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病名
伤风,感冒。简称:上感
定义及释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
病 因
西医病因
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经过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大多属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
上感于冬春季节发生较多。
, 百拇医药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和免疫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
致病病毒的传播一般通过飞沫及直接接触。营养不良、佝偻病及平素缺乏锻炼的小儿易患上感,环境因素及护理不周也可诱发本病。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粘膜的局部防御能力,而发生呼吸道感染。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邪客于肺卫所致。小儿肺常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并且肺主皮毛,口鼻为其窍。当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时,外邪或从皮毛或由口鼻而入,客于肺脏。肺卫被邪所困,故见发热、咽痛、咳嗽等上焦症状。又因小儿脏腑柔嫩,易虚易实,故而外感时常夹痰、夹食、夹惊。病位在肺,与心、肝、脾有关。
诊 断
中医诊断
, 百拇医药
辨 证:
本病为表证,临证主要需辨别寒热,除症状外,舌脉为辨证要点。咽部红肿者,多以风热论治,纵有寒象,亦以寒包热郁居多。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兼夹证尤需注意。
一、常证
1.风寒束表
主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本证由风寒外袭而致。风寒外束,郁于肌腠,毛窍不通,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肺气不宣,外窍失利,故见鼻塞流涕等症。
2.风热犯表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 http://www.100md.com
分析:本证多因风热之邪,客于腠理,伤及肺卫所致。邪在卫表,腠理开泄,故见发热汗出。风热上乘,故见咽红目赤。肺气不宣,故见咳嗽鼻塞。热伤肺津,故见烦热口渴等症。
3.暑湿袭表
主证: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分析:本证多因暑湿犯表,卫表失宣所致。伤于阳暑者可见高热不退,伤于阴暑者可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邪束肺经,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湿困中焦,脾胃不和,故见泛恶。
二、兼证
1.感冒夹痰
主证:除外感本证外,兼有咳嗽,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 http://www.100md.com
分析:本证多因感冒热盛,灼液成痰而致。外邪闭肺,肺气不宣,故见咳嗽。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或热灼津成痰,痰阻气道,故咳声重浊,喉中痰鸣。
2.感冒夹滞
主证:除感冒本证外,兼有腹胀,不思乳食,或伴呕吐,口中气秽,大便溏臭或秘结,舌苔垢或黄厚,脉滑。
分析:本证多因脾胃素虚,或内伤饮食,复感外邪所致。食滞于中,故见不思乳食,大便溏臭或秘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呕吐腹胀。浊气上泛,可见口中气秽。
3.感冒夹惊
主证:除感冒本证外,兼见烦躁不安,惊惕惊叫,甚至惊厥,舌尖红,脉弦数。
分析:本证多因感邪之后,化热伤阴,风热相搏,引动肝风所致。热扰神明,故见烦躁不安。热伤津液,筋脉失养,故见惊惕,甚则惊厥。
, 百拇医药
西医诊断
症 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体 征:
(一)一般类型上感
1.起病急,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或有或无,热度高低不一。
2.部分患儿在疾病早期伴有腹痛,可能由于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
3.婴幼儿可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起病1~2日内可发生高热惊厥。
4.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有时在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充血肿大,双侧颊粘膜可见散在出血点,扁桃体红肿,表面可见白色斑点状渗出物。
, http://www.100md.com
5.链球菌引起者,扁桃体弥漫性红肿,可见滤泡性脓性分泌物。
(二)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夏秋季多发。急性起病,高热,咽痛、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可见疱疹。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夏季多发。急性起病,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其特征。病程1~2周。
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较高。
