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蛔厥
http://www.100md.com
华人网.国医堂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属中医“蛔厥”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病因】多因消化道功能紊乱,肠管蠕动失常,激惹虫体异常活动;或胆道口括约肌松池,致使肠道蛔虫钻入胆道所致。虫体进入胆道内而导致肝气逆乱,胆管拘挛,胆汁瘀滞,感染而产生种种病理性变化所致。
【症状】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展转不安,恶心呕吐,或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其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或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寒战高热,黄疸等。
【疗法】
取穴方一:分2组。一为四缝穴;二为足三里、百虫窠和上腹痛位。
方法:1组穴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水,血液。2组穴用毫针刺入,用泻法,并以艾条悬灸上腹痛区20-30分钟。多1次痛止,未止次日再刺。
主治:胆道蛔虫病,证见上腹剧痛,呕吐(有时吐出蛔虫),并有蛔虫病史。
效果:屡用效佳,通常1次痛止。
附记:引自《广东中医》(1)1966。痛止后要服中药驱虫,以防复发。中药方(成人量)用使君子肉45克,乌梅、雷丸各9克,苦楝根皮、槟榔各15克,川连、甘草各3克,大黄9克(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取穴方二:分2组。一为阿是穴(压痛点)、巨阙、支沟;二为足三里、内关、照海。
方法:1组穴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前二穴用捏起法)点刺出血,或挤压出血数滴;2组穴用毫针刺入,用泻法。多1次痛止,不应次日再刺。
主治:胆道蛔虫病。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病为急腹症之一,务求早治。若同时配合对证汤剂内服,效果尤捷,且可巩固疗效。, 百拇医药
【病因】多因消化道功能紊乱,肠管蠕动失常,激惹虫体异常活动;或胆道口括约肌松池,致使肠道蛔虫钻入胆道所致。虫体进入胆道内而导致肝气逆乱,胆管拘挛,胆汁瘀滞,感染而产生种种病理性变化所致。
【症状】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展转不安,恶心呕吐,或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其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或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寒战高热,黄疸等。
【疗法】
取穴方一:分2组。一为四缝穴;二为足三里、百虫窠和上腹痛位。
方法:1组穴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水,血液。2组穴用毫针刺入,用泻法,并以艾条悬灸上腹痛区20-30分钟。多1次痛止,未止次日再刺。
主治:胆道蛔虫病,证见上腹剧痛,呕吐(有时吐出蛔虫),并有蛔虫病史。
效果:屡用效佳,通常1次痛止。
附记:引自《广东中医》(1)1966。痛止后要服中药驱虫,以防复发。中药方(成人量)用使君子肉45克,乌梅、雷丸各9克,苦楝根皮、槟榔各15克,川连、甘草各3克,大黄9克(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取穴方二:分2组。一为阿是穴(压痛点)、巨阙、支沟;二为足三里、内关、照海。
方法:1组穴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前二穴用捏起法)点刺出血,或挤压出血数滴;2组穴用毫针刺入,用泻法。多1次痛止,不应次日再刺。
主治:胆道蛔虫病。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病为急腹症之一,务求早治。若同时配合对证汤剂内服,效果尤捷,且可巩固疗效。,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H > 蛔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