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综合性医书类 > 沈氏尊生书
编号:215596
沈氏尊生书-卷十二.门风病源流(毒风论)
http://www.100md.com theQi

经曰: 诸暴强直, 支痛緛戾, 里急筋缩, 皆属于风。 此厥阴风木, 为肝胆之气,乃脏气所主之风也。 若八方之风不正, 则为邪气, 故中于人而为病, 而其中人,有四时之胜气而袭之者。 如春胜长夏为木T土, 长夏胜冬为土T水, 以所胜入也。 有随时随脏而为病者, 以内气不守, 外邪得入也。 故春病在头, 善鼽衄; 夏病在脏,善病胸胁; 长夏病在脾, 积风为寒, 善洞泄寒中; 秋病在肩背, 暑汗不出, 风袭腠肤,善风疟; 冬病在四肢, 善脾厥。 原其然者, 人之精为真阴, 为元气之本。 惟冬藏精则内实, 虽夏之暑邪亦汗出而不得入。 若冬不藏, 又暑汗不出,闭藏疏泄之道俱失, 则春温、夏热、秋疟, 随时随脏而病矣, 此风邪所化之由也。 然风入五脏, 其症状固各不同。 肺受风, 多汗恶风, 色皏然白, 善咳短气,昼犹与卫气和而少差, 暮则与阴入内而剧。 诊在眉上, 白色。 心受风, 多汗恶风,善怒赫, 色赤, 风火相搏, 木火交炽, 神志昏乱故也。 心病则舌本强, 必言不快,其诊在口。 肝受风, 多汗恶风, 色微苍。 肝本为风, 风反胜之, 则内气不胜,故多悲木气动, 又多怒, 阴器病则妒阴。 妒阴者, 时憎女子也。 其诊在目下。 脾受风,多汗恶风, 色微黄。 土为风木所T, 必身体怠惰, 四肢不欲动。 风胜土疏, 必不化食。 其诊在鼻。 肾受风, 自汗恶风, 面庞然浮肿, 以邪入肾, 挟水气上升, 故肿也。 脊痛不能正立, 以肾在其部也。 □气见, 以肾活也。 隐曲不利, 以肾气伤也。 其诊在肌上。 五脏受风不同, 病由以异如此。 然风之中人, 治必当早, 迟则五脏相传,以至于死。 如人初感风, 毫毛直, 皮肤闭而为热, 是时当汗, 发之即己。 即或痹不仁,肿痛, 可汤熨火灸之。 惟弗治, 病遂入舍于肺, 以自表入里, 必先于肺,风寒闭于此而不行, 故为肺痹, 发咳而喘急也。 然此犹在可发之时, 又弗治,即从所T而传于肝, 为肝痹, 胁痛而出食也, 犹可治也, 又弗治, 再从所T而传于脾。 风热相乘而为脾痹, 内则中热烦心, 外则肌体出黄。 然此犹可药之浴之,以解表里之风热也, 又弗治, 再从所T而传于肾, 为疝瘕。 疝瘕者, 聚气而痛之名,少腹冤热而痛, 出白而烦热也。 邪聚下焦, 溲出白浊, 以热结不散, 亏蚀真阴,如蛊之吸血, 故名曰蛊(此浊病名, 非蛊胀病名, 非蛊胀病也)。 然此犹可治也,又弗治, 再从所T而传于心, 筋脉相引而急, 病名曰瘈。 以心主血脉, 心病则血燥,筋脉相引, 则手足挛掣, 是以名瘈也。 夫邪气至心, 其病已极, 五脏气皆息,能无死乎? 此五脏相传之次也。 有内伤而适与风邪会, 因加而发者, 此必尝有所伤。 或伤湿而留于分肉血脉; 或坠跌打扑, 恶血留而不去; 或卒然喜怒不节, 气有所逆; 或饮食失宜, 内有所伤; 或寒温不时, 腠理闭而卫气不通。 其开而冒露于风寒,则邪在前, 风寒继之。 二者相值, 则血气凝结而为寒痹。 其或因热而汗出受风,虽非外感之邪风, 邪气因加而发, 所谓合邪也。 夫邪之中人, 虽各有所入,要归于三部。 喜怒不节则伤脏, 脏伤病起于阴, 一也; 清湿袭虚, 则病起于下, 二也; 风雨袭虚, 则病起于上, 三也。 至于淫佚不可胜数, 然受病之始, 只在此三部。 故风雨寒湿,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总之, 风善行而数变, 其伤人为病, 变态不一。 如风藏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又善行数变, 腠理开则卫失守而洒然寒,玄府闭, 则阳内壅而热烦闷, 其病则为寒热矣。 至寒能衰饮食, 热能消肌肉,又寒热交作之剧者矣。 又如风袭阳明入胃, 胃居中焦, 其脉上至目内□, 其人肥,邪不得正, 则目黄而留为热中(宜三黄丸加连翘、栀子、薄荷)。 其人瘦, 外泄而寒,则变为寒中矣(宜加减白通汤)。 又如风与太阳俱入行诸脉哄, 散行分肉之间,与卫相犯, 能使肌肉□而生疡。 气凝不行, 能使肌肉不仁, 或胕热。 其气不清,能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 客于脉而不去, 其病则为疠风矣。 夫病至疠风,风之入也深矣(宜消风散、追风散、靡风丸, 换肌散, 毒疮说附后)。 若风中五脏六腑之哄, 则亦各入其门户, 随哄左右而偏中,其病则为偏风矣(宜全生虎骨散、舒筋保安散)。 以至循风府而上人脑户,其病则为脑风矣(宜太阳丹、神圣散)。 饮酒后玄府易开而中之,其病则为漏风矣(宜白术散、葛花解醒汤)。 入房汗出, 内耗其精而中之,其病则为内风矣(宜加味大补汤)。 新沐后毛孔开而中之, 其病则为首风矣(宜白芷丸)。 风不散, 传变而入大肠, 其病则为肠风, 而热则下血(宜清脏汤、加减四物汤),寒则食泄矣(宜附子理中汤、八仙糕)。 且在腠理, 汗泄不止,其病则为泄风矣(宜玉屏散、小建中汤)。 病虽异名, 皆风之变。 然首风、漏风、泄风三症, 状尤奇特。 首风则因沐而风中头面, 故多汗恶风, 止作无时。 凡于风气所发, 必先一日而甚, 头极痛, 以阳性先而速也。 先至必先衰, 故次日少愈。 漏风则常多汗, 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以风邪挟酒, 则阳气散越, 故多汗也。 阳胜则身热不恶寒, 故不可单衣也。 食长阳气, 故食则汗出也。 甚或阳独盛于上而喘息, 汗出不止而衣濡, 阳盛阴虚而口干善渴, 身不能劳,皆患漏风者所必见之状。 泄风则表既不固, 而汗出如渍。 津涸, 故口干液涸。 血虚,故不能劳而身尽痛。 且汗多亡阳, 故令人寒也。 此风所部, 而受病之状有不同也。 要之, 风为百病长, 凡寒、暑、湿、燥、火五者, 皆从风而入。 而风之为邪,又有寒热刚柔之不一, 则治之岂易事哉? 然古人云∶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固为治风疾者一定之法也。 [脉 法] 仲景曰∶脉浮而大者曰风。 又曰: 脉浮而数, 中风使然。 《脉诀》曰∶浮脉主表, 府病所居。 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 浮缓风湿。 [风病原由症治]《内经》曰: 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也。 又曰: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入门》曰: 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 又曰: 伤风症, 入肺者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宜参苏饮、冲和散、防风冲和汤。 又曰: 有汗而恶风此真感风症也。 《医说》曰: 邪之中人, 或中于阴, 或中于阳, 上下左右,无有恒常。 人方虚时及新用力饮食, 汗出腠理开, 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鳌按∶以上言外感之风病)。 河间曰: 风病多因热盛。 热者, 风之体也。 风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也。 凡有风者, 即风热病也。 《内经》曰: 风者, 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 丹溪曰: 凡湿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 (鳌按: 以上言本气之风病)。 [诸风病名] 《医说》曰: 头风多白屑。 毒风面上生疮。 刺风状如针刺, 腰痛如锥。 痫风急倒作声, 发搐急缓。 顽风不识痛痒。 □风颈项斑剥。 暗风头旋眼黑, 不辨东西。 □风面生米点。 肝风鼻闷眼□, 两睑赤烂。 偏风口眼嘴斜。 节风肢节续断, 指甲脱落。 脾风心多呕逆。 酒风行步不前。 肺风鼻塞项疼。 胆风令人不睡。 气风肉如虫行。 肾风耳内蝉鸣, 阴间湿痒, 寒湿脚气。 瘫风半身不遂。 痪风手足拳挛。 胃风不伏水土。 虚风风寒湿痒。 肠风脱肛泻血。 脑风头旋偏痛。 贼风发声不响。 产风四肢疼痛。 骨风膝肿如槌。 膝风腿骨痛。 心风健忘多惊。 盛风言语蹇塞。 髓风臂膊酸疼。 藏风夜多盗汗。 血风阴囊湿痒。 乌风头面肿块。 皮风赤白瘢癣。 肌风遍体瘙痒。 体风身生肿毒。 闭风大便燥涩。 软风四肢不举。 绿风瞳人开大。 青风吐极青盲。 虎风发吼羊叫。 大风成片烂疮。