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早期: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起病早期与上感相似,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 http://www.100md.com
2.川崎病:除发热外,有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粘膜病变,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等表现。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可有皮疹,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解表为主,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及兼证,分别采用疏解、宣散、化痰、消食、镇惊等方法。
本病的治疗以宣肺解表为主。风寒感冒治以辛温,风热感冒治以辛凉,暑湿感冒重在清暑解表。并根据兼证的不同,配合化痰、消食、镇惊等法。
辩证选方
, http://www.100md.com
(一)常证
1.风寒束表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淡豆豉、前胡各10g,柴胡、羌活、独活各6g,桔梗、甘草各3g。发热恶寒轻者去羌活、独活;头痛加白芷;咳嗽重加杏仁、百部。
2.风热犯表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荆芥各1Og,牛蒡子、桔梗各6g,薄荷、甘草各3g。咽痛加射干、青黛;发热明显加生石膏;伴咳嗽加桑叶、杏仁、前胡。
3.暑湿袭表
治法:清暑解表。
, 百拇医药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连翘各12g,扁豆、藿香、厚朴各9g,甘草各6g。热重心烦加炒栀子、淡豆豉;偏湿重加佩兰、滑石;呕逆加竹茹、半夏。
(二)兼证
1.感冒夹痰
治法: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前胡、茯苓各1Og,杏仁、苏叶、桑叶各6g,甘草3g。咽痛加连翘、桔梗;痰黄稠加黄芩、桑白皮;大便不爽加瓜蒌。
2.感冒夹滞
治法:宣肺解表,消食导滞。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茯苓、神曲、连翘各1Og,藿香、白芷、陈皮、厚朴各6g,苏叶、甘草各3g。腹胀满加枳实、苏梗;大便腥臭加焦军、山楂。
, http://www.100md.com
3.感冒夹惊
治法:宣肺解表,安神镇惊。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钩藤各1Og,杏仁、桔梗、蝉衣各6g,薄荷、甘草各 3g。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羚羊粉;烦躁不安加栀子、黄连;伴抽搐者加全蝎。
中药:
成药
1.小儿清咽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外感。周岁以下每服1/2袋,1~3岁每服2/3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 1/2袋,9~12岁每服2袋,每日3次。
2.双黄连口服液: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外感。1~3岁每服1/2支,3~6岁每服1支,6~9岁每服1 1/2支,9~12岁每服2支,每日2次。
, 百拇医药
3.双贯冲剂: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外感。1~3岁每服1/2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 1/2袋,每日3次。
4.小儿清感灵片:具有发汗解肌,清热透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1岁以内每服1片,1~3岁每次2片,3~6岁每次3片,6~9岁每次4片,9~12岁每次5片,每日2次。
5.藿香正气软胶囊: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3~6岁每服1~2粒,6~9岁每服3粒,9~12岁每服4粒,每日2次。
6.小儿清热灵: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疼者。1~3岁每服2片,3~6岁每服3片,6~9岁每服4片,9~12岁每服5片,每日2次。
专方验方
1.清热丹:银花90g,蔓荆子6g,薄荷20g,法半夏30g,生石膏150g,橘红60g,浮萍 30g,生地90g,天竺黄60g,杏仁60g,大黄90g,杭菊90g。上药研细末,兑冰片3g,炼蜜为丸。每丸3g。周岁左右每服1g,1~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6g,日服2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 百拇医药
2.荆防葱豉汤:荆芥6g,防风3g,苏叶6g,羌活3g,白芷3g,淡豆豉6g,薄荷3g,黄芩6g,淡竹叶5g,葱白2节。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3.柴菊清热汤:柴胡12g,黄芩12g,野菊花12g,连翘9g,桔梗9g,百部9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小儿感冒属风热者。
4.退热灵:水牛角30g,黄连6g,栀子6g,滑石6g。共研细末。6个月~1岁每服0.3 ~O.5g,1~3岁每服0.5~0.9g,3~6岁每服0.9~1.2g,6~12岁每服1.5g。日服3次。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5.清宣饮:菊花6~9g,桑叶6~9g,芦根15~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风热感冒轻证。1.
