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保健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在历史上,瑶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如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互相传染的,当隔离了病人或焚烧其尸或迁徙其居,就能预防某种疾病的传播。《开建县志》: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在《阮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瑶族对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采取严禁天花患者回归原来材寨居住的方法,将病人与居民隔离开,以减少这种疾病的流行”。这种隔离方法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地区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区县的罗运地区都曾采用过。瑶族许多地区有火葬的习惯。火葬既达到消灭传染源的目的,又可保护环境免受污染。这种文明的葬礼,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推广的。
瑶族的村规民约,也反映了瑶族预防医学历史的又一个侧面。如《瑶家河规》中规定:“不能乱倒杂物污染河水”。瑶族的“石牌”中也有关于不得乱放药毒鱼的规定。这都说明了瑶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传染,用隔离或消灭传染源的方法可以制止传染病的流行,用预防的方法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并采取了简单易行而有效的隔离方法及地方法规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瑶族人民就是将防与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也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 http://www.100md.com
瑶医用的植物药,常与动物的肉、骨头或内脏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药大多是用新鲜的原生药,未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一般水煎服或外洗,这样药力一般较猛,易过量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打类药,与动物性药物配伍后,药力就和缓些。再则配入骨头等共炖,煎煮的时间较长,一些毒性植物药,久煎后毒性可降低。同时,由于瑶族历来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水准较低,动物蛋白来源少,加入动物的骨、肉、内脏共炖,吃肉喝汤,可以增加机体动物蛋白的摄取量,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有些动、植物药配用,还能起到协同、增加药效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瑶族用药以动、植药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卫生习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健康部分,成为瑶族医药重要内容之一。
瑶族大多高山为居,迁徙频繁,游耕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深山老林,药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勇敢勤劳的瑶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繁衍后代的经验是很丰富的。然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法对丰富的医药卫生经验进行文字总结,传给后代,卫生习俗则成为一种特殊的记载和传录方式,至今不少地区瑶寨仍沿用不衰。
, 百拇医药
(一)门边插青叶
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门边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容易“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满月为止。
在婴幼儿期,瑶家最忌的是“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开建县瑶僮》中就有瑶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复入”的记载。
门边插青叶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瑶族另一种卫生插青习俗是: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另外,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带小孩去串门了。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养成的美德,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对疾病传播及预防的科学认识。
, http://www.100md.com
(二)火葬
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过岩葬,现兴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种: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婴儿行挂葬,广东连南八排行“游尸葬”。据考,在远古的年代里,瑶族老人逝世,大都装入棺柩设灵堂祭奠,请师公、道师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然后火葬。后来由于受到壮、汉族文化的影响,部分地区才改为土葬。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区的部分瑶族至今仍用火葬。他们认为,人死后,腐败的躯体会散发出一种毒气,这种毒气会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触了被弄脏的水源、山林就会得病。他们还认为,那些因痨病(肺结核)、老鼠疮(淋巴结核、鼻咽癌等)和发人瘟(霍乱)而死的人,他们的口鼻中会有孑孓蛆虫涌出,这些孑孓蛆虫不但能使接触死者的人得病,还会通过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痨病”、“老鼠疮”及发“人瘟”而死的人,死后立即用煎熟的鸡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后再洗身入殓,做道场,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为送葬者每人带一捆干柴或松枝加上临时就近拾来的干柴,据说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虫不让其散发出来;二是已经散发出来的孑孓蛆虫会附在有香气的鸡蛋上。这既保护了水源、山林的清洁,又方便了后代对遗骨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确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经过火化,彻底地消灭了传染源,保护了他人的健康。