附录毒风论

(起U大弟妇患毒风一载有余, 医药罔效, 商所以治之者, 故为论其源流,并酌方剂)。 论曰: 遍考方书, 疯癣疠癞, 天泡杨梅棉花等疮, 总皆有毒,不但杨梅为毒疮已也。 其独称杨梅为毒疮, 一切疯癣等不加以毒之名者,亦世人传习之故耳。 一切疯癣等所受之毒, 或感天地诊戾之气, 或感山溪郁遏之气,或感蛇虺蛊厉之气。 此等气由风飘荡, 壮盛人触之不侵, 虚弱人触之即受。 而所受之处, 何经虚, 即何经受之。 当时不觉, 积久郁于经络, 沦及筋骨, 侵及肌肉,则为一切疯癣等恙。 发时又各因所发之经, 各有见症处。 且不特天地山溪蛇虺有毒也,即寻常风寒暑湿之气, 人受之久, 亦郁为毒, 故有风毒、寒毒、暑毒、湿毒之名。 受之轻者, 不过疥疮等类, 受之重者, 即为一切疯癣等恙, 无足怪也。 更不特风寒暑湿有毒也, 即如药饵中草根树皮, 及一切饮食之物, 亦皆有毒,故又有药毒、食毒之名。 人有病, 偶服药, 用之的当, 病即当之, 虽毒而人不受害。 若用违其性, 即病不能去, 而毒反留于身中, 久必发现为一切疯癣等恙。 饮食不能节省, 不能顾忌亦然。 此一切疯癣等恙为必有毒, 无足疑, 更无足怪也,不知者每因传习杨梅为毒疮一语, 专以毒之一字归于杨梅,其他疯癣等皆不敢以毒字加之, 一若提起毒字, 即如生杨梅疮者,故在医家必讳而传会之, 在病家必违而隐瞒之, 在旁人闻毒之一字, 亦且惊且怪,以为何来此恙, 总皆不明之故也。 夫杨梅毒, 有由感受者, 有由传染者。 一切疯癣等恙亦能传染人, 若非有毒, 何由传染乎。 且非有毒,何至筋骨胀急肌肉疼痛乎。 胀急疼痛, 既皆为毒, 宁有可不去之者乎。 然而去之未易矣, 其胀于筋骨者, 匪朝伊夕, 欲去之, 非使筋骨一清不可。 疼痛于筋骨者, 匪朝伊夕, 欲去之, 非使肌肉一松不可。 清之松之, 计惟有泻之一法。 虽然, 泻又难言之, 千金子乎? 巴豆霜乎? 恐泻之不胜, 血气愈耗, 精神愈败也。 且用此等泻, 只可暂时, 不可久行。 暂时之泻, 毒之郁于经络。 沦及筋骨侵及肌肉者,断不能一时尽去, 既不能一时尽去, 亦徒耗其血气, 徒败其精神。 虽因一泻,毒亦稍去, 而余毒仍郁经络也, 仍沦筋骨也, 仍侵肌肉也。 且稍去之时,筋骨之胀急亦暂缓, 肌肉之疼痛亦暂止, 迨又久焉, 郁于经络者必更甚,沦于筋骨者必更甚, 侵于肌肉者必更甚, 何也? 以未泻之前, 血气还充, 精神还实,所谓郁经络, 沦筋骨, 侵肌肉者, 犹有血气精神以御之, 其为毒犹可言。 既泻之后,血气耗, 精神败, 所谓郁经络, 沦筋骨, 侵内肉者, 更无血气精神以当之。

毒之浸灌横决, 恐非言语可罄也。 虽然, 暂泻尚不可, 可久泻乎? 夫久泻诚不可也。 计惟有泻而不泻之一法, 庶得血气弗耗也, 庶得精神弗败也。 血气弗耗, 精神弗败,虽泻无伤也。 虽久泻无伤也, 何也? 泻而不泻也。 且泻则可使毒去,久泻则可使毒尽去, 毒去而病自痊矣。 既不耗血气, 既不败精神, 毒去病痊,而身可安矣。 况乎泻而不泻之时, 不但不耗其血气, 并须养其血气也,不但不败其精神, 并须助其精神也。 夫荀于泻之时, 反能养其血气, 助其精神,亦何畏何疑, 而不泻乎? 何畏何疑, 而不久泻乎? 而又非行泻之药, 即能养其血气,助其精神也。 夫行泻之药何药, 曰大黄。 行泻而可久用之药何药? 曰九制大黄。 说大黄为将军, 性猛速, 九制则将军之性已除, 能使经络筋骨肌肉间之积毒逐渐扫除,而又无泄利之患。 且大黄虽泻, 只行胸以下之积, 九制则自胸臆上至巅顶,皆能追而去之, 以所制大黄以酒为主, 而酒气上升故也。 且大黄行泻,有排山倒海之能, 用酒九制, 则性和缓, 不见其排倒, 而自觉其消磨。 故熟思病情病势, 非用泻而不泻, 不泻而泻之九制大黄, 断必不为央。 说以病者之性情, 日常多胶执, 十余年来, 偏信无识、无能、说鬼话、赚钱财之草头郎中, 非挑箭风, 即针寒湿, 挑之针之之外, 又多服草头药,已经十有余载。 前所云, 草根树皮皆有毒者, 在官料且然, 况于山野间采来,本草不载之物, 有不毒者乎。 在采之者, 不计其毒不毒, 止欲为赚钱之计, 在服之者,亦不问其毒不毒, 止欲冀其有益于身, 故积久服之, 而毒之凝聚不散者,遂发为此症也。 此余历年来, 在家庭间亲见情势, 而直可断为毒盛者也。 此症既由于毒, 而发现之初, 仅生顶发中, 以后渐及遍体, 今春病剧, 至卧不起,浑身肿痛, 四肢不仁, 可见毒发以渐, 至此已为沉重, 非谋所以治之之方,势将为难疗也。 春初, 脉象右寸关洪数弦大, 余俱涩滞。 二月尽以来, 独左关洪数,余皆濡弱。 近日愈多烦躁, 火性太甚, 肝风煽烈, 毒气掀腾,更可即脉即症而知之者也。 至于疮形或大, 或小, 或成粒, 或成片, 其色紫而带黑,其形稍肿而浮, 既非若杨梅之掀红湿烂, 如鼓钉, 如葡萄, 如棉花,更非若疠风之溃癞零落, 如白雪, 如紫云, 而又兼似葡萄、紫云等样,则谓之杨梅疮固不可, 竟谓之紫云疯亦不可。 而古人有毒祲成疯之语,说指如此症而言之也。 因古人有毒祲成疯之号, 后世即约之为毒疯二字, 此不在麻疯、癞疯等例之内。 参考前贤治法, 惟丹溪最善, 其要虽分上下,开手总以追取恶物虫积为始, 然后随症轻重, 因人强弱, 而调治之。 然犹谆谆致诫曰∶此疾虽治难愈, 若不绝嗜断欲, 皆不免再发, 而终于不救。 可见此症之不可轻视而治之矣。 玆因病者谊关骨肉, 他人尚且医救, 何况一家,故积日夜思维, 总必以泻而不泻为主, 特制大黄, 再酌余品, 成剂以治之。 以口舌所及, 一时难悉, 听者又不能详, 故特笔而书之, 以付起U大弟。 其细审余言,庶于此病得救, 而亦不负吾拯治之心也。 所酌前后服方, 开附于后。 戊子春三月沈金鳌书。


治风病诸药要品及方
    二十四升提发散(升麻川芎 防风葛根羌活 香白芷 柴胡紫苏荆芥前胡独活 北
    细辛生姜 □本 葱白 薄荷甘菊)辛温发散(桂枝麻黄羌活 防风 白芷吴茱萸 干姜
    细辛独活□本川芎杜苏子葱白 橘皮清凉发散(薄荷麦冬知母竹叶 甘菊金石斛石膏连
    翘蝉退 牛蒡子)
    三黄丸 [热中] 黄连 黄柏 大黄
    加减白通汤 [寒中] 附子 干姜肉桂 人参 白术 半夏 炙草 草豆蔻此方兼
    治沉寒痼冷, 脐腹冷疼, 大便自利, 足胫寒而逆。
    消风散  [疠风] 白芷 全蝎 人参各一两 每末二钱, 勿食晚饭,次日空心温酒调下, 身上微燥为效。
    此方第一日服。
    追风散  [又] 大黄六两, 郁金两六钱, 皂角刺两半, 共为末,初服五钱或六钱, 入大风子油一钱半, 朴硝少部, 温酒一碗调化, 五更空心服。
    直待辰时, 又调药酒一碗, 入熟蜜少部, 勿令患人知先, 以水盥漱净, 然后服药,必以蜜解口, 切不可卧, 良久, 痛泻数次, 以稀粥补之。
    此方第二日服。
    此药老弱者难治, 五十以下者可治。 精神壮旺者, 十日内三服。
    谓如初一日服消风散, 初二日服追风散, 初三日服磨风丸, 又如此周而复始。
    瘦弱者十日内一服。
    磨风丸  [又]  当归 川芎 羌活独活 天麻 细辛 防风 荆芥 威灵仙麻
    黄 首乌 蔓荆子 牛蒡子 车前子 豨薟草 苍耳草各一两 晒干为末,酒糊丸, 温酒下五十丸。   此方第三日服。 日二帖, 用熏洗、敷糁药。
    熏洗药: 地骨皮、荆芥、苦参、细辛各二两, 河水煎, 用大桶盛浸浴, 熏洗通身,出血为度。
    敷糁药: 寒水石、活矾、硫黄各二两, 蛇床子一两, 朴硝五钱, 共为末,腊猪油调敷。
    熏洗敷糁, 二能治满身疮烂如神。
    换肌散 [又] 乌蛇 白花蛇 地龙各一两 当归 细辛 白芷 天麻 蔓荆子
    威灵仙 荆芥穗 甘菊 苦参 紫参沙参 木贼草 不灰木 炙草 白蒺藜 天冬
    赤芍 赤箭 首乌 石菖蒲 胡麻子草乌 苍术 木鳖子 川芎各二钱半 每末五
    钱, 温酒调下, 酒多为妙。 如无紫参, 不灰木亦可。
    此方专治大风年深, 毛脱鼻塌深重者, 如神。
    全生虎骨散  [偏风]  当归两半赤芍 续断 白术 □木 虎骨各一两 乌蛇
    肉五钱 每末二钱, 食后温酒调下。 骨中疼痛加生地一两。
    此方专治半身不遂, 肌肉干瘦, 名曰偏活。
    舒筋保安散 [又] 木瓜五两 萆薢 五灵脂 白姜蚕 牛膝 川断 乌药松节
    白芍 天麻 威灵仙 黄* 当归防风 虎骨各一两 以好酒一升, 浸瓶中,封口二七日, 取药焙干, 为细末, 每二钱, 以所浸药酒半盏调服。 如酒完,以米饮下。 此方能治左瘫右痪, 筋脉拘挛, 走注疼痛。
    神圣散  [脑风] 葛根半生半炒麻黄 细辛 藿香叶各等分 每末二钱, 荆芥、薄荷酒下。
    太阳丹  [又]  石膏二两 川芎川乌 白芷 甘草各一两 冰片二钱 炼蜜同
    面糊丸, 每两作十八丸, 黄丹为衣, 食后, 葱茶嚼下二三丸。   脑寒之病,皆因邪攻上焦, 令人头痛, 昼夜不宁也, 惟此药主之。
    白术散  [漏风]  防风二两半 白术两二钱 牡蛎三钱 每末二钱, 温水下。
    葛花解醒汤  [又]  葛花 砂仁白豆蔻各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 干姜 神曲
    泽泻各二钱 人参 茯苓 猪苓 陈皮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每末三钱, 白汤下,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加味大补汤 [内风] 蜜黄* 人参 白术 酒当归 茯苓 白芍 熟地各七分
    酒牛膝 乌药 酒杜仲 木瓜 防风羌活 独活 苡仁各五分 附子 肉桂 沉香 甘
    草各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气血大虚, 左瘫右痪。
    大川芎丸 [首风] 川芎四两 天麻一两 蜜和, 每两作十丸, 每丸, 细嚼,茶酒任下。   白芷丸 [又] 白芷不拘多少, 梦卜汁浸, 晒干为末, 蜜丸, 弹子大,每丸, 细嚼, 茶或荆芥汤下。   此方专治沐浴后眩晕头痛, 令人目明。 凡暴寒乍暖,神思不清, 头目错晕, 皆宜服。
    清脏汤 [肠风] 生地一钱 酒当归 黑地榆各八分 黄芩 黄柏 山栀各七分
    白芍 黄连 阿胶 侧柏叶各六分 炒槐角 川芎各五分
    加减四物汤  [又] 川芎 当归生地 侧柏叶各一钱 枳壳 荆芥 槐花炙甘草
    各五分 姜三片 乌梅一个
    此方能治肠风, 兼治便血。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参白术 干姜 炙草
    八仙糕  [又]
    玉屏风散  [泄风] 白术二钱半黄* 防风各一钱二分 防风、黄*实表气,白术燥内湿, 故效。
    小建中汤 [又]  白芍五钱 桂枝二钱 炙草二钱 姜五片 枣四枚 煎至过半
    , 去渣, 入饴糖一两, 煎化服之。 芍药味酸, 于土中泻木为君。 饴糖、甘草之温,补脾养胃为臣, 水挟木势, 亦来侮土, 故或脉弦而腹痛。 桂枝辛热,佐白芍以去寒水。 姜、枣甘辛温, 发散阳气行于经格皮毛为使。 建中之名,始于此焉。   此方兼治虚劳, 里急腹痛, 梦寐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咽干口渴。
    黄*建中汤, 即本方加黄*也, 治虚劳自汗, 及病后热不退。
    当归建中汤, 即本方加当归一两也, 治血虚自汗。
    桂枝附子汤, 即本方用桂枝五钱, 加附子半枚也, 治自汗漏不止, 每服七钱,姜七、枣二, 煎服。
    参苏饮 [外感] 人参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甘草
    木香
    冲和散 [又] 苍术四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此方专治四时感冒风寒。
    防风冲和汤 [又] 羌活 防风各钱半 白术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葱白三个一名加减冲和汤。
    此方专治春夏秋感冒风寒, 头痛身热, 自汗恶寒, 脉浮缓。
    
