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半夏
编号:61279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病名

    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

    定义及释义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病 因

    中医病因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 百拇医药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西医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来。

    2.鼻、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3.经常习惯地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4.过度吸烟。
, 百拇医药
    5.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6.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7.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8.营养不良,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9.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

    10.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11.幽门螺旋菌(compylobacter pylori)作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受到关注,且认为其与萎缩性胃炎的发作和发展可能有关。

    流行病学
, http://www.100md.com
    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病机探微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病理生理学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炎细胞浸润。病变较浅,仅局限于粘膜浅表的1/3,但有时亦可累及全层。固有膜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也可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散在,是为慢性炎症表现;如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于表层上皮及小凹皮细胞之间,提示为活动性炎症存在。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又可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三级:轻度 炎细胞浸润较轻,范围限于粘膜浅表的1/3,其他病变也不甚明显;中度 病变程度介于轻重两者之间,炎细胞浸润及粘膜浅层的1/3~2/3;重度 炎细胞浸润较重,范围达粘膜的2/3以上,甚至达全层,上皮细胞变性明显,且有坏死及胃小弯扩张、变长,变深或伴有肠腺化生。
, 百拇医药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固有膜炎性反应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此外,粘膜深层常有较多的淋巴滤泡形成:如上皮细胞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或成堆的积聚于小凹中,形成小窝炎症,甚或形成脓肿,提示为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无或很少有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炎细胞浸润程度也轻,而正常结构有紊乱或萎缩,表示活检时已转为静止期。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具的特征性病变。所谓腺体萎缩,是指粘膜内固有腺体,特别是颈部以下的腺体、体部及底部发生下列病变之一者,即认为是萎缩:①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变宽,并有较多炎细胞浸润。③固有腺体减少而代之以化生的腺体。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代之以增生的管状小腺体,腺体内看不到壁细胞、毛细胞和粘液细胞。腺体萎缩按程度可分为三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且范围较广泛。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腺体萎缩消失或仅有残留,大小弯及体部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消失而代之以化生的腺体。
, 百拇医药
    3、慢性胃炎伴随的病理:(1)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多见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也可发生。肠上皮细胞化生之性质,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吸收上皮细胞、杯状上皮细胞、潘氏细胞及假幽门腺化生;根据肠腺上皮化生发育是否成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化生;根据肠化生腺体的生化反应,又可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以上以吸收上皮细胞、不完全性和大肠腺型化生与胃癌病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2)非典型增生:既可发生于胃粘膜的固有腺上皮,也可发生于肠化的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基本病变包括三个特征:细胞的异型性、异常分比和粘膜结构紊乱。非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是真正的癌前病变;而轻度不典型增生,非常接近于正常的单纯增生,可能是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大多尚属可逆性范畴。

    诊 断

    中医诊断

    诊断标准:(1)肝胃不和型:

, http://www.100md.com     主要证候:①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返流。

    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和次症1项,舌脉象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者即可确定。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

    主要证候:①胃脘隐痛。②胃痛喜按喜暖。③食后胀闷痞满。④纳呆少食。⑤便溏腹泻。6.乏力四肢酸软。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②粘液稀薄而多。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②脉沉细。
, http://www.100md.com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证3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两项和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3)脾胃湿热型:

    主要证候:①胃脘灼热胀痛。②口苦口臭。③尿黄。④脘腹痞闷,渴不欲饮。

    次要证候: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

    舌象脉象: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4)胃阴不足型:

    主要证候:①胃脘灼热疼痛。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燥。
, http://www.100md.com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②胃粘膜干燥,粘液少。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红少津或有裂纹。②脉细或弦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及舌脉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及次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5)胃络瘀血型:

    主要症候: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②胃疼日久不愈。③大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

    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

    舌象脉象:①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②脉弦涩。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②具备主症1项加次症;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1条即可确定。
, http://www.100md.com
    (以上为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

    1.慢性胃炎的分类:

    (1)浅表性:包括糜烂及出血,也可注明是弥漫性或局部性及其部位,如胃窦部。(2)萎缩性:如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可称为萎缩性胃炎伴过形成。(3)肥厚性。