, 百拇医药
(三)芭蕉叶当碗
瑶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尊敬长辈。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性,所有的男女长辈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长老懂得到别人家里饮酒作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合,都自觉带去食具。如果他们忘了带食具,就会自觉地取芭蕉叶代碗,临时修木枝代筷。餐中让别人替他们挟菜放在芭蕉叶中。在这种场合,有病的老人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会热情地给他们夹菜添饭。有的地方的瑶族还有家庭分餐的习惯。这说明瑶族先民对防止病从口入早已认识。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科学合理的。并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
(四)药粑
瑶族由于高山而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户一村五户一寨,远古年代,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生产技术落后,卫生条件也差,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颇为流行。为了保证人们特别是后代的健康,广西金秀的茶山瑶每年三、四、五月份习惯采用一种植物的叶捣碎取汁与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药粑后第二、第三天,常能驱出大量的蛔虫。由于方法简便易行,糯米粑粑味香可口,而且驱蛔效果好,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乐于接受,故而形成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邻居的大婶、大娘们会送些给他们,小孩子们相互之间也常会三五成群拿来粑粑做“家家”。从而保证了人们特别是儿童每年都能定期驱虫,驱虫覆盖面达100%。这一习俗,在山区医药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里,对保护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药粑驱虫,对于分散居住的瑶寨,也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户地去分发驱虫西药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方便。
, http://www.100md.com
(五)药浴
自古以来,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文化水准低,但他们却酷爱清洁。不论严冬腊月或是夏日酷暑,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用药水洗,俗称药浴。
据调查,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
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已采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或是种在菜园里的,所以用时非常方便。所用药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种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等。药浴时,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通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产后药浴,人们称这为“月里药浴”。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木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等作用。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 百拇医药
许多地区的瑶族还有应节进行药浴的习惯,如时令佳节或年终岁尾,男女老幼都进行药浴,如农历五月初五,广西的忻城、上林、马山、都安、金秀等县的瑶族,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药”。所谓“百草药”,即除有毒的和会引起皮肤过敏的以外,凡是绿色草木植物,每种都要采一些,采得越多越好,最好是采够一百种,这些植物起到各种各样的药物作用,故称为“百草药”。采“百草药”时,要带刀子和锄头,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枝叶,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茎。如苦楝树要皮,青龙草挖根,金银花采花,冬茹要块茎,野山梨则要果实。
采“百草药”必须在上午完成,因为上午空气清鲜,阳光暖和,花红叶绿,百鸟歌唱,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认为在这个时晨是一天当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采回草药,洗澡,便可以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百草药”采回以后,洗净泥沙,置通风处吹干,等到下午五时左右,由家里一位年纪最大的、身体健康的老人将草药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进一个大锅,加入数担清水进行煎煮,约煮沸十五分钟左右,将药渣捞起,加入少许食盐或不加食盐,离火待药液温度自然降到适合洗澡时,按传统规矩,按年龄由大到小顺序,各人舀一盆药水去洗澡。有的地方药浴是用一个高70厘米,直径70~80厘米左右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装一两百斤药水,洗澡时除头部外,全身都浸泡于药水中。“百草药”药液气味芬芳,经泡在药水里洗浴之后,感到筋骨轻松,浑身舒爽,精神倍增。