附录沈氏毒风方五 (此皆余自制方也) 沈氏毒风第一方 [始服] 九制大黄三钱 姜制川乌六分 炒全蝎三枚去毒蝉退十 枚去翅足 皂角刺二分 苦参一钱白蒺藜炒三钱 川连五分 羌活七分 独活七分 加猪胰子一两, 服四帖后, 再服第二方。 忌食鸡鸭鱼虾, 鸡子鸭子, 韭芛葱蒜, 一切生冷腥腻辛辣之物, 不忌则服药不效。 最切房欲, 慎之慎之。 沈氏毒风第二方 [次服] 九制大黄三钱 全当归酒洗二钱 赤芍三钱 防风钱半 羌活七分 蝉退去翅足七枚 荆芥穗钱半 川连三分 犀角四分 黄芩一钱 萆薢 钱半 木通七分 加猪胰子六钱, 服十帖, 再服第三方。 或八帖或六帖,总视病势之轻减与否可也。 沈氏毒风第三方 [又次服] 九制大黄一钱 当归钱半 川连二分 羌活五分白蒺 藜三钱 防风一钱 生首乌二钱 木香三分 加猪胰子四钱, 服十帖。 或八帖或六帖, 看病势若能减去过半, 便服下丸药。 沈氏毒风丸 [后服] 九制大黄三两 大生地二两 制首乌 白蒺藜 川山甲木瓜 全当归 羌活 牛蒡子 胡麻 便香附 威灵仙 钻地风 络石各一两 豨薟草皂 角刺 天麻 苦参 赤芍 白芷 丹参防风 川芎 荆芥 独活 大风子肉 川断 地骨皮 秦艽各八钱 茯苓皮 桂枝 陈皮柴胡 蔓荆子 元参 沙参 汉防己 木通各七钱 石菖蒲 红花 远志各五钱 川乌草乌 白花蛇各四钱 木香 瓜蒌 仁 生郁金各三钱 细辛 白蔻仁各二钱 共制为末, 枣肉为丸, 空心,米汤下二钱。 壮盛人加至三钱。 如服一料未全愈, 即两料三料亦可。 此方共用药四十九种, 取七七之数也。 加枣肉为丸, 共成五十, 又符大衍之数也。 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今选四十九药, 合丸共五十, 则体用兼备, 元气浑沦,又得少阳生长之气, 以之治病, 何患不痊乎。 金鳌自志。 又此方不但治毒风,并可治大麻疯须眉俱落者。 紫灵疯遍身腐烂者, 亦无不效。 沈氏洗风方 [常洗] 桃枝 柳枝槐枝 忍冬藤 地骨皮 松毛 苦参 皂荚各一 两 皮硝二钱 以河水煎汤, 盛桶内熏洗, 始则数日一次,至后则半月或二十日一次。 将洗时, 务必先进饮食, 切不可空腹, 恐精神虑乏也。

感冒源流(即伤风)

感冒, 肺病也, 元气虚而腠理疏也。 经曰∶虚邪贼风, 阳先受之。 说风者,天之阳气, 其乘于人则伤卫, 卫者, 阳也, 故曰阳先受之。 卫又即气也, 肺主气,脾生气, 故伤风虽肺病, 而亦有关于脾, 以脾虚则肌肉不充, 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 说以风为百病长, 善行数变, 无微不入, 十二经, 十五络,五脏六腑, 皆能受风而为病。 或经络受之, 由皮毛而入肌肉、入腑。 或由口鼻受之,而入胃、入肠。 或入骨空肢节。 而必火与风易合, 肝木与风易引, 肺金在至高尤易感。 又况头顶招风, 眼招风, 四肢受风湿。 古人云: 避风如避箭。 虽风之正者, 犹须避之,况其为厉为邪者乎。 是故风感人于不觉, 初治则易散, 久则渐入于内, 六淫之邪,每因缘以作难, 风固不可不慎治, 风亦不可不审也。 吾故论文,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 必内归于肺, 其症或头疼身热, 轻则否, 鼻必塞, 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 或声重, 或声哑。 甚者痰壅气喘, 合口不开, 咳嗽, 咽干。 自汗脉浮而缓, 此外感也。 春夏治以辛凉(宜茶调散、柴胡升麻汤),秋冬治以辛温(宜参苏饮、人参败毒散), 则肌表解而邪从汗散矣。 或素有痰热,壅遏于太阴、阳明之间, 内有窠囊, 风邪易入, 若为之招引者, 昔人所谓风乘火势,火借风威, 互相鼓煽者, 此内因也, 治必以辛凉外发, 甘苦内和(宜羌活冲和汤、防风通圣散), 斯正不伤而邪自去矣。 又有重衣厚被, 肺因壅热生风, 而在外风邪,又适与之相袭, 其症亦声重鼻塞, 咳嗽, 咽干音哑, 此内外因也,治以甘苦辛凉兼升散之品(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 邪自由内达外而解矣。 至有风热兼伤者, 或先感风又受热, 或先受热又感风, 一时交发,贵审其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 或加味二陈汤)。 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虚, 固不得专用疏散也(阳虚宜加参术, 阴虚宜加地黄、五味, 倍门冬、白芍。 然则感冒之症, 虽若轻微, 而要岂可忽视者乎。 [脉 法]仲景曰: 脉浮而大者曰风。 又曰∶脉浮而数, 中风使然。 《脉诀》曰: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伤风症治] 《入门》曰: 伤风症, 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戴氏云: 新咳嗽, 鼻塞声重是也。 又曰: 有汗而恶风,此真感风症也。 陶节庵曰∶恶风者, 风邪伤卫, 腠理不密, 由是恶风, 悉属于阳,非比恶寒, 乃有阴阳之别者。 有汗恶风脉浮缓者, 当解肌, 随时用药。 恶风发热兼喘者, 羌活冲和汤。 若发汗太过, 卫虚亡阳, 遂漏不止。 恶风脉浮者,桂枝汤加术附。 恶风小便难, 四肢拘急, 难以屈伸者, 同上。 若风湿恶风, 不欲去衣,骨节痛,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 汗后七八日不解,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 大渴, 舌干燥而烦者, 人参白虎汤。 仲景曰∶太阳伤风, 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又曰: 太阳两伤风寒, 其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活人书》曰: 发热恶寒烦躁, 手足温, 为伤风候。 脉浮紧,为伤寒脉, 是伤风见寒脉也。 若寒多热少, 不烦躁, 手足微厥, 为伤寒候, 脉浮缓,为伤风脉, 是伤寒见风脉也。 说脉似桂枝, 反无汗, 症似麻黄, 反烦躁是也。
[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 先擦手心极热, 按摩风府百余次,后定心以两手交叉紧抱风府, 向前拜揖百余, 俟汗自出, 勿见风, 定息气海,清坐一香, 饭食迟进, 则效矣。 [运 央] 《保生秘要》曰: 凡头疼、目胀、背胀、腰胀、膝酸、发热者, 当先守艮背, 入定后用行庭, 运至风府, 用意绕回百度,直行泥丸, 亦旋百度, 后分两路, 旋眼胞, 渐入瞳人百度, 至鼻柱合行, 亦旋入深处,多旋一会, 接上鹊桥, 经重楼, 行胸腹, 止于气海。 睡时以两手捻孩儿印, 两脚屈指,咬紧牙关, 意在气海旋绕。 或绕入黄庭注念, 练至心纯, 不觉真意自旋一贯,前后间行, 邪气无不散者, 疼胀自止。 或以手指于脑上着力分两边摩之, 及耳根处,以指甲捻之至疼, 有导引之央。
治感冒方十五
    柴胡升麻汤 [春夏] 柴胡 前胡升麻 赤芍 桑皮 黄芩 葛根
    荆芥 石膏
    茶调散  [又]  茶叶 川芎 黄芩白芷 薄荷 荆芥
    参苏饮  [秋冬]  人参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人参败毒散 [又] 人参 羌活桔梗 柴胡 前胡 独活 川芎 枳壳 陈皮 茯
    苓 甘草
    羌活冲和汤 [内因] 羌活 防风苍术 甘草 白芷 生地 川芎 黄芩 细辛
    姜
    防风通圣散 [又] 防风 连翘川芎 麻黄 薄荷 白荷 当归 大黄 黄芩 桔
    梗 石膏 荆芥 山栀 白术 滑石甘草
    桔梗汤 [内外因] 桔便 香附山栀 黄芩 川贝母 知母 前胡
    热郁汤  [又] 连翘 薄荷 黄芩麦冬 瓜蒌实 甘草 竹叶 郁金
    上清散  [风热] 元参 薄荷 荆芥 甘草 大黄 归尾 桔梗 陈皮 黄芩枳
    壳 川芎
    菊花散 [又] 甘菊 防风 羌活枳壳 石膏 蔓荆子 旋覆花
    加味二陈汤  [又]  半夏 陈皮当归 茯苓 积实 桔梗 杏仁各一钱 砂仁
    五分 黄芩 山栀各七分 苏子 甘草各六分
    桂枝汤 [过汗] 桂枝 白芍 甘草
    甘草附子汤  [风湿]  甘草 附子
    人参白虎汤  [汗后] 人参 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
    凡用此方, 先煎石膏数十沸, 再入米及药, 以米熟为度, 温服。
    大青龙汤 [两伤] 麻黄去节 桂枝 炒杏仁 石膏 甘草 姜三片 枣二枚
    此方专治太阳中风, 脉浮紧, 恶寒发热,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此伤风见寒脉者。 亦治伤寒脉浮数, 身不痛,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症,此伤寒见风脉者。 陶节庵曰: 热盛而烦, 手足自温, 脉浮而紧, 此伤风见寒脉也。
    不烦少热, 四肢微厥, 脉浮而缓, 此伤寒见风脉也。 二者为营卫俱病,法虽用大青龙汤, 此汤峻险, 不可轻用, 须风寒俱甚, 又加烦躁, 方可与之,不若羌活冲和汤为神药也。 一法,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附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白芍 甘草麻黄 杏仁 姜 枣