拔火罐:风寒感冒时可在大椎穴、太阳穴、印堂穴处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2.贴敷:吴茱萸适量,研末配调。每次取蚕豆大小,贴敷双侧涌泉穴,6小时左右换药1次,连用3次。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3.药浴:银花20g,薄荷15g。加水煎至80ml药液,加入乙醇15ml。擦浴曲池、大椎、风池、风府穴及腋下。每次擦浴20分钟,每日1~2次。治疗外感高热。 4.灌肠:银花20g,青蒿10g,柴胡10g,生石膏10g,板蓝根15g,桔梗10g。每日1剂,水煎2次。药温36~37℃,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2次。
, http://www.100md.com
针灸:
风寒感冒取风池、列缺、合谷;风热感冒取大惟、风池、曲池、合谷。头痛加太阳、印堂;鼻塞配迎香;咽喉痛配少商;咳嗽配肺俞、太渊;感冒夹惊而见抽搐时,针刺人中、十宣。
推拿、按摩:
风寒感冒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肩井;风热感冒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清板门、运八卦、清肺、退六腑、揉小横纹。夹痰者加揉膻中、肺俞、乳根、乳旁,夹食滞者清板门、分腹阴阳,夹惊者多揉小天心、分手阴阳。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充分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有营养,多饮水。
2.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 百拇医药
3.高热时也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枕、酒精擦浴等。
4.有鼻堵者,用新麻液滴鼻,在进食或睡眠前应用,每日3~4次。
二、抗病毒药物
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2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5~7日。
三、抗生素治疗
疑有细菌感染时,一般多采用青霉素G每日3万~5万u/kg,分2次肌注,或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5Omg/kg,分2次口服。
其他治疗
本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本病成因、发病机理以及辨证论治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及成熟的经验,临床效果满意。另外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儿,中医更有其独到之处。适时地使用中药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抗生素,一般主张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不予使用。因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所以必须避免滥用。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西医退热等对症疗法。
历史考证
中医学对该病的证候及治法均有较详细论述。《景岳全书·伤风论证篇》指出:“伤风之病,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 百拇医药
伤风,感冒。简称:上感
定义及释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
病 因
西医病因
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经过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大多属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
上感于冬春季节发生较多。
, 百拇医药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和免疫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
致病病毒的传播一般通过飞沫及直接接触。营养不良、佝偻病及平素缺乏锻炼的小儿易患上感,环境因素及护理不周也可诱发本病。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粘膜的局部防御能力,而发生呼吸道感染。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邪客于肺卫所致。小儿肺常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并且肺主皮毛,口鼻为其窍。当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时,外邪或从皮毛或由口鼻而入,客于肺脏。肺卫被邪所困,故见发热、咽痛、咳嗽等上焦症状。又因小儿脏腑柔嫩,易虚易实,故而外感时常夹痰、夹食、夹惊。病位在肺,与心、肝、脾有关。
诊 断
中医诊断
, 百拇医药
辨 证:
本病为表证,临证主要需辨别寒热,除症状外,舌脉为辨证要点。咽部红肿者,多以风热论治,纵有寒象,亦以寒包热郁居多。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兼夹证尤需注意。
一、常证
1.风寒束表
主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年长儿可诉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本证由风寒外袭而致。风寒外束,郁于肌腠,毛窍不通,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肺气不宣,外窍失利,故见鼻塞流涕等症。
2.风热犯表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
, http://www.100md.com
分析:本证多因风热之邪,客于腠理,伤及肺卫所致。邪在卫表,腠理开泄,故见发热汗出。风热上乘,故见咽红目赤。肺气不宣,故见咳嗽鼻塞。热伤肺津,故见烦热口渴等症。
3.暑湿袭表