, http://www.100md.com
瑶族人民为什么一定在五月初五这天洗“百草药”澡呢?这里传说有一个故事,据说,古代瑶家有一位老人,从十五岁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洗一次“百草药”水澡,一直坚持了一百多年,结果一生身体健康,从未患过病,活到一百三十九岁,在寿终的前一天还能上山放羊呢。老人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和学习这位劳动锻炼健康长寿的老人,就都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洗“百草药”水澡,世代沿袭,变成了瑶族人民快乐的“洗澡节”。
(六)打“老同”喝保健饮料
瑶族人民十分好客,遇到知己,不论本民族或壮、汉等其他民族,便结为挚友,称打“老同”或“老庚”,并习惯以酒待客,有的还把“三碗槽酒”作为结交真正朋友的标志。餐桌上,酒已成为瑶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他们喝的酒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酿制的米酒,浓度不高,还喜欢喝自己泡制的药酒。他们采用深山里丰富的药物资源,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或年龄配制不同的药酒,有防治风湿的,有病后滋补的,也有老年饮用的。由于瑶族人民多高山而居,长年烟雾缭绕,气候十分寒凉潮湿,酒可舒筋通络、驱寒祛湿,加上某种药物,长年饮用,可防病延年,益身健体。历代瑶族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酒文化,至今仍沿用不衰。
, http://www.100md.com
瑶族人民喜欢喝茶,除了绿茶外,还有桂皮老姜茶、血藤银花茶、山楂茶及各种凉茶。其中绿茶是主要的茶基。绿茶都是自种(或野生)、自采、自制,采集的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至四月份(即清明节前后)茶树刚刚发芽之时,采集其嫩苗经小锅生炒,手工揉搓等工艺精制而成。现代研究表明,绿茶不仅具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降低血脂及解毒等作用,还有抗癌、防癌作用,其他茶型,常因不同的季节或年龄而临时配制饮用。瑶族人民的喝茶习俗,对防病治病,增进健康无疑是有裨益的。
(七)扫寨
扫寨又称洗寨,其意义是去除邪气和疾病,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卫生习俗。广西南丹县等瑶寨,凡遇有疾病流行或禽畜发瘟时,全寨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扫寨活动。从火堂开始,一直扫至大门外,然后清扫屋前屋后,把整个寨子扫得干干净净。这实际上是一次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对清除传染源,控制疾病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展生产起了有益的作用。
(八)医药卫生融于地方法规中
一个民族的地方法规体现了民族的切身利益,起到了保障社会治安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瑶族地方法规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把优生优育及环境保护等医药卫生内容列入其中。如“石牌”条文中明文规定:“凡是同一宗族的男女五代内不得联婚;凡是有姻亲关系的亲属三代内不准通婚……。”而在瑶族人民心目中,“石牌大过天”,石牌所规定的内容人人都得严格遵守。这就有效地控制了近亲婚配,从而保证了本民族的人口素质。为了保护水源,保障环境不受污染,瑶族“河规”中规定:“不得把垃圾等污物倒入河中……。”这些地方法规对促进瑶族人民的健康繁衍起了积极的作用。, 百拇医药
瑶族的村规民约,也反映了瑶族预防医学历史的又一个侧面。如《瑶家河规》中规定:“不能乱倒杂物污染河水”。瑶族的“石牌”中也有关于不得乱放药毒鱼的规定。这都说明了瑶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很早就认识到疾病可以传染,用隔离或消灭传染源的方法可以制止传染病的流行,用预防的方法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并采取了简单易行而有效的隔离方法及地方法规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瑶族人民就是将防与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也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 http://www.100md.com
瑶医用的植物药,常与动物的肉、骨头或内脏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药大多是用新鲜的原生药,未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一般水煎服或外洗,这样药力一般较猛,易过量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打类药,与动物性药物配伍后,药力就和缓些。再则配入骨头等共炖,煎煮的时间较长,一些毒性植物药,久煎后毒性可降低。同时,由于瑶族历来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水准较低,动物蛋白来源少,加入动物的骨、肉、内脏共炖,吃肉喝汤,可以增加机体动物蛋白的摄取量,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有些动、植物药配用,还能起到协同、增加药效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瑶族用药以动、植药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卫生习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健康部分,成为瑶族医药重要内容之一。
瑶族大多高山为居,迁徙频繁,游耕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深山老林,药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勇敢勤劳的瑶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繁衍后代的经验是很丰富的。然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法对丰富的医药卫生经验进行文字总结,传给后代,卫生习俗则成为一种特殊的记载和传录方式,至今不少地区瑶寨仍沿用不衰。