    2.慢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

    (1)浅表性胃炎的表现:①粘液增多附着在粘膜上不易脱落,用水冲掉后,可见粘膜表面发红或糜烂剥脱,需要和咽下的粘液或十二指肠返流粘液相鉴别,一般返流粘液含有气泡而且随蠕动而移动。②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有的地方充血,有的地方不充血,故呈斑状,发红的境界不很明显,色调鲜红。线状充血常见于皱壁隆起处。③红白相间或花斑,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黑点之间的粘膜略显苍白,有点象麻疹患儿的皮肤,一般粘膜比较平整。④水肿,粘液反光强,稍苍白,肿胀感。⑤糜烂者表层粘膜剥脱,常有白苔,又可分为三型:隆起型,如丘疹状顶端有脐样凹陷;平坦型,不高出周围粘膜;凹隐型、比周围粘膜低。糜烂的周围粘膜常有炎症表现。(2)萎缩性胃炎的表现:①粘膜颜色改变:正常为桔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色的地方也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粘膜的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性,粘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②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则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粘膜表面上,易与皱襞相混;胃底贲门的血管正常时也可见到,观察血管时要掌握好胃内压力。萎缩性胃炎也可合并浅表性胃炎;腺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成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僵硬感,光泽也有变化。
, 百拇医药
    3.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1)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2)粘膜肌层增厚。(3)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4)固有膜炎症(可轻可重)。 (5)淋巴滤泡形成(可有可无)。

    (以上系1989多年重庆召开的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试行方案))

    4.胃粘膜上皮层异型增生三级方案:(1)轻度异型增生:胃粘膜结构和上皮细胞的异形性很轻微的

    异型增生,肯定是良性病。①腺管结构呈轻度不规则,形状不整、迂曲,排列紊乱和疏密不均。 ②再生型异型增生仅限于粘膜浅部,隐窝型则见于粘膜深层。③在胃型,其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胞浆中残存粘液分泌物,甚至保存着正常的状态。在肠型,则杯状细胞减少。 ④核长圆型或杆状,体积增大,深染。⑤核排列较密集,位于细胞基底。轻度异型增生与单纯性增生的区别是后者仅为胃小弯及腺颈部上皮的增生和腺管伸长但排列尚整齐,与粘膜表面大致呈垂直状态。上皮细胞分化成熟,无异型性。单纯性增生常见于萎缩伴增生性胃炎。 (2)中度异型增生:是粘膜结构和细胞异型性较明显者,但仍为良性。①腺管结构不规则,形状大小不等,腺管迂曲。②腺管呈分枝状,排列较细密。③常呈一定的病灶性状,并且与周围组织有较清楚之界线。病变深部常见囊状扩张的腺管,或为异型增生的腺管,或为残存的原有胃腺,腺瘤型异型增生多属此级。④上皮细胞呈柱状,杯状细胞甚少或仅见痕迹,几乎不见潘氏细胞。⑤核呈长圆或杆状,增大并浓染。⑥核排列密集,虽然基本上位于细胞基底,但排列稍显紊乱。 (3)重度异型增生:结构及细胞异型性非常明显或判定良性恶性困难者均属此级,在切除的胃标本或胃粘膜活检标本上,常常很难与高分化微小癌鉴别。①腺管结构明显紊乱,腺管之形态及大小不整,可见到“背靠背”或“共壁”现象,也可见分支或“出芽”现象。②如果是灶性,表面常呈锯齿形。③常常达粘膜全层,不一定残存有深部的囊状扩张腺管。④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肠型)或立方形,不定型(胃型),前者不见杯状细胞或潘氏细胞,后者分泌功能消失。⑤核比例增大,浓染或疏松网状,核仁明显。⑥核呈杆状或类圆形,排列参差不齐,可见核分裂象。
, http://www.100md.com
    (以上为全国胃癌研究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标准)

    诊 断:本病的诊断主要有赖于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所见。

    症 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粘膜的病变往往不一致。部分病人常无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症状多为消化不良表现,如胃脘部痞满或疼痛不适,饭后饱服,嗳气打呃。少数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一般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隐痛多见,占85%左右。若表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则有明显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食后为甚,可伴有恶心和胆汁性呕吐。若表现为萎缩性胃炎,则以上腹部胀满多见,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若年老体弱或病程较久,还可有贫血、消瘦、腹泻或舌淡等症候,表示病情较重,但在早期,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病理变化的轻重情况之间,无明显关系,而与病变的活动性和胃运动功能、泌酸功能有关。

    体 征:

    一般无明显体征,有时上腹部有轻度压痛。
, 百拇医药
    影象诊断: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轻度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对中、重度病例诊断优于一般钡餐,主要表现为异常皱褶、锯齿状边缘或切迹等,约70%的胃底部萎缩性胃炎可发现直径1~1.5mm以上的胃小区病变。适用于定期随诊及初步了解治疗中的发展情况。

    实验室诊断:1、幽门螺旋菌检查:慢性胃炎的阳性率在40~60%之间,阳性发现与病变活动性有关。近年来幽门螺旋菌检查,已被作为治疗观察和研究慢性胃炎的重要内容之一。