主证: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红,苔白腻,脉数。
分析:本证多因暑湿犯表,卫表失宣所致。伤于阳暑者可见高热不退,伤于阴暑者可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邪束肺经,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湿困中焦,脾胃不和,故见泛恶。
二、兼证
1.感冒夹痰
主证:除外感本证外,兼有咳嗽,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 http://www.100md.com
分析:本证多因感冒热盛,灼液成痰而致。外邪闭肺,肺气不宣,故见咳嗽。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或热灼津成痰,痰阻气道,故咳声重浊,喉中痰鸣。
2.感冒夹滞
主证:除感冒本证外,兼有腹胀,不思乳食,或伴呕吐,口中气秽,大便溏臭或秘结,舌苔垢或黄厚,脉滑。
分析:本证多因脾胃素虚,或内伤饮食,复感外邪所致。食滞于中,故见不思乳食,大便溏臭或秘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呕吐腹胀。浊气上泛,可见口中气秽。
3.感冒夹惊
主证:除感冒本证外,兼见烦躁不安,惊惕惊叫,甚至惊厥,舌尖红,脉弦数。
分析:本证多因感邪之后,化热伤阴,风热相搏,引动肝风所致。热扰神明,故见烦躁不安。热伤津液,筋脉失养,故见惊惕,甚则惊厥。
, 百拇医药
西医诊断
症 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体 征:
(一)一般类型上感
1.起病急,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或有或无,热度高低不一。
2.部分患儿在疾病早期伴有腹痛,可能由于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
3.婴幼儿可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起病1~2日内可发生高热惊厥。
4.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有时在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充血肿大,双侧颊粘膜可见散在出血点,扁桃体红肿,表面可见白色斑点状渗出物。
, http://www.100md.com
5.链球菌引起者,扁桃体弥漫性红肿,可见滤泡性脓性分泌物。
(二)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夏秋季多发。急性起病,高热,咽痛、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可见疱疹。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夏季多发。急性起病,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其特征。病程1~2周。
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较高。
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早期: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起病早期与上感相似,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 http://www.100md.com
2.川崎病:除发热外,有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粘膜病变,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等表现。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可有皮疹,周围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解表为主,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及兼证,分别采用疏解、宣散、化痰、消食、镇惊等方法。
本病的治疗以宣肺解表为主。风寒感冒治以辛温,风热感冒治以辛凉,暑湿感冒重在清暑解表。并根据兼证的不同,配合化痰、消食、镇惊等法。
辩证选方
, http://www.100md.com
(一)常证
1.风寒束表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淡豆豉、前胡各10g,柴胡、羌活、独活各6g,桔梗、甘草各3g。发热恶寒轻者去羌活、独活;头痛加白芷;咳嗽重加杏仁、百部。
2.风热犯表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荆芥各1Og,牛蒡子、桔梗各6g,薄荷、甘草各3g。咽痛加射干、青黛;发热明显加生石膏;伴咳嗽加桑叶、杏仁、前胡。
3.暑湿袭表
治法:清暑解表。
, 百拇医药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银花、连翘各12g,扁豆、藿香、厚朴各9g,甘草各6g。热重心烦加炒栀子、淡豆豉;偏湿重加佩兰、滑石;呕逆加竹茹、半夏。
(二)兼证
1.感冒夹痰
治法: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前胡、茯苓各1Og,杏仁、苏叶、桑叶各6g,甘草3g。咽痛加连翘、桔梗;痰黄稠加黄芩、桑白皮;大便不爽加瓜蒌。
2.感冒夹滞
治法:宣肺解表,消食导滞。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茯苓、神曲、连翘各1Og,藿香、白芷、陈皮、厚朴各6g,苏叶、甘草各3g。腹胀满加枳实、苏梗;大便腥臭加焦军、山楂。
, http://www.100md.com
3.感冒夹惊
治法:宣肺解表,安神镇惊。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钩藤各1Og,杏仁、桔梗、蝉衣各6g,薄荷、甘草各 3g。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羚羊粉;烦躁不安加栀子、黄连;伴抽搐者加全蝎。
中药:
成药
1.小儿清咽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外感。周岁以下每服1/2袋,1~3岁每服2/3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 1/2袋,9~12岁每服2袋,每日3次。