, 百拇医药
(一)门边插青叶
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门边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容易“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满月为止。
在婴幼儿期,瑶家最忌的是“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开建县瑶僮》中就有瑶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复入”的记载。
门边插青叶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瑶族另一种卫生插青习俗是: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另外,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带小孩去串门了。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养成的美德,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对疾病传播及预防的科学认识。
, http://www.100md.com
(二)火葬
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过岩葬,现兴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种: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婴儿行挂葬,广东连南八排行“游尸葬”。据考,在远古的年代里,瑶族老人逝世,大都装入棺柩设灵堂祭奠,请师公、道师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然后火葬。后来由于受到壮、汉族文化的影响,部分地区才改为土葬。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区的部分瑶族至今仍用火葬。他们认为,人死后,腐败的躯体会散发出一种毒气,这种毒气会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触了被弄脏的水源、山林就会得病。他们还认为,那些因痨病(肺结核)、老鼠疮(淋巴结核、鼻咽癌等)和发人瘟(霍乱)而死的人,他们的口鼻中会有孑孓蛆虫涌出,这些孑孓蛆虫不但能使接触死者的人得病,还会通过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痨病”、“老鼠疮”及发“人瘟”而死的人,死后立即用煎熟的鸡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后再洗身入殓,做道场,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为送葬者每人带一捆干柴或松枝加上临时就近拾来的干柴,据说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虫不让其散发出来;二是已经散发出来的孑孓蛆虫会附在有香气的鸡蛋上。这既保护了水源、山林的清洁,又方便了后代对遗骨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确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经过火化,彻底地消灭了传染源,保护了他人的健康。
, 百拇医药
(三)芭蕉叶当碗
瑶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尊敬长辈。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性,所有的男女长辈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长老懂得到别人家里饮酒作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合,都自觉带去食具。如果他们忘了带食具,就会自觉地取芭蕉叶代碗,临时修木枝代筷。餐中让别人替他们挟菜放在芭蕉叶中。在这种场合,有病的老人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会热情地给他们夹菜添饭。有的地方的瑶族还有家庭分餐的习惯。这说明瑶族先民对防止病从口入早已认识。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科学合理的。并作为一种习俗沿袭下来。
(四)药粑
瑶族由于高山而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户一村五户一寨,远古年代,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生产技术落后,卫生条件也差,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颇为流行。为了保证人们特别是后代的健康,广西金秀的茶山瑶每年三、四、五月份习惯采用一种植物的叶捣碎取汁与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药粑后第二、第三天,常能驱出大量的蛔虫。由于方法简便易行,糯米粑粑味香可口,而且驱蛔效果好,无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乐于接受,故而形成一种习俗沿袭下来。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么,邻居的大婶、大娘们会送些给他们,小孩子们相互之间也常会三五成群拿来粑粑做“家家”。从而保证了人们特别是儿童每年都能定期驱虫,驱虫覆盖面达100%。这一习俗,在山区医药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里,对保护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药粑驱虫,对于分散居住的瑶寨,也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户地去分发驱虫西药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方便。
, http://www.100md.com
(五)药浴
自古以来,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文化水准低,但他们却酷爱清洁。不论严冬腊月或是夏日酷暑,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用药水洗,俗称药浴。
据调查,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