中风源流

中风, 风乘虚而为病也。 向来惟东垣主虚, 而河间则主火, 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 不知惟虚也, 故无根之火发焉。 惟虚也, 故逆上之痰生焉, 特东垣举其本。 河间、丹溪各举其标耳, 未有痰与火之发, 不由于虚者也。 且即河间主火, 而其论曰: 中风瘫痪, 非外中风邪, 亦非肝风独盛, 由将息失宜, 心火暴盛, 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则阴虚阳盛, 而热气怫郁,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卒倒无所知。 则其言肾水虚衰, 言阴虚阳盛中主乎火, 而论火之自发, 何尝不以为由于虚乎。 丹溪主痰, 而其论曰: 西北气寒, 为风所中, 诚有之矣。 东南气温多湿,有风病者非风病也, 皆湿土生痰, 痰生热, 熟生风也。 夫人身之气, 根于脾, 主于肺,茍脾气充盛, 自能健运, 内因之湿何自生, 外来之湿何自感, 痰即不能为患矣。 然则痰之壅逆, 非由气之虚弱不能健运乎, 亦可知曰火曰痰, 总由于虚,虚固为中风之根也。 惟中风之病由于虚, 故腑虚则中腑, 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 而其症各别。 说中脏者病在里, 多滞九窍, 有六经形症。 如唇缓、二便闭属于脾, 不能言属于心, 聋属于肾, 鼻塞属于肺, 目瞀属于肝。 邪之中较深,治宜下之(宜三化汤、麻仁丸), 然亦不可过下以损荣血。 中腑者病在表, 多着四肢,其症半身不遂, 手足不随, 痰涎壅盛, 气喘如雷, 然目犹能视, 口犹能言, 二便不秘,邪之中犹浅, 且有六经形症。 如头疼, 身热, 项脊强, 属于太阳。 目痛, 鼻干不得卧,属于阳明。 口苦, 胁痛, 耳聋, 寒热, 呕吐, 属于少阳。 腹满, 自利, 咽干,属于太阴。 舌干, 口燥, 属于少阴。 烦满, 囊缩, 属于厥阴。 而又有太阳经症无汗恶寒者(宜麻黄、防风、杏仁、甘草)。 或有汗恶风者(宜桂枝、防风、白芍、甘草)。 有阳明经症无汗身热不恶寒者(宜白芷、石膏、知母、甘草)。 或有汗身热不恶风者(宜桂枝、葛根、黄芩、甘草)。 有太阴经症无汗身凉者(宜麻黄、防风、干姜、附子)。 有少阴经症有汗不热者(宜麻黄、桂枝、杏仁、防风、附子、甘草)。 若无此四经之症, 在少阳、厥阴二经, 则从二经治之(宜柴胡、黄芩、连翘、羌活、甘草)。 然以上种种形症, 不独中腑为然, 即中脏中血脉者, 亦往往有之,当临时参酌为治。 惟中腑者必面加五色, 脉浮弦而多恶风, 大法,必当汗之(宜疏风汤、小续命汤), 然亦不可过汗以损卫气。 至如中血脉者病在半表半里, 其症口眼嘴斜, 沉沉欲睡, 外无六经症状,内无便溺之危, 既不可汗, 又不可下, 惟以静胜其躁, 以养血为主(宜大秦艽汤、养荣汤、羌活愈风汤)。 其有痿痹瘫痪顽麻, 或因痰而中(宜滚痰丸、三生饮、龙星丹), 或因火而中(宜凉膈散、清气宣风散), 或因暑而中(宜香茹饮、沈氏中暑汤), 或因湿而中(宜行湿流气散、渗湿汤), 或因寒而中(宜附子汤、附子麻黄汤), 或因虚而中(宜万金汤、宝回春汤), 或因气而中(宜木香调气散、顺气匀风散), 或因恶而中(宜桃奴丸、调气平胃散), 虽所中之因不一, 皆为类中风。 说类中者, 卒倒偏活, 语言蹇涩, 痰涎壅盛, 皆与中脏腑血脉之真中风相类,但无六经形症为异耳。 由中气虚虑, 血液因而泣逆, 故虚风内煽, 至此生病也,治必于补益药中, 加治风之品(宜以参、*为君, 归、地佐之, 加秦艽、茯神、竹沥、姜汁、梨汁、人乳), 最为稳妥。 虽然, 类中诸症既不可不别于真中风,亦不得混于脱绝之症。 脱绝者何? 经曰: 中开者心绝, 手撒者脾绝, 眼合者肝绝,遗尿者肾绝, 声如鼾者肺绝, 皆由虚极而阳脱也。 若五症不全现者急用大剂参*术附进之, 或可救十中之一。 若误服苏合丸、牛黄丸、至宝丹、活命金丹之类, 即不可救。 说古人制此等方药, 皆辛香走窜,为斩关夺门之将, 原为牙关紧塞、两手握固、中脏之闭症而设, 故用牛黄入脾治肉,麝香入肾治骨, 冰片入肝治筋, 惟邪气深入者, 乃能驱出。 若施于中腑脱绝之症,反掌杀人矣。 夫真中、类中、脱绝, 其各有别如此。 而士材于真中风,又有分表里分阴阳之说, 于中腑又有多兼中脏之说, 至为精审。 玆试撮其略曰: 真中风须分表里, 病在表者, 照前六经形症治之。 在里者, 便溺阻隔,须下之(宜三化汤)。 若表里俱见, 先解表, 后攻里。 若内外邪已解, 而犹语言蹇涩,半身不遂, 未能骤愈, 则以六君子汤为主, 加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生地、白芍,久久服之, 荣卫自和。 此即古所称大药加麻黄即一旬之微汗,加大黄即一旬之微利者是也。 如望春大寒之后, 则加人参、半夏、柴胡、木通,迎而夺少阳之气。 望夏谷雨之后, 则加石膏、黄芩、知母, 迎而夺阳明之气。 季夏湿土主令, 则加防己、白术、茯苓, 生脾土之湿。 望秋大暑之后, 则加厚朴、藿香、官桂, 迎而夺太阴之气。 望冬霜降之后, 则加桂、附。 当归, 胜少阴之寒。 又曰: 治中风须分阴阳, 阴中者, 或青或白或黑, 痰喘, 昏乱眩冒, 多汗,甚者手足厥冷; 阳中者, 面赤唇焦, 牙关紧闭, 上视强直, 掉眩烦渴。 又曰。 中腑者,多兼中脏, 如左关脉浮弦, 面目青, 左胁痛, 筋脉拘急, 肉□, 头目眩, 手足不收,坐踞不得, 此中胆兼中肝也(宜犀角散)。 左寸脉浮洪, 面赤, 汗多恶风, 心神颠倒,语言蹇, 舌强口干, 忡悸恍惚, 此中包络兼中心也(宜加味牛黄散)。 右关脉浮缓,或浮大, 面黄, 汗多恶风, 口嘴语涩, 身重, 怠惰嗜卧, 肌肤不仁, 皮内□动,腹胀不食, 此中胃兼中脾也(宜防风散)。 右寸脉浮涩而短, 鼻流清涕, 面白, 多喘,胸中冒闷, 短气自汗, 声嘶, 四肢痿弱, 此中大肠兼中肺也(宜五味子汤)。 左尺脉浮滑, 面目黑, 腰脊痛引小腹, 不能俯仰, 两耳虚鸣, 骨节疼痛, 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也(宜独活散)。 士材之分晰施治如此, 讵非司命者所当加意哉。 总之,治中风大法, 猝然昏倒, 必先顺气, 然后治风(宜苏合丸, 用竹沥、姜汁调灌,如口不开, 急用吹鼻散吹入, 有嚏可治, 无则死)。 亦须辨明气血之所属, 气虚者,右手足必不仁(宜六君子汤加钩藤、姜汁); 血虚者, 左手足必不仁(宜八珍汤加竹沥、钩藤、姜汁)。 此其要法也。 若夫禀赋不齐, 七情异起, 六气殊伤, 又难执一,神明参活可也。 今将中风条款根由方治开列于后。 一曰口噤不开,足阳明颔颊之脉急则口噤, 肝风乘胃故也, 急将皂荚、乳香、黄*、防风煎汤熏之,然须大作汤液, 如蒸如雾乃得力。 南星、冰片为细未, 擦牙龈。 或藜芦、郁金末搐鼻。 或明矾一两、飞盐五钱擦牙, 更用钱部棉裹安牙尽处。 甘草五寸截五段, 麻油浸透,火炙, 抉口令咬之, 约人行十里部, 又换一段, 从此灌药甚便。 二曰口眼歪邪,耳鼻常静, 故风不作。 口眼常动, 故风易生。 摇风则血液衰耗, 无以养筋,故筋脉拘急, 而口目为僻, □急不能卒视(宜疏风饮), 急以桂技三两, 酒煎浓汁,以旧布浸之, 右歪拓左, 左歪拓右, 乳香二两、皂荚一两, 烧烟熏之。 三曰语言蹇涩。 经曰: 足太阳脉贯舌本, 散舌下, 病则舌强。 又曰: 足少阴脉之正者系舌本。 又曰∶内夺而厥, 则为喑痱。 可见中风之正, 皆由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 挟舌本,故不能言。 脾土不足, 痰涎涌盛而蹇涩, 故亦不能言也(肾不足宜地黄饮子,脾不足宜六君子汤)。 至其所兼, 有缘风痰者宜涤痰, 有缘湿痰者清脾热,有缘迷心窍者清心火, 有缘风热者清肝火, 有缘虚火上炎者壮水之主,有缘虚寒厥逆者益火之原, 各随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语丹、涤痰汤、八味丸、加味转舌膏, 随所当用而施治)。 四曰四肢不举, 脉缓大有力者, 土太过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脉细小无力者, 土不及也(宜补中益气汤)。 而或为血活筋急(宜四物汤),或为水旺风淫(宜四物汤加防风、钩藤、秦艽), 或为痰多(宜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五曰身体疼痛。 诸阳之经, 皆起手足循行于身体, 风寒客于肌肤,始痹而痛(宜蠲痹汤), 若挟湿热(宜当归拈痛汤)、挟寒(宜铁弹丸)、挟虚皆是(宜十全大补汤)。 六曰痰涎壅盛, 肥人多中, 以气盛于外, 而歉于内也。 人肥必气急而肺盛, 肺金T肝木, 故痰盛(宜星香散、二陈汤)。 