    2、胃分泌功能测定:胃分泌功能是由胃粘膜各种细胞分担分泌的生理作用,胃内腺体除主细胞、壁细胞、粘液细胞和被覆之上皮细胞均有分泌功能外,胃内泌酸腺区和幽门窦腺区至少还有7种内分泌细胞,散在于基底膜和上述外分泌细胞之间,对于调节胃粘膜外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最为重要。(1)泌酸功能测定:胃酸是由壁细胞分泌,五肽胃泌素或加大组织胺试验,正常人BAO3.28+/-1.89mmo1/小时(不超过5mmol/小时);PAO21.22+/- 9. 4mmol/小时(大于或小于此范围为高酸或低酸),浅表性胃炎一般正常,少数呈高酸,也可为低酸。 (2)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为主细胞所分泌,可以在胃液或尿液中测知其活力。胃蛋白酶原水平之高低基本和胃酸平行。在浅表性胃炎时常属正常(尿中水平757士471U/24小时;胃液中水平,间接法每毫升含40~60U);而萎缩性胃炎患者,尿中及胃液中含量一般常降低(尿中水平526士360U/24小时)。近年来也可测定血中胃蛋白酶原I(由胃底腺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分泌,电泳为1~5带)和胃蛋白酶原II(由毛细胞和十二指肠腺分泌,电泳为6~7带),发现浅表性胃炎正常或偏高;而萎缩性胃炎则下降,尤其是伴肠化明显者,胃蛋白酶原I下降更明显,I/II之比值也明显下降。(3)内因子测定: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另一种物质,胃液中正常含量平均为7700u/小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尤以体部病变明显者则明显降低,病变严重而伴有恶性贫血者,内因子缺如或降至微量。(4)胃粘液分泌功能-组织己糖胺(hexosamine)含量测定:胃粘膜表面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己糖胺是构成粘液的主要成分,胃粘膜中己糖胺的升高或降低与胃粘液合成和分泌的增力,或降解加速有密切关系。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组织中含量据我们测定为:15.933+/-7.2927~16.5714+/-15.0934ug/mgDW之间,治疗后不但粘液厚度增加,己糖胺也上升到23.8172土8.1837~23.6154+/-10.6017ug/mgDW,说明慢性胃炎患者粘液分泌功能低下。(5)血清胃泌素测定:胃泌素是胃窦部G细胞和胰腺内D细胞分泌,两者均属胃肠胰系统激素分泌细胞;G细胞即是胃粘膜内分泌细胞,也有腔分泌型式。因此,在血液及胃液中均可查得,空腹血清正常值30~120pg/m1(多数人认为<100pg/m1),浅表性胃炎患者正常或偏高;在萎缩性胃炎患者,窦部炎症重者正常或偏低;窦部炎症较轻或正常者水平偏高。
, 百拇医药
    胃粘膜活检组织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由于胃粘膜病变之程度和性质,在胃镜下与病理组织检查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其符合率约为60%~80%。因此,依据胃镜检查临床上可诊断慢性胃炎,而活组织检查则是确诊慢性胃炎,并作为分型、分度的根据。由于萎缩性病变往往呈灶性分布,故在活检时,应在胃分区的不同部位及病变区的同一部位做多点多块活检,一般认为以3~6块为宜,并要求尽可能深达粘膜肌层。在复查时尽可能在原病变部位钳取组织。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胃神经官能症、溃疡病、早期胃癌、慢性肝胆疾病及胰腺疾病相鉴别。

    预 后

    慢性胃炎病情轻重不同,但均缠绵迁延,或反复发作,如不注意治疗,易发生成萎缩性胃炎,甚至异型细胞增生和重度肠化生,发展为癌,尤其是中、重度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国内大数量病例观察,癌变率约为2%~3%。
, 百拇医药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2)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3)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5)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中药:
, 百拇医药
    (1)按辨证经常使用的中成药:肝胃不和证可选用加味逍遥丸、舒肝和胃丸、平肝和胃丸、左金丸、气滞胃痛冲剂等。脾胃虚弱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等。中焦虚寒证可选用黄芪建中丸、胃疡灵冲剂、附子理中丸等。胃阴不足证可选用养胃膏、益胃膏等。其他如伴有食滞者可选用保和丸、大山揸丸;伴有心气虚者可选用生脉口服液;伴有便秘者可选用五仁丸等。

    (2)市售成药

    ①猴菇菌片(猴头菌片):3片,3次/日。胃乐宁(本品口服液)1支2~3次/日。

    ②胃益冲剂:1包,2次/日,对肝郁胃疼之萎缩性胃炎,低酸者适用。

    ③胃安冲剂:1包,2次/日。对胃阴不足,低酸之萎缩性胃炎适用。

    ④胃得安片:能健脾消积、活血消炎、和胃止痛。用于一般慢, 百拇医药