2.双黄连口服液: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热外感。1~3岁每服1/2支,3~6岁每服1支,6~9岁每服1 1/2支,9~12岁每服2支,每日2次。
, 百拇医药
3.双贯冲剂: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外感。1~3岁每服1/2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 1/2袋,每日3次。
4.小儿清感灵片:具有发汗解肌,清热透表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1岁以内每服1片,1~3岁每次2片,3~6岁每次3片,6~9岁每次4片,9~12岁每次5片,每日2次。
5.藿香正气软胶囊: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3~6岁每服1~2粒,6~9岁每服3粒,9~12岁每服4粒,每日2次。
6.小儿清热灵: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疼者。1~3岁每服2片,3~6岁每服3片,6~9岁每服4片,9~12岁每服5片,每日2次。
专方验方
1.清热丹:银花90g,蔓荆子6g,薄荷20g,法半夏30g,生石膏150g,橘红60g,浮萍 30g,生地90g,天竺黄60g,杏仁60g,大黄90g,杭菊90g。上药研细末,兑冰片3g,炼蜜为丸。每丸3g。周岁左右每服1g,1~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6g,日服2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 百拇医药
2.荆防葱豉汤:荆芥6g,防风3g,苏叶6g,羌活3g,白芷3g,淡豆豉6g,薄荷3g,黄芩6g,淡竹叶5g,葱白2节。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3.柴菊清热汤:柴胡12g,黄芩12g,野菊花12g,连翘9g,桔梗9g,百部9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小儿感冒属风热者。
4.退热灵:水牛角30g,黄连6g,栀子6g,滑石6g。共研细末。6个月~1岁每服0.3 ~O.5g,1~3岁每服0.5~0.9g,3~6岁每服0.9~1.2g,6~12岁每服1.5g。日服3次。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5.清宣饮:菊花6~9g,桑叶6~9g,芦根15~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风热感冒轻证。1.
拔火罐:风寒感冒时可在大椎穴、太阳穴、印堂穴处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2.贴敷:吴茱萸适量,研末配调。每次取蚕豆大小,贴敷双侧涌泉穴,6小时左右换药1次,连用3次。用于小儿外感高热。 3.药浴:银花20g,薄荷15g。加水煎至80ml药液,加入乙醇15ml。擦浴曲池、大椎、风池、风府穴及腋下。每次擦浴20分钟,每日1~2次。治疗外感高热。 4.灌肠:银花20g,青蒿10g,柴胡10g,生石膏10g,板蓝根15g,桔梗10g。每日1剂,水煎2次。药温36~37℃,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2次。
, http://www.100md.com
针灸:
风寒感冒取风池、列缺、合谷;风热感冒取大惟、风池、曲池、合谷。头痛加太阳、印堂;鼻塞配迎香;咽喉痛配少商;咳嗽配肺俞、太渊;感冒夹惊而见抽搐时,针刺人中、十宣。
推拿、按摩:
风寒感冒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肩井;风热感冒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清板门、运八卦、清肺、退六腑、揉小横纹。夹痰者加揉膻中、肺俞、乳根、乳旁,夹食滞者清板门、分腹阴阳,夹惊者多揉小天心、分手阴阳。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充分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有营养,多饮水。
2.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 百拇医药
3.高热时也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枕、酒精擦浴等。
4.有鼻堵者,用新麻液滴鼻,在进食或睡眠前应用,每日3~4次。
二、抗病毒药物
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2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5~7日。
三、抗生素治疗
疑有细菌感染时,一般多采用青霉素G每日3万~5万u/kg,分2次肌注,或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5Omg/kg,分2次口服。
其他治疗
本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本病成因、发病机理以及辨证论治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及成熟的经验,临床效果满意。另外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儿,中医更有其独到之处。适时地使用中药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抗生素,一般主张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不予使用。因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所以必须避免滥用。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西医退热等对症疗法。
历史考证
中医学对该病的证候及治法均有较详细论述。《景岳全书·伤风论证篇》指出:“伤风之病,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各科病症 >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