其有挟虚者(宜上二方加参、*、竹沥), 有挟寒者(宜上二方加桂、附、姜汁),有实者(宜木香汤送星香散), 有虚者(宜六君子汤送星香散), 皆随症酌治。 七曰遗尿不禁, 皆由脾虚下陷(宜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肾虚不能收摄也(宜地黄饮子同生脉散)。 八曰小便不利, 中风便不利。 说由自汗,则津液外亡, 小便自少, 清热止汗, 小便自行矣(宜凉膈散、当归六黄汤)。 九曰善饥善食, 风木太过, 凌虐中州, 脾土受攻, 求助于食, 法当泻肝安脾,则复其常矣(宜青皮白芍汤)。 十曰自汗盗汗。 或由于风多者宜桂枝汤,或由于表虚者(宜玉屏风散), 或由于阳气虚者(宜*附汤), 皆宜顺时审症。 至如盗汗,更宜变通(宜补中益气汤送六味丸, 或当归六黄汤作丸)。 十一曰神气昏瞀,说由痰气逆卫, 心主被障, 故昏不知人, 此系中脏而非中腑,闭症而非脱症(煎剂宜六君子汤加南星、木香、菖蒲、远志、竹沥、姜汁,丸剂宜至圣保命丹、加减牛黄清肺心汤)。 十二曰左瘫右痪, 说瘫痪及四肢顽麻,骨节酸痛, 一切寒湿风气, 与肾虚足膝无力, 治法皆同(宜史国公酒)。 其条款根由方治, 各各不同如此。 而前人又据经文分列中风四大法,虽不外乎脏腑肢体间症治, 然其法亦不可不知。 一曰偏活, 即半身不遂, 由血气偏虚,邪气留着于所虚之半边, 阻隔脉道, 故手足活瘦, 骨间疼痛。 经言: 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荣卫, 荣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活是也。 而仲景又言: 言不变, 智不乱, 病在分腠之间。 则知经之荣卫, 乃病所发之由。 仲景之分腠,乃病所寄之处也(宜加减润燥汤以治左偏, 祛风除湿汤以治右偏)。 二曰风痱, 身无痛,缓者四肢不举, 或一臂不遂, 或左瘫右痪, 急则一身皆仰, 大约言变智乱者居多,若言变甚智、乱甚者难治。 而东桓却以痱病为即邪入于里而中脏者,偏活为即邪在分腠之间而中腑者。 然则痱与偏活, 虽是两疾,其实痱即偏活之邪气深者也(宜换骨丹、疏风顺气丸、八宝回春汤)。 三曰风懿,亦名 , 其病亦在脏腑间, 由痰水制火, 闭塞心窍, 故猝然昏倒, 舌强不言,喉中窒塞, 噫噫有声是也。 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 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前人断为七日死, 良然。 总之, 风痱病有由脾实者, 由膏粱过甚之故,故用疏风顺气丸以导之, 有由脾虚者, 由饮食失节之故, 故用八室回春汤以调之。 风懿病有由于热者, 则以痰火郁积而然, 非清火不可(宜牛黄清心丸); 有由于虚者,则以元弱痰横之故, 非化痰不可(宜导痰汤)。 皆当分治。 四曰风痹。 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则为痹,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又曰: 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是也。 大约皆由汗出风吹, 血凝于肤之故, 另详诸痹条内,玆不细载。 四大法之外, 又有暴仆、暴喑、蒙昧及中风热、中风虚等症,皆中风之流派, 而与中风症同而异, 异而同者也。 暴仆维何? 或因虚, 或因火,或因痰, 忽然仆地, 精神恍惚, 口噤涎嘲, 与卒中风相似, 惟不搐搦遗尿为异耳,宜审其为虚(宜人参黄*汤加竹沥、姜汗)、为痰(宜省风汤)、为火(宜防风通圣散),而切治之(亦可参用嚏法、吐法、开噤法)。 暴喑维何? 其人平素肾必虚,又为厉风所伤, 故语言蹇涩而喑@, 其所以与中风语涩异者, 以此必足胻活细缓弱,或耳聋, 或腰背相引痛, 经所谓肾气内夺, 则舌喑足废者是也(宜肾沥汤、地黄饮子、清神解语汤、资寿解语汤)。 蒙昧维何? 凡风中脏者, 其人必昏冒, 神情不爽,若有物蒙蔽者, 然并有风犯于心, 心神不守, 致健忘惊悸者(宜牛黄定志丸、四白丹、二参丹、祛风至宝丹)。 中风热维何? 风因热生, 热胜则风动, 甚有风毒上攻,头面肿痒, 痰涎闭塞, 心胸烦热, 大小便秘, 下注腰, 肿痛生疮者不治,亦能致瘫痪(宜透冰丹、天麻丸、防风通圣散)。 中风虚维何? 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 乃有中风之病, 少壮无是也。 然肥盛之人, 或兼平日嗜欲太过, 耗其精血,虽甚少壮, 无奈形盛气衰, 往往亦成中风, 此即经所云中风虚症。 言本非中风之时,乃因虚, 故亦中闪也。 法当和气活血, 补虚去风为主(宜万金汤、八宝回春汤)。 审此求之, 中风之为病, 宁有或遗也哉。 要之, 中风之人气必虚, 气道必多滞。 《直指》曰: 治风良剂, 小续命为上, 排风汤次之, 然二药主风不主气,须以人参顺气散、乌药顺气散佐助, 气一流行, 风疏散矣。 据此,可知单用风药为非宜也。 然人参顺气散所以补气虚, 乌药顺气散所以宣气滞,临时调剂, 又不可混用。 中风之人又必能食, 而其能食有二因, 一由肝木盛,木盛T脾土, 土受制, 求助于食, 故多食, 泻肝治风则脾安, 脾安则食自少,而病可以治; 一曰脾气盛, 盛则下T肾水, 水亏不能制火, 故食益多而病益剧,急服安土滋水之药, 不必多食, 则食自少, 而病可以治。 此又治中风者两大端,不可不知者也。 又有小中, 小中者何? 其风之中人, 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 若遇小中症, 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 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 虽未必为完人, 亦不至有伤性命也。 若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拨, 隔一二年, 或数年, 必再发, 发则必加重, 或至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 第一防房劳, 暴怒郁结调气血, 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宜定风饼子, 庶乎可安)。 故丹溪云: 宜常服小续命汤以防喑@。 易老亦云: 如觉风动, 便服愈风汤以免倒仆。 说皆有见乎预防之为要也。 若男妇寻常涎潮于心, 卒然昏倒, 未即为中风者, 当即扶入室中正坐, 用醋炭熏之,令气冲口鼻, 其涎自归经络, 即自能省, 惟不可用姜汤及滴水入咽, 汤水一入,痰涎永系于心, 必成痼疾。 [脉 法]仲景曰: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虚寒相搏。 邪在皮肤,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正气独急, 正气引邪, 嘴□不遂。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 口即难言, 口吐涎沫。 又曰: 脉浮而大者曰风。 又曰: 脉浮而数, 中风使然。 《得效》曰。 凡中风之脉, 无不大者, 非热也,是风脉也。 《脉诀》曰: 中风口噤浮迟吉, 急实大数三魂孤。 又曰: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 其或沉滑, 勿以风治, 或浮或沉, 而微而虚, 持危消痰, 风未可疏。 丹溪曰: 中风脉迟浮可治, 大数而极者死。 《脉经》曰: 大而浮迟者吉,急而且疾者凶也。 [似中真中论] 缪仲淳曰: 凡中风, 有真假内外。 西北地高风烈, 虚人猝为所中, 中脏死, 中腑成废人, 中经络可治, 必先解散风邪,次再补养气血, 此治真中风法, 以小续命汤、桂枝、麻黄、附子、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南星、甘草为本。 若江浙闽粤川滇等处, 无刚风, 多湿热, 人皆柔脆,多热多痰, 真阴既亏, 内热弥甚, 煎熬津液, 凝结为痰, 壅塞气道, 热极生风,亦猝然僵仆, 类中风症, 或不省人, 或语言蹇涩, 或口眼歪斜, 或半身不遂。 将发,必先内热, 口干舌苦, 便秘溺赤。 河间谓是水不胜火, 丹溪谓是湿热相火,中气中痰是也。 此即内虚暗风, 确系阴阳两虚, 而阴虚为多, 与外来风邪迥别,法当先清热(二冬、甘菊、白芍、茯苓、花粉), 顺气(苏子、橘红、郁金、枇杷叶),开痰(贝母、竹沥、白芥子、瓜蒌仁)以救其标, 次用治本, 益阴(二冬、菊花、生地、白芍、归身、杞子、五味子、牛膝、白胶、人乳、黄柏、白蒺藜), 补阳(人参、黄*、鹿茸、巴戟、大枣)。 若气血两虚, 则阴阳兼补。


