阳中阴也。 性烈有毒, 姜汁制用。 善行脾肺,坠中风实痰, 利胸膈, 下气, 攻坚积, 治惊痫, 散血堕胎。 水磨箍蛇虫咬毒,醋调散肿。 破伤风, 金疮折伤瘀血, 宜擣傅之。 功同半夏, 酌用可也。
胆星百三二
-
七制, 九制者方佳。 降痰因火动如神, 治小儿急惊必用。 总之, 实痰实火壅闭上焦,而气喘烦躁, 焦渴胀满者, 所当必用。 较之南星, 味苦性凉, 故散解风痰热滞。
射干百三三
-
味苦, 性寒, 有毒。 阴也, 降也。 治欬逆上气, 喉痹咽疼, 散结气不得息,除胸腹邪热胀满, 清肝明目, 消积痰结核, □癖热疝, 降实火, 利大肠, 消瘀血,通女人经闭。 苦酒磨涂, 可消肿毒。
大戟百三四
-
味苦, 大寒, 有毒。 反甘草。 性峻利, 善逐水邪痰涎, 泻湿热胀满, 消急痛,破症结, 下恶血, 攻积聚, 通二便, 杀蛊毒药毒, 疗天行瘟疟黄病, 及颈腋痈肿。
然大能泻肺损真气, 非有大实坚者, 不宜轻用。 若中其毒, 惟菖蒲可以解之。
甘遂百三五
-
味苦, 性寒, 有毒。 反甘草。 专于行水, 能直达水结之处, 如水结胸者, 非此不除。
若留痰留饮宿食, 症坚积聚, 无不能逐, 故善治腹脚阴囊肿胀, 去面目浮肿,通二便, 泻膀胱湿热, 及痰逆癫痫, 噎膈痞塞。 然性烈伤阴, 不宜妄用。
芫花百三六
-
反甘草, 味苦, 微温, 有毒。 专逐五脏之水, 去水饮寒痰痰癖, □下痛, 欬逆上气,心腹肢体胀满, 瘴疟鬼疟, 湿毒寒毒, 蛊毒肉毒, 虫鱼毒, 除疝瘕痈肿, 逐恶血,消咽肿。 根疗疮疥, 亦可毒鱼。 若捣汁浸线, 亦能击落痔疮。 惟其多毒,虚者不可轻用。
玉簪百三七
-
味甘辛, 性寒, 有小毒。 用根捣汁, 解一切诸毒, 下一切骨哽, 涂消痈疡。
妇人乳痈初起, 但取根擂酒服之。 仍以渣傅肿处即消。 然性能损齿,故亦可落齿取牙。
凤仙花百三八
-
味微苦, 性微温, 有小毒。 子名急性子。 治产难下胎, 消积块, 开噎膈, 下骨哽。
亦善透骨通窍, 故又名透骨草。 若欲取牙, 但用子研末, 入砒少许, 点疼牙根,即可取之。 然此不生虫蠹, 即蜂蝶亦不近, 似非无毒者也。
蓖麻子百三九
-
味甘辛, 性热, 有毒。 能逐风散毒, 疗口眼喎斜, 失音口噤, 肿毒丹瘤, 鍼刺入肉,止痛消肿, 追脓拔毒, 俱可研贴。 若治舌肿喉痹, 宜研烂, 纸卷烧烟, 熏吸立通。
催生下胎, 可同麝香, 巴豆研贴脐中。 李时珍曰: 一人病偏风, 手足不举,用此油同羊脂, 麝香, 穿山甲煎膏, 日摩数次, 兼服搜风养血之药而愈。
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 用此擣膏贴之, 一夜而愈。 一人病气郁偏头痛, 用此同乳香,食盐擣贴太阳, 一夜痛止。 一妇产后子肠不收, 擣仁贴其丹田, 一夜而上。
此药外用, 屡奏奇效, 但内服不可轻率尔。 或云擣膏, 以箸点于鹅, 鸭六畜舌根下, 即不能食, 点于肛门内, 即下血死, 其毒可知。 凡服蓖麻者, 一生不得食炒豆, 犯之必胀死。
续随子百四十
-
一名千金子。 味辛, 性温, 有毒。 能逐瘀血, 消痰饮食积, 症瘕□癖, 除蛊毒鬼疰,水气冷气, 心腹胀满疼痛, 腹内诸疾, 利大小肠, 祛恶滞,及妇人血结血闭瘀血等证。 研碎酒服, 不过三颗, 当下恶物, 甚者十粒。 若泻多,以酸浆水或薄醋粥食之即止。 亦可研涂疥癣恶疮。 此物之功, 长于逐水杀虫,是亦甘遂, 大戟之流也。
木鳖子又百四十
-
味苦微甘微辛, 气雄劣, 性大寒, 有大毒。 <本草>言其甘温无毒, 谬也。
今见毒狗者, 能毙之于顷刻, 使非大毒, 而有如是乎? 人若食之, 则中寒发噤,不可解救。 按刘续<霏雪录>云: 木鳖子有毒, 不可食。 昔一蓟门人, 有两子患痞,食之相继皆死, 此不可不慎也。 若其功用, 则惟以醋磨, 用敷肿毒乳痈, 痔漏肿痛,及喉痹肿痛, 用此醋漱于喉间, 引痰吐出, 以解热毒, 不可咽下。 或同硃砂,艾叶卷筒, 熏疥杀虫最效。 或用熬麻油擦癣亦佳。 番木鳖, 味极苦, 性大寒, 大毒。
功用与木鳖大同, 而寒烈之性尤甚。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八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