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已采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或是种在菜园里的,所以用时非常方便。所用药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种多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等。药浴时,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通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产后药浴,人们称这为“月里药浴”。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木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等作用。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 百拇医药
许多地区的瑶族还有应节进行药浴的习惯,如时令佳节或年终岁尾,男女老幼都进行药浴,如农历五月初五,广西的忻城、上林、马山、都安、金秀等县的瑶族,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药”。所谓“百草药”,即除有毒的和会引起皮肤过敏的以外,凡是绿色草木植物,每种都要采一些,采得越多越好,最好是采够一百种,这些植物起到各种各样的药物作用,故称为“百草药”。采“百草药”时,要带刀子和锄头,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枝叶,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茎。如苦楝树要皮,青龙草挖根,金银花采花,冬茹要块茎,野山梨则要果实。
采“百草药”必须在上午完成,因为上午空气清鲜,阳光暖和,花红叶绿,百鸟歌唱,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人们认为在这个时晨是一天当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采回草药,洗澡,便可以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百草药”采回以后,洗净泥沙,置通风处吹干,等到下午五时左右,由家里一位年纪最大的、身体健康的老人将草药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进一个大锅,加入数担清水进行煎煮,约煮沸十五分钟左右,将药渣捞起,加入少许食盐或不加食盐,离火待药液温度自然降到适合洗澡时,按传统规矩,按年龄由大到小顺序,各人舀一盆药水去洗澡。有的地方药浴是用一个高70厘米,直径70~80厘米左右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装一两百斤药水,洗澡时除头部外,全身都浸泡于药水中。“百草药”药液气味芬芳,经泡在药水里洗浴之后,感到筋骨轻松,浑身舒爽,精神倍增。
, http://www.100md.com
瑶族人民为什么一定在五月初五这天洗“百草药”澡呢?这里传说有一个故事,据说,古代瑶家有一位老人,从十五岁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洗一次“百草药”水澡,一直坚持了一百多年,结果一生身体健康,从未患过病,活到一百三十九岁,在寿终的前一天还能上山放羊呢。老人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和学习这位劳动锻炼健康长寿的老人,就都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洗“百草药”水澡,世代沿袭,变成了瑶族人民快乐的“洗澡节”。
(六)打“老同”喝保健饮料
瑶族人民十分好客,遇到知己,不论本民族或壮、汉等其他民族,便结为挚友,称打“老同”或“老庚”,并习惯以酒待客,有的还把“三碗槽酒”作为结交真正朋友的标志。餐桌上,酒已成为瑶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保健饮料。他们喝的酒绝大多数都是自己酿制的米酒,浓度不高,还喜欢喝自己泡制的药酒。他们采用深山里丰富的药物资源,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或年龄配制不同的药酒,有防治风湿的,有病后滋补的,也有老年饮用的。由于瑶族人民多高山而居,长年烟雾缭绕,气候十分寒凉潮湿,酒可舒筋通络、驱寒祛湿,加上某种药物,长年饮用,可防病延年,益身健体。历代瑶族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酒文化,至今仍沿用不衰。
, http://www.100md.com
瑶族人民喜欢喝茶,除了绿茶外,还有桂皮老姜茶、血藤银花茶、山楂茶及各种凉茶。其中绿茶是主要的茶基。绿茶都是自种(或野生)、自采、自制,采集的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至四月份(即清明节前后)茶树刚刚发芽之时,采集其嫩苗经小锅生炒,手工揉搓等工艺精制而成。现代研究表明,绿茶不仅具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降低血脂及解毒等作用,还有抗癌、防癌作用,其他茶型,常因不同的季节或年龄而临时配制饮用。瑶族人民的喝茶习俗,对防病治病,增进健康无疑是有裨益的。
(七)扫寨
扫寨又称洗寨,其意义是去除邪气和疾病,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卫生习俗。广西南丹县等瑶寨,凡遇有疾病流行或禽畜发瘟时,全寨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扫寨活动。从火堂开始,一直扫至大门外,然后清扫屋前屋后,把整个寨子扫得干干净净。这实际上是一次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对清除传染源,控制疾病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展生产起了有益的作用。
(八)医药卫生融于地方法规中
一个民族的地方法规体现了民族的切身利益,起到了保障社会治安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瑶族地方法规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把优生优育及环境保护等医药卫生内容列入其中。如“石牌”条文中明文规定:“凡是同一宗族的男女五代内不得联婚;凡是有姻亲关系的亲属三代内不准通婚……。”而在瑶族人民心目中,“石牌大过天”,石牌所规定的内容人人都得严格遵守。这就有效地控制了近亲婚配,从而保证了本民族的人口素质。为了保护水源,保障环境不受污染,瑶族“河规”中规定:“不得把垃圾等污物倒入河中……。”这些地方法规对促进瑶族人民的健康繁衍起了积极的作用。,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药业版 > 医疗器械 > 医械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