[似中问答] 缪仲淳曰∶或问有似中风, 眠不竟夕, 易醒, 心脉弦而不洪, 多怒,肝脉弦而不长, 语蹇涩, 多痰, 身重, 溲速不能忍, 有余沥, 大便结, 左尺浮洪,食少难化, 此何故? 答曰: 眠不竟夕、易惺, 心血不足, 故脉弦不洪。 东垣云: 胃虚者多怒, 多怒肝气必不和, 故脉弦不长。 弦为血少, 必自养, 药未易瘳。 肾脉本沉, 浮者肾水不足, 肾有火则真阴亏, 津液耗, 不能养舌络, 舌络劲急,故言不利。 火性急, 故小便大便皆见前症, 脉亦反浮洪也。 肺喜清肃, 恶烦热,热则液活, 无以下滴而通水道, 或前熬成痰, 故声重多痰, 气道塞也, 不可用人参。 脾胃, 后天元气之本, 脾阴亏则不能消, 胃气弱则不能纳, 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生,精血愈不足。 经曰: 脾损调饮食, 节起居, 适寒温。 此至论也, 否则脾阴难复。 然其要又在戒暴怒, 使肝无不平之气, 肝和则不贼土矣。 命门乃先天真阳所寄,其壮也, 一由禀气厚, 二由精不妄泄, 三由志无所郁, 则年虽老而尤壮,否则子后一阳不升, 不能熏糟粕, 化精微, 是火不生土, 脾胃益弱, 法当降气、和肝、滋肾。 降气则阳交于阴, 和肝则不贼土, 后天元气日长, 肾足则真阴生, 津液足,舌络荣养, 则语言自利矣。 且世无不阴虚而中风者, 第须拨去一切, 使心火不炎,则肾亦不燥, 此又治之之本也。 [肥人多中风] 河间曰: 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 《医鉴》曰: 肥人多中风者, 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 肺为气出入之道, 入胖者气必急, 急则肺邪盛, 肺金T木。 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 治法, 先须理气为急。
[脏腑血脉之异]

易老曰: 中腑者, 面显五色, 有表症, 而脉浮, 恶风寒, 拘急不仁, 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后, 或中身之侧, 皆曰中腑, 其病多易治。 中脏者,唇吻不收, 舌不转而失音, 鼻不闻香臭, 耳聋而眼瞀, 二便秘结, 皆曰中脏, 其病多难治。 大抵中腑多着四肢, 中脏多滞九窍。 东垣曰: 中血脉,则口眼嘴斜, 中腑则肢节废, 中脏则性命危, 三者治各不同。

[中风症治]

《正传》曰: 中血脉而外有六经形症, 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 中腑者, 先以加减续命汤随症发其表。 如兼中脏, 则内有便尿之阻隔,宜三化汤、滋润汤。 内无便尿阻隔, 外无六经形症, 宜养血通气, 大秦艽汤、养荣汤。 中脏者痰壅昏冒, 至宝丹之类, 或牛黄定志丸。 又曰: 风中五脏,舌喑眼瞀, 宜排风汤、加减排风汤。 但手足不遂, 语言蹇涩, 当从愈风汤以从中道, 久服大风悉去。

《保生秘要》曰: 因腠理不密, 风邪乘虚而入, 始于中风, 或起四肢麻木, 或不觉疼而时疼者, 皆因受风湿之过耳, 其有口眼歪斜。 风中经络, 左身不遂。 死血为瘫, 右身不遂。 痰湿气弱为痪, 而左右瘫痪, 为气血两虚也。 口嘴语涩, 皆因血虚火盛, 而心气不润, 宜当养心运动。

《纲目》曰: 初中倒时, 随即苏者, 宜治; 若不省者, 宜掐人中; 若痰壅, 宜吐, 口噤亦宜吐; 若口开手撒遗尿者, 为阳暴绝, 速宜大料参*补接之。

丹溪曰∶气虚卒中, 浓煎参、*加竹沥姜汁服。 又曰: 凡中风, 多是老年因怒而成。 说怒火上升, 所以昏仆不省, 痰涎上壅, 治宜豁痰降火。 豁痰宜省风汤, 降火宜防风通圣散。

又曰: 风从汗散, 故治风多用发汗之药。 又曰: 续命、排风、 越婢, 悉能治风, 而《千金》多用麻黄, 以风邪非大汗不能除也。 若自汗更用麻黄,反为大害。 鳌按: 中风多由气血虚衰, 故多自汗者, 《千金》用麻黄, 或指壮盛人但为风痰所闭者言之, 未可概施于虚弱人也。 丹溪治风, 用续命煮散,以为能复荣卫, 却风邪所不可缺, 良然, 而换骨丹亦可参用。

《直指》曰: 卒中即用开噤喷嚏法, 次用摄生饮煎汤调苏合香丸三丸灌下, 痰盛者加全蝎。


[中风绝症]

《得效》曰: 口开, 心绝也。 遗尿, 肾绝也。 手撒, 脾绝也。 眼合, 肝绝也。 鼻鼾, 肺绝也。 皆不治。 五症中见一症尤可治。 说初中则眼合者多,痰上则鼻鼾者多, 惟遗尿、口开俱见为恶, 以心为五脏主, 肾为五脏根也。

《纲目》曰: 卒中风, 若面赤时黑, 主阳气上散, 肾反T心也; 兼遗尿、口开、气喘者, 不治。 又曰: 中五脏之络者, 口眼俱闭, 可治; 如口开、眼合、手撒、鼻鼾、遗尿及大吐大泻、下血吐血, 皆死。 丹溪曰∶肉脱筋痛, 发直头摇上窜, 面赤如斑,汗缀如珠, 吐沫直视者皆不治。 又曰∶动止筋痛, 名曰筋活, 无血滋筋故也, 不治; 又肝木T脾土, 大便洞泄者, 亦不治。


[偏活与痿病异]

《纲目》曰∶偏活者,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 痿病则阳明虚, 宗筋纵, 带脉不引而然。 痱病有言变、志乱之症, 痿病则无之。 说痱病发于击仆之暴, 痿病发于怠惰之渐, 明是两疾也。


[瘫痪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 如患右手, 以右手指右回头, 目左而视, 左患亦如之, 各运气二十四口。 如患左足, 坐平橙子上, 以左足踏右膝上, 左手托脚跟,右手扳脚尖, 转头向左, 患右亦如之, 用力扳之, 能除风寒暑湿, 远近瘫痪之症无不验。


[运 央]

《保生秘要》曰: 三提三咽, 返念归元,S积一元, 斡旋周天。 左边S永不通, 于右手行央着意, 引在左手, 右亦如之,各运五口专气, 须百日, 候到气脉全。


[偏风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 左偏,于左内关穴掐之九九, 擦之九九, 次掐五指尖。 右亦如之。 [运 央]《保生秘要》曰: 取效全用周天通关法。


