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华人网.国医堂
胃脘痛,简称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之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男女皆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城市人多于农村人。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过食生冷,克伐中阳,又可致脾胃虚寒;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克脾;或脾虚失运,肝木乘之而致肝胃不和;又肝郁化火,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或肝郁气滞,血行失畅,脉络瘀滞,阻遏胃脘;又日久不愈,久病入络,凡此种种,均可致病。
【症状】多以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为主证。在背部从膈俞至胃部之间俞穴出现压痛点。大多数患者呈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伴泛吐清水等脾胃虚证状;或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吞酸,口苦等肝气犯胃等证状;或饥或饱则痛剧,或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证。根据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分析;如胃酸过多,则为肥厚性胃炎,胃酸减少,则为萎缩性胃炎。中医分析:病有久暂,证有寒、热、虚、实、气、血之殊。如痛无休止,绵绵作痛为寒;时作时止,有烧灼感为热;拒按、暴痛为实;喜按、久痛为虚;攻冲窜痛为气;固定不移为血(血瘀)。上腹压痛多呈弥温性,较胃溃疡压痛广泛。又如胃溃疡,每于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疼痛,并持1-2小时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常是空腹痛,或饭后2-4小时则痛作,得食而缓解。凡溃疡病,常伴见黑便或吐血等症。本病发生常与饮食、情绪、气候变化有关,多呈节律性。由于致因不同,证候较为复杂,根据中医辨证,一般分为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郁蒸、胃阴不足和瘀血阻络等5型。临床尤以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为多见。
【疗法】
取穴方一:曲泽、委中。
方法:一般用结扎放血法,痛剧者用点刺放血法。前为缓刺,后者速刺。均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数滴。多1次见效。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效著。针后顷刻胃痛缓解,1小时后胃痛止自愈。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证明,此法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等病,效果亦佳。
取穴方二:足三里、曲泽、中脘。
方法:前二穴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数滴,再用梅花针在中脘穴散刺出血,针后拔闪火罐,留罐5-10分钟,以微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凡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所引起的胃脘痛均可用之。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韩宝贤经验。
取穴方三:中脘。
方法:用散刺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在中脘穴散刺叩打,至见血点后,再拔火罐,闪罐法5次,再留罐10分钟,以出血为度。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见效,最多7次痛止。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配合敷脐法,效果尤佳。方用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丁香、木香、香附、吴茱萸各等分,共研细末,每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先将麝香0.3克左右填入脐孔内,再敷盖药膏,按平,外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胃脘疼痛、喜按、伴吐酸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之证。
取穴方四:期门、肝俞、中脘。
方法:前二穴用捏起放血法。用三棱针在上二穴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少许(约1-3滴),再在中脘穴用梅花针散刺叩打,见血点后,即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胃脘痛(肝气犯胃型)。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3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临床中若配合敷脐法,效果尤佳。方用川厚朴、延胡素各10克,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0克,以白酒适量调和成膏,外敷肚脐,并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气滞胃痛。效佳。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过食生冷,克伐中阳,又可致脾胃虚寒;或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克脾;或脾虚失运,肝木乘之而致肝胃不和;又肝郁化火,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或肝郁气滞,血行失畅,脉络瘀滞,阻遏胃脘;又日久不愈,久病入络,凡此种种,均可致病。
【症状】多以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为主证。在背部从膈俞至胃部之间俞穴出现压痛点。大多数患者呈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伴泛吐清水等脾胃虚证状;或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吞酸,口苦等肝气犯胃等证状;或饥或饱则痛剧,或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证。根据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分析;如胃酸过多,则为肥厚性胃炎,胃酸减少,则为萎缩性胃炎。中医分析:病有久暂,证有寒、热、虚、实、气、血之殊。如痛无休止,绵绵作痛为寒;时作时止,有烧灼感为热;拒按、暴痛为实;喜按、久痛为虚;攻冲窜痛为气;固定不移为血(血瘀)。上腹压痛多呈弥温性,较胃溃疡压痛广泛。又如胃溃疡,每于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疼痛,并持1-2小时后方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常是空腹痛,或饭后2-4小时则痛作,得食而缓解。凡溃疡病,常伴见黑便或吐血等症。本病发生常与饮食、情绪、气候变化有关,多呈节律性。由于致因不同,证候较为复杂,根据中医辨证,一般分为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郁蒸、胃阴不足和瘀血阻络等5型。临床尤以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为多见。
【疗法】
取穴方一:曲泽、委中。
方法:一般用结扎放血法,痛剧者用点刺放血法。前为缓刺,后者速刺。均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数滴。多1次见效。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效著。针后顷刻胃痛缓解,1小时后胃痛止自愈。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证明,此法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等病,效果亦佳。
取穴方二:足三里、曲泽、中脘。
方法:前二穴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数滴,再用梅花针在中脘穴散刺出血,针后拔闪火罐,留罐5-10分钟,以微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凡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所引起的胃脘痛均可用之。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韩宝贤经验。
取穴方三:中脘。
方法:用散刺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在中脘穴散刺叩打,至见血点后,再拔火罐,闪罐法5次,再留罐10分钟,以出血为度。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胃脘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见效,最多7次痛止。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配合敷脐法,效果尤佳。方用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丁香、木香、香附、吴茱萸各等分,共研细末,每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先将麝香0.3克左右填入脐孔内,再敷盖药膏,按平,外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胃脘疼痛、喜按、伴吐酸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之证。
取穴方四:期门、肝俞、中脘。
方法:前二穴用捏起放血法。用三棱针在上二穴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少许(约1-3滴),再在中脘穴用梅花针散刺叩打,见血点后,即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胃脘痛(肝气犯胃型)。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3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临床中若配合敷脐法,效果尤佳。方用川厚朴、延胡素各10克,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0克,以白酒适量调和成膏,外敷肚脐,并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气滞胃痛。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