治中风方九十二
    三化汤  [中脏]  厚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三钱 水二碗,急火煎至一碗服。
    麻仁丸  [又]  厚朴 白芍 枳实各四两 大黄八两 麻仁三两另研 杏仁三
    两 蜜丸。
    疏风汤  [中腑] 麻黄三两 益智仁 杏仁各一两 升麻五钱 每用末五钱,水煎。
    大秦艽汤 [血脉] 秦艽 石膏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
    芩 白术 白芷 熟地 生地 茯苓细辛 天寒加生姜, 春夏加知母。
    养荣汤 [又]当归 川芎 白芍生地 石菖 麦冬 远志 陈皮 乌药 茯苓 枳
    实 黄连 防风 羌活 秦艽 半夏南星 甘草各六分 竹茹一钱 姜三片
    羌活愈风汤  [又] 羌活 炙草防风 黄* 川芎 独活 人参 麻黄 细辛
    枳壳 知母 甘菊 薄荷 白芷 当归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 厚朴 熟地 前
    胡 杞子 地骨皮 蔓荆子各二两 茯苓黄芩各三两 生地 苍术 石膏 白芍各
    四两 肉桂一两 大寒后多加半夏、人参、柴胡、木通。 谷雨后多加石膏、黄芩、知母。 季夏加防己、白术、茯苓。 大暑加厚朴、藿香、肉桂。 霜降后加当归、肉桂、附子。
    此方治风中腑中脏, 先以本药, 之后用此方调理。 凡中风内邪尽外邪除,当服此方以行导诸经, 久则大风悉去, 清浊自分, 荣卫自和矣。 易老云:
    此方疗肝肾虚, 筋骨弱, 精神昏, 语言难, 或瘦而偏活, 或肥而不遂, 或恐而健忘,或喜而多思, 思忘皆精不足也, 能安心养神, 调阴阳, 使无偏胜。
    滚痰丸  [因痰] 大黄, 黄芩 沉香 青礞石 百药煎 水丸。
    三生饮  [又]  生南星 生白附子生川乌各一钱 木香五分 姜十片 一名顺
    气散。   此方治卒中风痰塞, 昏仆不省, 脉沉无热者。
    龙星丹  [又]  陈胆星 朱砂各三钱 黄连 黄芩各二钱 全蝎 防风 薄荷
    各一钱 冰片 牛黄 麝香各三字 加青黛一钱 蜜丸, 樱桃大, 别以朱砂为衣,不拘时, 每噙化一丸。   凡中风多是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此方既治风热, 又兼理痰, 凡风、热、痰, 无不治也。
    凉膈散 [因火] 连翘二钱 大黄芒硝 甘草各一钱 薄荷 黄芩 栀子各五分
    竹叶七片 蜜少部 煎至半入硝。
    清气宣风散 [又] 当归 白术白芍各一钱 川芎 羌活 半夏 生地 姜蚕各八
    分 蝉退 赤苓各六分 防风 甘菊枳壳 陈皮 荆芥 升麻 黄连 山栀各五分 甘
    草生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风热。
    香茹饮 [因暑]香茹 厚朴 扁豆子 甘草
    沈氏中暑汤  [又] 川连六发吴萸五粒泡水一二匙拌 知母一钱干姜一分泡水一
    二匙拌 远志一钱 石菖蒲汁四五匙拌川贝母二钱熟艾半分泡水一二匙拌 枳实磨
    汁八分 羚羊角一钱 瓜蒌仁三钱 麦冬二钱 西瓜翠衣五钱 此金鳌自制方也。
    此方专治暑邪直中心肝二经, 不头疼, 不发热, 时躁烦, 舌短, 手足牵搐者。
    附子麻黄汤 [因寒] 麻黄 白术人参 附子 干姜 甘草
    附子汤  [又] 生附子 白芍 肉桂 人参 甘草 茯苓各一钱 白术钱半姜七
    片
    渗湿汤 [因湿] 苍术 白术 茯苓 陈皮 猪苓 泽泻 香附 川芎 砂仁厚朴
    甘草 灯心 生姜
    行湿流气散 [又]苡仁二两 茯苓两半 苍术 羌活 防风 川乌各一两 每末二
    钱, 酒或葱白汤调下。
    此方兼治风寒湿痹, 麻木不仁, 手足烦
    软。
    万金汤 [因虚] 川断 杜仲 防风 茯苓 牛膝 细辛 人参 肉桂 甘草当归
    各八分 川芎 独活 熟地 秦艽各四分
    此方专能治风补虚, 及手足风, 累验。 若手指无力, 不半剂可愈。
    本香调气散 [因气] 木香 丁香檀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甘草 加盐少部
    顺气匀风散  [又]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半 人参 天麻各一钱 沉香 青
    皮白芷 木瓜 紫苏叶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一方有枳壳一钱。 一名匀气散。
    此方专治中风, 气虚不遂。
    调气平胃散 [因恶] 木香 檀香蔻仁 砂仁 乌药 藿香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加姜
    桃奴丸  [又] 桃奴七个另研 玳瑁镑细末一两 安息香去渣一两  上三味,同入银石器熬成膏, 再用。 朱砂、犀角各五钱, 琥珀、雄黄各三钱, 麝香、冰片、牛黄各二钱, 桃仁十四粒麸炒, 共为末。 安息香膏和丸, 芡实大, 阴干, 密器封固,安放静室, 每一丸, 人参汤下。
    犀角散  [胆肝]  犀角 石膏 甘菊 川芎 天麻 人参 羌活 独活 黄*
    白术 黄芩 枳壳 当归 防风 枣仁 白芷 甘草 羚羊角
    此以下至独活散五方, 皆须察病人气血之虚, 加补气血药。
    加味牛黄散 [包络心] 羚羊角白鲜皮 牛黄 麝香 犀角 龙齿 防风天麻 独
    活 人参 沙参 茯神 升麻 远志 甘草 冰片 朱砂 铁粉 麦冬 天竺黄
    防风散  [胃脾] 防风 麻黄 人参 川芎 附子 肉桂 黄* 赤苓 枣仁白
    术 桑皮 独活 甘草 羚羊角
    五味子汤  [大肠肺] 五味子 杏仁 肉桂 炙甘草 防风 赤芍 川芎 川椒
    独活散 [膀胱肾] 川菊 独活防子 当归 石菖蒲 防风 天麻 川芎肉桂 山
    萸肉 枳壳 丹参 牛膝 萆薢甘草 细辛 白术 以上五方,皆中腑而兼中脏者。
    摄生饮 [初服] 南星 半夏各钱半 木香 苍术 细辛 菖蒲 甘草各一钱姜七
    片  此方治卒中不省, 无热者。
    苏合丸  [又] 犀角 白术 香附朱砂 诃子 荜拨 木香 檀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各二两 龙脑香 熏陆香 苏合香各一两
    六君子汤 [气虚] 人参 茯苓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四物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八珍汤  [气血虚]  人参 茯苓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疏风饮  [口眼] 人参 黄* 当归 白芍 秦艽 升麻 防风 葛根 苏木钩
    藤 红花 加酒。
    地黄饮子 [语言] 熟地 巴戟山萸 附子 茯苓 菖蒲 远志 麦冬 官桂 肉
    苁蓉 金石斛 五味子 姜三 枣二薄荷五叶
    此方治中风舌喑, 足废, 肾虚, 其气厥不至舌下。
    神仙解语丹 [又] 白附子 菖蒲远志 全蝎 羌活 南星 天麻 姜蚕 等分,蜜丸, 姜汤下五七十丸。 一名解语丸。
    涤痰汤 [又] 南星 半夏 枳实橘红 人参 菖蒲 竹茹 茯苓 甘草 加姜。
    八味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加味转舌膏 [舌喑] 连翘 远志柿霜 薄荷 菖蒲 山栀 防风 桔梗 黄芩
    甘草 犀角 大黄 川芎 元明粉 朱砂为衣, 蜜丸, 食后、临卧各二钱,薄荷汤下。
    平胃散 [肢废]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五苓散  [又] 白术 肉桂 茯苓猪苓 泽泻
    蠲痹汤 [体疼] 当归 白芍 羌活 姜黄 黄* 甘草 姜 枣
    当归拈痛汤  [又] 葛根 升麻防风 羌活 茯苓 猪苓 知母 甘草 人参
    苦参 茵陈 泽泻 白术 苍术 当归
    铁弹丸  [又] 五灵脂二两 川乌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麝香二钱 水丸,弹子大, 每一丸, 薄荷酒下。   此方专治中风嘴斜, 瘫痪, 涎潮语涩, 筋挛骨痛,应是风疾, 无不治之。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参 茯苓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黄*
    肉桂
    星香散  [痰涎]南星 木香 加姜。
    二陈汤  [又] 茯苓 陈皮 半夏甘草
    生脉散 [遗尿]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当归六黄汤 [易汗] 当归 生地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青皮
    白芍汤 [善饥] 青皮 白芍柴胡 山栀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桂枝汤 [风邪] 桂枝 白芍 甘草 姜 枣
    玉屏风散  [表虚]
    *附汤  [气虚]
    六味地黄丸 [气虚] 熟地 山萸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牛黄清肺心汤 [神昏] 人参茯神 麦冬 山药 胆星 白术 雄黄 甘草
    犀角 朱砂 牛黄 冰片 麝香 金箔羚羊角 枣肉加蜜丸。
    至圣保命丹 [又] 贯众一两 生地七钱 大黄五钱 板蓝根 青黛各三钱朱砂
    牛黄 蒲黄 薄荷 珍珠 冰片各钱半 麝香一钱 蜜丸, 金箔为衣。
    史国公酒 [瘫痪] 当归 虎骨羌活 鳖甲 防风 萆薢 牛膝 秦艽 蚕沙 杜
    仲各二两 杞子五钱 茄根八两 无灰酒十斤
    加减润燥汤 [左偏] 酒白芍二钱当归钱二分 川芎 茯苓 白术 南星 半夏 天
    麻各一钱 酒生地 熟地姜汁炒 盐炒陈皮 酒炒牛膝 酒黄芩 枣仁各八分桃仁
    羌活 防风 薄桂各六分 酒红花炙草各四分 酒黄柏三分 加竹沥、姜汁。
    一名愈风润燥汤。
    此方专治左半身不遂, 属血虚与死血。
    祛风除湿汤 [右偏] 白术钱二分酒当归 茯苓 酒黄莲 酒黄芩 陈皮 赤芍
    半夏 苍术 乌药 枳壳 羌活各一钱人参 川芎 桔梗 防风各八分 白芷七分炙甘
    草五分 姜五片
    此方专治右半身不遂。
    换骨丹 [风痱] 苍术 槐实 桑皮 川芎 白芷 人参 防风 首乌 威灵仙 蔓
    荆子各一两 苦参 五味子 木香各五钱  冰片 麝香各五分 以麻黄煎膏,和捣万杵, 每两作十丸, 朱砂为衣, 每取一丸, 磨温酒半盏, 以物合定, 不透气,食后、临卧各呷咽之, 衣覆取汗, 即自差。
    此方专治中风嘴斜瘫痪, 及暗风、风痫。
    疏风顺气丸 [又] 制大黄五两车前子二两半 槟榔 郁李仁 火麻仁 菟丝子
    牛膝 山药 萸肉各二两 枳壳 防风 独活各一两 蜜丸。
    此方兼治大便秘结, 真良方也。 久服精神康健, 尤宜老人。
    八宝回春汤 [又] 白芍钱二分黄*八分 白术六分 茯神 半夏各五分附子 人
    参 麻黄 黄芩 防己 香附 杏仁 川芎 当归 陈皮 防风 肉桂 干姜甘草 熟
    地 生地各四分 沉香 乌药 川乌各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八味去风, 八味和气, 八味活血, 说气血和平, 荣卫调顺, 则风症自去,故治一切风虚症。
    牛黄清心丸 [风懿] 山药七钱甘草五钱 人参 蒲黄 神曲各二钱半 犀角二钱
    大豆黄卷 肉桂 阿胶各钱七分半白芍 麦冬 黄芩 当归 防风 朱砂 白术各
    钱半 柴胡 桔梗 杏仁 茯苓 川芎各钱二分半 牛黄钱二分 羚羊角 冰片麝
    香各一钱 雄黄八分 白敛 炮姜各七分半 金箔一百二十方内四十方为衣 大枣
    肉二十枚蒸研膏, 和炼蜜丸, 每重一钱, 温水下。   此方专治卒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 精神昏, 语言塞, 口眼嘴斜, 手足不遂等症。
    导痰汤 [又] 半夏 南星 赤苓枳实 橘红 甘草 本方加香附子、乌药、沉香、木香, 名顺气导痰汤。 加黄芩、黄连, 名清热导痰汤。 加羌活、白术,名祛风导痰汤。 加远志、菖蒲、朱砂、黄连, 名宁神导痰汤。
    此方专治中风痰盛, 语涩眩昏。
    防风通圣散 [暴仆] 滑石钱七分甘草钱二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七分 防风
    当归 川芎 赤芍 大黄 麻黄 连翘薄荷 芒硝各四分半 白术 荆芥 山栀各三分
    半 姜五片
    此方冶风、热、燥三者之总剂也。
    肾沥汤 [暴喑]羊肾一具 生姜二两切 磁石两七钱 水一斗, 煮取五升,再入元参、白芍、茯苓各两二钱半, 黄*、川芎、五味子、肉桂、当归、人参、防风、甘草各一两, 再煮取一升, 分二服。
    此方专治肾脏风, 语音蹇涩。
    清神解语汤 [又]南星 半夏各一钱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麦冬 远志 菖
    蒲 陈皮 茯苓 乌药 枳实 黄连
    防风 羌活 甘草各五分 竹茹钱半 加姜汁、童便、竹沥冲服。
    此方专治中风痰迷心窍, 语言蹇涩, 不省人事。
    资寿解语汤 [又] 羚羊角 桂枝各一钱 羌活 甘草各七分半 防风 附子枣仁
    天麻各五分 竹沥五匙 姜汁一匙
    此方专治风中心脾, 舌强不语, 说心之别脉, 系于舌本, 脾脉亦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也。
    牛黄定志丸 [蒙昧] 朱砂 半夏各二两 雄黄 天麻 甘草 乌蛇肉各一两西珀
    七钱半 牛黄 冰片 全蝎 姜蚕 附子 牛膝 南星各五钱 麝香二钱半 蜜丸
    , 芡子大, 人参、薄荷汤嚼下一丸。   此方专治心脏中风昏冒, 精神不守,此药压惊镇心, 化涎安神。
    祛风至宝丹  [又] 滑石两半 川芎 当归各两二钱半 甘草一两 白芍 防风
    各七钱半 白术六钱半 石膏 黄芩 桔梗 熟地 天麻 人参 羌活 独活各五
    钱栀子三钱 连翘 荆芥 薄荷 麻黄 大黄芒硝 黄连 黄柏 细辛 全蝎各二
    钱半蜜丸弹子大, 细嚼, 茶、酒任下。 此即通圣散加味。
    此方专治风中脏, 昏冒及风热。
    二参丹 [又] 丹参 熟地 天冬各两半 茯苓 甘草 麦冬各一两 人参远志
    朱砂 菖蒲各五钱 蜜丸, 清晨以羌活愈风送, 或临卧再以羌活愈风汤送下四白丹。
    此方专治中风后健忘, 能养神、定志、和血。
    四白丹  [又]甜竹叶三两 白芷一两 白术 白茯苓 砂仁 香附 防风  人参
    川芎 甘草各五钱 薄荷 羌活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 知母各二钱 白檀香藿香
    各一钱半 牛黄 冰片各五分 麝香一字 蜜丸, 每丸重一钱。 临卧, 以羌活愈风
    汤下。
    此方专治中风昏冒, 能清肺气, 养魂。
    透冰丹 [风热] 制川乌二两再盐炒去盐 威灵仙 大黄 山栀 茯神 茯苓蔓荆
    子 益智仁 仙灵脾 天麻 白芷各五钱 京墨醋?细研 麝香各一钱二分 蜜和
    , 捣千杵, 丸桐子大, 薄荷汁同温酒下二三丸。
    此方专治风热毒, 上攻头面, 肿痒, 痰涎壅塞, 口干胸烦; 下注腰脚, 肿痛生疮,大小便秘, 及瘫痪等症。
    天麻丸  [又] 生地四两 羌活三两半 当归二两半 天麻 牛膝 萆薢 元参
    杜仲 独活各两半 附子五分 蜜丸
    小续命汤 [又]  防风钱半 防己肉桂 杏仁 黄芩 白芍 人参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五分 姜三 枣二一方无附子、防己, 有当归、石膏。
    此方专治卒中风不省人事, 嘴斜瘫痪, 喑@麻木, 眩晕, 初中无汗表实等,及治一切诸风症。 凡中风, 六脉浮紧, 风气太盛, 心火爆升, 痰涎壅遏于经络之中,宜小续命汤。 用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 而有斩关夺将之势, 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 又引麻黄、防风、杏仁辈散表, 开腠理, 以驱其在表之风寒,又引当归、川芎辈入血分, 行血养血, 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 或加黄芩, 以清肺金。 若病势稍退, 精神稍复, 辄当改用丹溪之法,以补气血消痰之剂, 以调养其本气, 此急则治其标, 与夫标而本之之治也。
    排风汤 [又] 麻黄 独活 赤苓各一钱 白术 肉桂 川芎 杏仁 白芍防风
    当归 甘草各八分 白鲜皮五分 姜三 枣二
    人参顺气散  [气虚]  麻黄 人参川芎 陈皮 白芷 白术 厚朴 桔梗 甘
    草各一钱 干葛七分半 人参 干姜各五分姜三片 枣二枚 薄荷七叶
    乌药顺气散 [气滞]  麻黄 陈皮乌药各钱半 川芎 姜蚕 枳壳 桔梗各一钱
    干姜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专治一切风疾, 先服此疏通气道, 然后进以风药, 又治瘫痪及历节风。
    定风饼子 [防再发] 天麻 川乌南星 半夏 姜蚕 川芎 茯苓 生甘草等分,姜汁丸, 芡子大, 作饼子, 朱砂为衣, 每一饼, 细嚼, 姜汤下。
    此方亦能预防风疾。
    滋润汤 [中脏] 当归 生地 枳壳 厚朴 槟榔 大黄 麻仁 杏仁各一钱羌活
    七分 酒焙红花三分
    此方治风中脏, 二便闭涩, 先服此药, 后以羌活愈风汤调理。
    至宝丹 [又] 犀角 朱砂 雄黄西珀 玳瑁各一两 牛黄五钱 冰片 麝香各钱半
    金箔五十片半为衣 银箔三十片安息香, 酒滤去沙土, 净一两, 熬带和匀,一两作四十丸, 每奶人参汤下, 日二三服。 安息香性硬难化, 仓卒难用, 如欲急用,炼蜜丸亦可。
    此方兼治卒中, 急风不语, 不省人事。
    加减排风汤 [又] 天麻二钱 苍术一钱 防风 川芎 羌活 独活各八分麻黄七分
    白鲜皮 当归 白芍 白术 半夏 赤苓 黄芩 杏仁 甘草各四分 姜三片
    加减续命汤[中腑] 防风钱半防己 桂枝 杏仁 黄芩 人参 白芍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五分 姜三枣二 此小续命汤方也。
    凡风中腑, 今人不分表里虚实, 故张易老授东垣以六经加减之法。 如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主之, 本方倍麻黄, 防风、杏仁也。 有汗恶风,桂枝续命主之, 本方倍桂枝、白芍、杏仁也。 阳明中风, 无汗身热, 不恶寒,白虎续命主之, 本方桂枝、黄芩, 加葛根一钱四分也。 太阴中风, 无汗身凉,附子续命主之, 本方倍附子、甘草, 加干姜七分也。 少阴中风有汗无热,桂枝续命主之, 本方倍桂枝、附子、甘草也。 六经混淆, 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 或麻木不仁, 羌活连翘续命主之, 本方一两, 加羌活一钱、连翘钱半也。
    省风汤 [去痰] 防风 南星各二钱 半夏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姜十片 此与导
    痰汤相合, 煎服尤妙, 可以散风、豁痰、降火。 此方专治卒中风不省有热者。
    续命煮散 [风虚] 桂皮七分半防风 独活 人参 当归 细辛 葛根 白芍 川
    芎熟地 远志 半夏 甘草 荆芥穗各五分 姜三片
    开关散 [开噤] 南星末五分 冰片一字 研和, 以中指蘸药末揩齿二三十度,其口自开, 每用半钱至一字, 端午日合尤佳。 一法, 以乌梅肉和南星、细辛末擦牙,口自开, 便可下药。 三阳之筋并络入颔颊, 扶于口, 诸阳为风寒所客, 则筋急,故口噤不开。
    巴豆熏法[又]巴豆去壳, 纸包捶油, 去豆, 以纸捻作条, 送入鼻内,或加皂角末尤良, 或烧烟熏鼻内亦可。
    通关散  [取嚏] 细辛 皂角 薄荷 雄黄各一钱 为末, 每少部, 吹入鼻中,有嚏可治, 无嚏不可治。 一方南星、半夏、皂角等分为末, 用如上法。
    此方专治卒中风, 中噤不省, 气寒, 用以吹鼻。
    通顶散  [又]  石膏二钱 藜芦川芎 细辛 人参 甘草各四分 共为末,每取一字吹鼻, 即提起顶中发即苏, 有嚏可治, 无嚏不可治。
    搐鼻通天散 [又] 川芎 细辛藜芦 白芷 防风 皂角 薄荷 等分, 为末,用如上法。
    皂角散  [取吐]  皂角 莱菔子等分为末, 每二钱, 水煎, 尽服即吐。
    巴豆丸  [又] 巴豆二枚去皮膜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上二味,瓦上?令豆焦赤为度, 蜜丸, 芡实大, 每一丸, 棉裹, 放患人口中近喉处, 良久,吐痰立愈。 此二方专治中风痰塞, 吐之立愈, 虽垂死者亦效。
    熏 法
    黄*防风汤, 浓煎数斛, 置于床下, 令气如烟雾熏之, 口噤自能渐开。
    此方部胤宗治王太后中风法也。 丹溪曰: 中风脉沉口噤, 非大补不可。 若用有形汤药,缓不及事, 熏以黄*防风汤, 使口鼻俱受之, 此非智者通神之法不能也。
    说人之口通乎地, 鼻通乎天, 口以养阴, 鼻以养阳。 天主清, 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
    地主浊, 故口受有形而兼受无形也。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